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等价形式三特点(P38):①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也就成为其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2、私人劳动的二重社会性质,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对商品占有者,是交换手段。3、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4、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它也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单位商品价值量,二是商品价值总量。5、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①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②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③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④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思考题:P576.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第二章:货币转化为资本※1、商品流通公式:W-G-W※2、G-W-G既可能是货币流通形式也可能是资本流通形式。※3、G-W-G&W-G-W不同点:(4个)①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前者以卖开始,以买结束,起点终点都为商品;后者以买开始以卖结束,起点终点都为货币)②流通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前者货币即一般等价物,后者商品即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③货币在两种流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前者货币最终花掉了,后者货币只是被预支出去)④货币的支出和流回关系不同(前者中,如果货币又流回到起点,是整个过程的更新或重复,货币的支出和货币的流回没有任何关系;后者中,货币的流回是由货币支出的性质本身决定的,没有流回,此过程便被中断了)※4、马克思揭露G-W-G本质特征(3个)①从运动目的看:这一循环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②从运动承载的内容看: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③从运动限度看:开端和终点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单这一点,这种运动己经时没有止境的了。5、资本在运动中显现出来的特征:①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不能理解为静止物”②资本实际是运动中作为一个过程的主体的、具有一定量的价值实体;③资本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秘密,既与其作为货币履行价值的一般代表的职能相关,又与其购买到的商品所具有的独特的适用价值相关。6、解决资本总公式(G-W-G)(货币-商品-货币)的矛盾的条件: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P68)(这也就是说,既不能从流通领域来说明剩余价值的起源,也不能撇开流通领域来说明剩余价值的起源)这样就得到一个双重结果:一方面,对于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出发点,资本家必须按商品的价值来购买商品,又按商品价值来出卖商品;另一方面,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从流通和流通之外的生产相统一的前提出发,才有可能科学地解释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7、·“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伊甸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P74)自由:指交换双方都出于自愿、自主;平等:指双方进行的是等价交换;所有权:指双方都是自己商品的所有者,有支配自己东西的权利;边沁:指双方都只顾自己的利益。·“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卖出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P75)解释:可见,在流通领域劳动力买卖自由平等现象的背后,是雇佣劳动对资本的实质上的从属,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实质。第三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二律背反”:两个互相排斥而又被认为同样都是正确的命题之间的矛盾。2、※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量·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三个规律:①剩余价值量是由可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率决定的(也可以说是由劳动力价值、雇用人数多少盒剩余价值率高低决定的。)②平均工作日(<24h)的绝对界限,就是可变资本的减少可以由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或者说,就是受剥削的工人人数的减少可以由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③如果剩余价值率过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已定,劳动力价值或必要劳动时间量已定,那么可变资本越大,说生产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大。※马克思第三个规律告诉我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剩余价值量取决于雇佣工人的人数。思考题:1、何谓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依据是什么?答:“不变资本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可变资本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再生产出一个超过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依据: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从价值增值角度看)”2、如何理解资本家与工人在工作日斗争中的“二律背反”现象(原文)?答:“在这里,劳资双方在争取工作日问题上,权利同权利相对抗,这两种权利都是商品交换规律所承认的。‘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争,这是全体资本家即资本阶级和全体工人即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第四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无)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4个)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基础,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②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又分别同劳动对资本的两种从属关系对应;③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也是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④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差别性,从静止看,绝对和相对具有表面上的同一性,但从运动的角度看,同一性消失,一方面,若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已定,在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另一方面,若工作日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能通过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量的变化得以提高。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思考题:1、试说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同一性和差别性?答:“同一性:①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差别性:①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②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而在机器大生产出现后,逐渐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2、试用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三个规律说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答:“资本不像斯密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一切剩余价值,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的时间的化身。资本自行增值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第六章:工资思考题:1、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什么?答:“其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表面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和价格。造成这种假象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2、试述计件工资的实质。为什么说计件工资是最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资形式?答:“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原因:因为它不但掩盖了剥削的实质,同时又巧妙地诱导工人提高劳动强度从而强化了资本主义剥削。”第二卷第八章: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思考题: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各是什么?为什么说货币资本循环是资本循环的最典型的、最片面和最一般的形式(原文)P235?答:“资本循环三阶段:第一阶段:G-W(有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的转化);第二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资本的生产阶段);第三阶段:W’-G’(是商品资本);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原因:资本的循环过程包括生产和流通二者,但G-G’表明,货币资本循环是以资本的货币形式为出发点和复归点的,所以它突出了流通,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受流通的制约,因此说,货币资本循环是资本循环的片面表现,而且正因为这种片面性上,它才最为醒目地表现出产业资本的动机和目的是赚钱和积累,因而是变现资本循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2、生产资本循环形式的特点是什么?(生产资本循环总公式:P…W’-G’-W’…P)答:P238-241“①资本家不是用自己预付的货币资本,而是用工人自己已经生产出来的一部分价值支付工人的劳动力价值;②价值比例的不断变动,正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固有现象;③在资本主义大生产中,直接购买者除了别的产业资本家外,只能是大商人;④在生产资本的循环中,一方面必须有货币的积累,另一方面还必须有准备金”3、商品资本循环形式的特点是什么?答:“①资本生产的每一个商品中都既包含着资本价值也包含着剩余价值;②在商品循环中,循环是从总流通W’-G’-W’开始的;③商品资本循环一开始就从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商品形式的资本开始它的循环;④商品形式的资本是生产的前提”。第九章:资本周转1、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耐用的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属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2、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对称。3、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4、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思考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的划分有何联系与区别?答:“划分依据:依据是是否产生剩余价值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它以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为划分依据。联系:区别:①、划分的依据不同。划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依据资本各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②、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③、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购买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购买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第十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思考题: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特点是什么?其核心问题是什么?答:“特点:1、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是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类构成的,与此相对应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称作第一部类,用符号“Ⅰ”表示;一类是制造生活资料的部类,称作第二部类,用符号“Ⅱ”表示。2、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其中,c是旧价值的转移,代表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预付不变资本;v和m是雇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