毛概课堂讨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如何全面认识、正确处理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一般说来,资本主义的一切成功经验都应该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借鉴,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会制度,能够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二者在前进中竞赛,在竞赛中前进。相互间的较量与斗争,在全世界范围内将仍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第二,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要长期共处,就要在斗争、合作和竞争中把握好二者关系。社会主义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开放和艰苦努力,在发展生产力上赢得优势,就一定会在与资本主义的和平竞争中取胜。第三,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这一基本关系又派生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关系,有对立关系、斗争关系、统一关系和代替关系。其中,“对立”与“统一”不能划等号,斗争关系是对立关系派生出来的,是激化的一种关系表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对立和统一关系中,斗争不是绝对的,而是暂时的、有条件的,要改变斗争是绝对的传统观念。矛盾和对立是绝对的,统一也是绝对的。只有统一,才有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发展也是绝对的。第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两制关系在共处与竞争中呈现出新的特点:1.在两制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在增强,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在相对削弱;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已由过去的相互封闭、封锁、平行存在和发展转向相互开放、交流、交叉存在和发展;3.多领域多层次的非根本制度的相互交织与融合,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形成“双赢”利益新格局;4.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较量日益激烈,经济竞争与贸易摩擦趋于表面化;5.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文化渗透与扩张更加便利,文化霸权主义威胁日益严重;6.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并没有放弃,军事安全的威胁依然存在。第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斗争,又有合作。社会主义“速胜论”与资本主义全面“崩溃论”都是缺乏根据的。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仍然是世界上一对基本矛盾,但它不是主要矛盾,二者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鉴的一面,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课题,“一球两制”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国理论界、学术界任重而道远。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相互竞争。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四个如何认识的问题。四个如何认识,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四个如何认识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同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密切相关,同认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党所处历史环境的新变化,核心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不仅没有从世界上消失,而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科学技术等方面还有新的发展,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处于优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其根本制度所允许的限度内,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进行了自我改良和调整。我们一方面应看到当代资本主义在自身发展中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这些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消弭其内在基本矛盾,从而也未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并没有消失或终结,而是在改革中走向辉煌。从世界历史进程来看,社会主义总的说来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党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得出了两项基本结论: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二是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正是这两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21世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由对峙走向又斗争、又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共处时代,这是二者关系的新特点。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为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面对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繁重而艰巨的现代化建设任务,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他说:“我们现在总的形势是好的,但还面临着不少问题,既有内忧也有外患,切不可掉以轻心。”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极端重要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涵的强烈的时代意识的体现。为什么一定要实施对外开放实施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就把恢复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作为一项重要政策,并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平等互利”、“洋为中用”等方针、原则作为指导,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总的来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经济发展未能从根本上摆脱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束缚,对外经济关系范围很窄。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政策,明确地向全党提出了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关系问题。1984年12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关系两套本领”。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国内外的经验,为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一项很有远见的战略决策。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用耕地面积少,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实行对外开放,才能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国家才能昌盛。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中国不是孤岛,它屹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实行对外开放,把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联系起来,利用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的有利条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毛泽东曾经指出,我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做生意,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了经济封锁,企图从经济上扼杀新中国。那时,我国只好同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发生经济往来,从苏联引进156项成套设备,打下了工业发展的基础,后来由于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使我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力量,自力更生地进行经济建设。同时,我国在指导思想上犯“左”倾错误,加上十年文化大革命,执行自力更生政策,自我封闭起来,实行锁国政策。正是上述国际和国内原因,在经济技术方面拉开了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一些原来在经济技术上不如我国的国家也超了过去。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长期处于停止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我们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左”倾指导思想错误,正确分析了国内国际的形势,确定了对外开放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同自力更生不矛盾,我国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对外开放,既适应经济交往的潮流,又符合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中国经济发展,实行对外开放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必须毫不动摇,始终一贯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总方针,是强国之路,必须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绝不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基本原则,一个是方针,两者缺一不可,哪一个方面都不都有所削弱。国内外却有人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就缺少改革开放的氛围,不利于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执行;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就不能维护四项基本原则,不能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种把两个基本点完全对立起来,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总方针,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的,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改革开放这个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和解决新时期的实际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使我国的生产力迅速发展,以使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对人们的吸引力。根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我们要更大胆地对外开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公报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定不移、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绝不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对外开放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在开放过程中,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若干适合于我国的经济管理方法,但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全盘西化,我们在学习外国的经验时,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把当代世界各国首先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其他一切有益的文化学到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扎扎实实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事业推向前进,真正建设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只有进一步改革开放,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早日实现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各族人民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在《大浪潮》中曾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要改革开放,那只有死路一条。”这是多么铿锵有力的话语,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速度更远远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1979年到1989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美国为2.6%,日本为4.3%,联帮德国为2.1%,中国则为9.1%。1989年与1949年相比,钢产量从第26位上升到第4位,原煤从第9位上升到第1位。原油从第27位上升到第6位,发电量从第25位上升到第4位;粮食从1957年第3位上升到1987年第1位;棉花、猪牛羊肉从1949年第4位、第3位上升到1987年第1位。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蓬勃生机,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增长值居世界第一位,工业生产取得很大进展,对外贸易、对外交流、对外合作,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迅速扩大,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干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生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大地扎根,并初步显示出优越性,但是由于它是一个新生的制度,还不成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还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坚持自身改革进程中,才能逐步走向健全、走向完善、走向成熟,这是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我们已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要求,都需要通过改革来实现,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过程中面临大量新问题,都需要用改革精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