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营销》读后感作者的方法论阐述的很详细,大量团队运营中的“亲身经历”切入观点,很接地气,很具参考价值。简要提取读后收获:一、理解的社群营销:空间上,社群可以从五种视角进行分析:1.同好:相同的价值取向,聚集相同的人。2.结构:包括组成成员、交流平台、加入原则、管理规范。决定社群的存活。3.输出:持续输出有价值的东西是考验社群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决定社群的价值。4.运营:仪式感、参与感、组织感、归属感。决定社群的寿命。5.复制:决定了社群的规模。二、用5W1H梳理运营目标打造一个活跃度高的社群,必须要先确定运营目标。从0到1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点太多太杂,很多人不知道要如何下手。所以在《社群营销》中,用到了5W1H梳理运营目标。5W1H指的是Why(目标),What(价值),where(平台),who(成员),When(周期),How(变现)。创建社群的目的有很多,有的是为了卖货,比如卖在线课程的社群和网红淘宝店粉丝引流到微信的微信群。确定了目标还不够,还要确定社群可以抓住社群对象的痛点,并且和社群成员有互惠互利的连接点。运营得再好的社群总会有逐渐失去生命力的那一天,所以要摸清社群的生命周期,设计出在群生命周期结束前就能完成销售的产品实现变现。三、根据ISOOC原则构建社群ISOOC原则是指同好(Interest),结构(structure),输出(output)、运营(operate)、复制(copy)。同好(Interest)是社群成立的前提。找到社群中人与人的连接点就具备形成社群的基础。这个连接点可以是话题产品,比如苹果手机,锤子手机和小米手机。可以是某种行为,比如分享阅读心得的读书会,爱好旅游的驴友群,分享优惠信息的淘宝购物群。可以是某种标签,比如明星的粉丝群,PPTer。可以是某种情感,比如老乡会,校友群,班级群。可以是某种三观,比如“有种、有趣、有料”的罗辑思维。同好意味着社群要落实自己的价值观,并且要在社群名称,社群口号和视觉设计中体现出来。结构(structure)可以决定社群的存活率。一般社群的结构分为组成成员,交流平台,加入原则和管理规范。社群的交流平台分为内容发布平台和社交分享平台。内容发布平台主要是发布社群活动消息的微博,发布原创文章的微信公众号,发布社群重大活动的H5。社交分享平台多是QQ群和微信群。现在逐渐兴起的还有千聊,红点,朝夕日历等。加入原则和管理规范主要指群规和群管理。为了统一管理,社群要统一群名,提前准备好群规群公告。入群的所有成员要统一群资料,成员名和聊天字体。其中聊天字体要区别出群主,管理员及普通成员。群规里要包括淘汰规则。有淘汰就会给社群带来鲶鱼效应。输出(output)决定社群的价值。一个活跃度高的社群一定是一个可以提供稳定服务或者可以带领群内成员输出成果的社群。比如加入新生大学的在线课程的成员可以获得李笑来老师的部分资源,输出自己的原创文章。运营(operate)决定了社群的寿命。要想运营好一个社群,要让成员有仪式感,参与感,组织感和归属感。以十点读书会为例,十点读书会的训练营每次开营都会有开营模式和结业仪式,会给参与者很强的仪式感,去更认真对待100天的训练。十点读书会的训练营活动要求是每天朋友圈打卡或者在微博提交自觉作业,并且每周填表总结,这会让群员有很强的参与感,在一群人的相互鼓励督促下,会更容易完成任务和有成就感。十点读书会的训练营会分班,配备助教,还从社群中挑出组长,非常有组织感。同时,因为有分班制度,所以小团队带来的归属感更高。复制(copy)决定了社群的规模。这里要警惕一个误区,活跃度高不一定可以商业变现,社群应该多关注服务满意度。在扩大社群的规模前要先思考是否有必要和现在是否有能力运营好人数众多的社群,而不会让社群最后沦为没有生命力的广告群。四、线上线下活动形成交叉覆盖现在的人耐心有限,喜欢新鲜感。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各种社交软件上关注了许多人,三个月前持续关注的那一拨人估计三个月后已经不再点开他们的消息。如何保持社群的活跃度是每个社群运营者时刻考虑的问题。《社群营销》这本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建立社交关系的交叉覆盖,也就是除了做好线上活动外,还要定期开展线下活动。目前发展前景不错的公众号都在尽可能开展线下见面会。比如一些美妆生活号会组织活跃的死忠粉的见面会,BetterMe社群也会组织线下的沙龙之类的。我觉得做社群,一切方法论的背后隐藏了,也是值得深思的一个巨大的“why”,凭什么一群人追随与你?!正如古时农民起义,凭什么大家愿意随你一道揭竿而起?!个人魅力?还是你在某一领域超于常人的能力?所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练好自身内力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