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巨构建筑的低调彰显:南京南站建筑色彩设计手记摘要:通过南京南站色彩设计历程的回顾,呈现了这座被人们认可的巨构建筑色彩成型的过程。透过设计师锁定的关键点、色彩与建筑引发的文化寓意的思考、色彩与建筑内外空间形态之间最佳表达,可以窥视设计师工作的心路历程。反观对这座建筑巨构色彩营造的实践,回答了在业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建筑是否需要专门的色彩设计。关键词:金色色彩设计近期我有幸应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邀请,加盟高铁南京南站建筑色彩深化设计。这是继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之后的又一巨构型建筑的色彩设计。与“中国红”不同的是这座建筑其色彩的定位是“金色”。金色,这显然是业主方和建筑师们考虑过南京城与“金”有着不解之缘而选定的。我的任务是如何将人们愿景中的那个金色在现实的建筑上与环境中得体地呈现。尽管我们认真审读过图纸,但是,当我率助手们来到工地现场时,还是被这南北总长417m、东西总宽450m、总高度近60m的庞然大物其体量和气势所震撼!金,属光泽之色。因其反射性能而令人难以把控。光泽色由于其材料特性、工艺难度和成本的限制,一般只是用在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建筑上。对于一般的人来说,能够清晰分辨几十种金色的差异,就属不易了。然而对于职业从事色彩研究的人来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在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的工作室内就拥有不同色彩倾向、不同含金度、不同光泽度与反射率的金色谱系,数以千计。尽管如此,我们也从来没有做过如此大型的金色项目。面对众多的金色资源,怎么定义南京南站建筑的色彩?我们依然没有经验。时间紧,压力大,前景未知,这些挑战更让我们这个团队涌动起探秘的冲动。根据我们的经验,对于一个地标式的建筑,显然不可能仅是选一块或一组好看的颜色罩之了之,而是应该赋予更多的内涵。诸如:对周边自然环境色彩的贡献、地缘色彩文化特征、当下民众对色彩的期待,以及业主对色彩的期盼……,那座建筑仿佛天生就是那般境况。于是,我们就从“六朝古都”——南京,她的地域自然色彩、人文环境色彩以及作为当代交通枢纽设施特征的南京南站对色彩的要求,这三个大的方面探讨了相关的色彩条件与可能性,努力地追索南京南站建筑色彩的主题词及其色调,以及审美定位的可能性。南京有“金缘”。自古雅称“金陵”。其说法颇丰,且含义积极。远古就缘于此域对“金”之神秘“祖山”(“陵”)的崇拜,随后历史《约公元前333年》就有关于”金坛”的传说,帝王“以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日金陵。”在历史文化传承中,逐步形成了所谓“金陵王气”的风水文化意蕴。如今的南京城在我国现代都城中更享有特殊地位,是集传统历史文化、当代都市产业与经济、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大都会。这意味着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京南站必将受到富于历史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浸染的当地市民们的日夜审视、必将受到全国来此民众的关注、同时,也将受到国际游人的品评。那么,什么样的金色建筑能够让民众接受和信赖?这便成了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为此,我们借机专门研究了人们使用“金”的成因与状态;研究了人们意识中的“金色”概念与现实视觉中“金”的印象的关系;研究过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用“金”的经验。研究过自然风光之“金色”、时尚服饰之金色、各类器物之金色,中外传统与现代建筑和环境之金与金饰、特别对善于用金的日本文化等做了专题探讨,目的是揭示在人们观念中可以被解读成“金”的意象到底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透过炫目的意识表象去触摸客观现实的金色,从而遴选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颜色。南京南站,我想它不应该是一组帝王张扬而耀眼的金色、它不同于时尚浮华、也不同于富贵“足色”之金色;它应该是那种来自自然“金山”之意象,这意味着色调浑厚、倔强苍茫而非斑斓耀眼。有据可依的是古时“金陵”指钟山地域,据专家考证:“金陵”之“金”,因山石如铜色之象而得名(铜也称赤金,纯铜泛紫味,故也称为紫铜。钟山顶上的岩石泛紫色,所以称金陵。此地的“紫金山”名也属同理)。通过对历史意象的追索,一种低调且大气磅礴的金色气象,浮现在我们的眼前,那是一种令人回味之典雅,高贵素净,庄严恢弘的基调,可以涵容南京历史文化积淀,又具有当代南京的和谐包容与大气风雅的色调。我们将追索含蓄而不刺目、敦厚而不浮华、温润而不冷峻,那是一种温润的华贵之气象。我以为这是一种充满中庸精神的低调彰显,体现了一种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想的智慧。虽然有了色调意象的方向,但在我们的视野里,有n种的金色类型与表情,究竟哪一类金色是适合南京南站的?如何使这座巨构建筑的金色非常自然地显现在它的外部和内部空间?依然是一个难题。这里有建筑色彩艺术和色彩技术的问题。我们深入分析了整个建筑的内外部和各部分的结构、藻井的结构和立柱斗拱等等部件的形象。为了寻求理想的组合,我们依然采用明度对比和彩色演绎的4×4主立面阵列式遴选方式,从中选出比较理想的图式进行深化。如今使用的这个色调组合,便是从16种基本类型形态中筛选出来的。南京南站建筑的外观分南北两个主立面,东西两侧各配两个站台辅楼,其建筑语言现代简明清晰,同时又透着传统经典精神回声,明快而透气,建筑师为色彩设计奠定了壮丽的形象基础,让工作易于推进。对于我们来说,建筑本体与环境、以及与周边配套设施和谐地相互依存是非常重要的。这座庞大的建筑在“远观”、“中观”和“近观”三种不同距离状态下呈现的建筑色彩效果也是我们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南京城地处长江下游沿岸,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深秋和冬春季多雾。这意味着当日照因大气环境变幻使空间色彩呈现变幻多端的态势时,我们要追求的是:远观色彩不晦涩、中观色彩显温润、近观颜色不窃艳的效果。巨大的挑檐凌空飞出,轻盈空灵。位于高台上的南立面主楼,由8根立柱撑起,显得开阔灵巧;而由6根立柱支撑的北立面主楼则坐落在相对较低的桥台上,形象浑厚大气。我们力图使高架桥台与主楼浑然一体,主体建筑的顶、柱与墙层次有序,整体关系大气磅礴又不失细节魅力。色彩与建筑细节塑造的关系,是我们着力关注的。诸如由于建筑体量过大,飞檐势必要造成建筑立面的某些部分常年处在阴影中,为了减轻日照死角带来的沉闷感,我们采用色调对比的手法加以调整。立柱的塑造在外立面中是重点,斗拱部位则是重中之重的节点,我们将斗拱的三个阶段色距适当拉长,使其渐层感明显而强调斗拱的结构,在斗拱内部则采用较为明亮的暖白色。这样的配色方式:当人远观时有利于提升整体建筑的质感,而当人近观时则显得宽敞通透。以此来牵引整体的基调,换句话说就是让立柱的色彩拉住顶部、椽子、立面的各部基调的颜色,并且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主体建筑的金属色与玻璃幕墙和陶土板幕墙有机的组合到一起,均能够形成一组色调对比适度,调式调性相得益彰的整体色彩氛围,使人们面对这座恢弘的建筑时依然有视觉趣味的落点。在考虑窗花及立挺的用色方式时,由于窗花和立挺内外受光的强弱不同,我们在外部受光面选用了较深的紫金色而在内部背光处则选用了较浅的暖白金色。考虑到中央大厅是大流量旅客出入和候车的场所,我们尽量减弱环境色彩对人流心理的压力。室内顶部选用明度较高艳度较低的金色系,而对于大厅中央的藻井,则是重点塑造的部位。将不同冷暖和不同明度分成若干层级的金色,施于多层的结构上,使得整体凸显又不失去细节。立面两侧为了消减大型建筑所带来的压迫感而采取了明度渐高的用色方式。在南京南站的项目设计中,我们继续巧妙地利用色彩来调整人们观察时自然产生的错视现象,根据形态构成逻辑原理塑造了内外部空间,特别是在建材的表面处理方面,按照形象与空间节奏强弱的需要,布施了不同的光泽度,这样使得有限的颜色呈现出不同的感性表情,大大增强了色彩的表现力,从而,实现我们预期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助了建筑师智慧彰显与理想追求的展现。结语地标式建筑除了建筑本体塑造之外,还要在某种程度上彰显当代地域人文精神对建筑的影响。高品质建筑形象无疑需要多种知识结构的设计师协作完成,才能够使得建筑师的理想与愿望得以完美的实现。我们的色彩设计,一直是在追求这样一种境界,那就是建筑色彩不仅解决表面涂装的问题,而是应该由内而外体现建筑本应呈现的文化精神。色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其中起到“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建筑形象品质与品味的作用的。色彩设计是一专业,因为它有其丰富的内在知识、特有的方法和容易被人感悟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