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线上线下教学衔接,这些问题一定要弄清楚!如何做好复课开学后课堂教学与“停课不停学”期间网上教学的衔接?老师如何厘清学情找准复课后的教学起点,如何基于现实差异组织课堂学习?如何制定过渡期教学计划,确保师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开学季,一起来看这些干货建议。问题一:“线上学习”有哪些值得我们保留下来的学科经验?作为一线老师,我们不仅要从广义的教育变革角度,更要从学科经验维度去“捡”线上学习的“金子”。一是线上教学多是先将知识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直接告诉学生再让他们通过练习理解知识,或是让学生先练习发现问题后再学习例题理解知识,如此的“了解——实践——理解”认知模型有别于线下学习的“学习理解——巩固练习”的过程,但却被广泛的应用在社会性学习领域。二是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学会了边看微课边对课文例题做注释笔记或是绘制学习地图,这对他们自主复习、自主练习非常有帮助。三是学生自控力得到发展,线上学习期间学生对于不明白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直到理解为止,对于错误的习题需要自我校对和改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四是线上检测后能够马上呈现错误原因及精准推送补充练习,这是线下测试无法实现的,传统考试往往要过段时间才会公布结果,学生关注点在分数而不是错误点,容易淡化错题的分析,而线上测试可以弥补这些不足。问题二:复课后,老师要怎么提炼“线上学习”留下的有价值的东西?复课后,老师应立足学生线上学习的真实经历,收集、整理、应用和推广有价值的经验,不能把两个多月的广泛性常态化线上学习探索“束之高阁”。老师们可以这么做:一是复课前或当天进行调查访谈,了解学生在线上学习期间获得了哪些有效的学习方式方法,广泛收集信息捕捉可放大的经验。二是进行个案追踪,了解优秀学生或是线上学习先行者是如何进行有效学习的,把零散行为梳理提炼成可供其他学生复制、直接使用的经验模式。三是开展经验推广交流专题课,组织优秀学生用录视频或展示学习成果等形式介绍线上学习的优秀行为,组织学生学习和应用这些可模仿的方法。四是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反思”和“角色改变”,复课后前两周定期组织学生反思过去线上学习行为与当下状况的关系,延续线上学习的有效“学法”,计划未来学习的努力方向。问题三:“线上学习”留下了哪些问题?老师不仅要能够发现线上学习留下的问题,还要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和精准把脉。除了影响心理健康,导致视力下降等普遍性问题外,从学科角度,我们发现学生线上学习存在“虚假化”“缺失化”和“差异化”等问题。“虚假化”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反馈和知识应用方面,学生存在课堂交流时“附和”——复制他人答案的现象,没有真实展示自己的思考,也有一些学生没有独立并按照要求完成作业。“缺失化”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参与性不够,交流时间不足,另一方面体现在情感缺失,教师无法像线下教学那样根据学生的听课状态调整教学,师生交流互动方式单调,缺少面对面的感情交流。“差异化”主要反映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效果,学生欠缺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只是记忆概念知识,或者进行疑难点的解答,缺乏深度学习。问题四:如何发现和整理“线上学习”留下的问题?针对线上学习留下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过程观察和个别访谈相结合方式来发现学生线上学习的“真假水平”,编制测试卷借助检测结果的数据研判学生线上学习的质量水平,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线上学习的行为差异,多措并举地发现和整理问题。老师们可以这么做:“过程观察”即有选择地进行复课后的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互动、交流等情况,主要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状况,另外要从学生作业观察班集体的薄弱点和易错点。“个别访谈”既要了解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还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挫败感和成就感体验,判断学生是否具有通过回看学习资源等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检测考试”应以教材单元内容为对象,重在区分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找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能力水平,并据此为复课后的教学起点。“调查问卷”主要是收集学生在学习各单元知识时采用的线上学习方法或学习表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调查目标指向联结检测考试结果与线上学习行为表现。问题五:如何准备复课后的“分层差异化”衔接教学?复课后的第一、二周应该以“复习巩固线上学习的课程”为主,要基于学生线上学习效果和线下学习能力的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不同的教学准备。老师们可以这么做:一是针对“了解记忆类基础性知识”,编拟学习材料,即同上一节课但基于线上学习效果的差异给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题组材料,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进行基础知识练习、对比辨析练习、拓展提升练习,实施个别辅导和分层练习的教学准备。二是针对“探究发现类方法性知识”,设计复习课堂,围绕不可替代的、体验性学习内容安排实验演示、探究验证等教学准备,弥补原来线上教学只听不做的缺陷。三是针对“动手操作类技能性知识”,准备课堂集体训练、分组考核过关,组建学习小组,将同等水平的学生组成一个个学习共同体,由教师对小组长进行考核过关,再由组长对每个组员进行考核过关。问题六:复课后,要如何基于现实差异组织课堂学习?复课后的课堂教学组织应定位于“融合新授、复习、练习、考察”的混合式课堂,这对于教师是个全新的挑战。老师们可以这么做:一要基于线上学习的差异开展“混班教学”,按复课后的测试考查结果将学生编成若干个小组,规定每个水平组的学习要求和指令“暗号”,多关注没有参加线上学习和线上学习学习效果较差的水平组。二要做时空“魔术师”,妥善分配课堂教学的时间,实施四段式教学(复习、练习、拓展或补习),开展群体复习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过渡性教学方式。三要单元结构化教学,以知识模块的梳理和复习为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结构、方法的结构和认知的结构,再对其中个别知识点进行深度教学。四要施项目式学习,以一个个复习项目的完成为载体,通过问题研究、解释说理、实践操作,借助诸多伙伴一道协同学习,避免重复性、输入式的教学,消耗另一部分学生的精力。五要广泛引入学习地图,辅助结构化复习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问题七:衔接教学要怎么利用“生本资源”?利用生本资源的中心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性。老师可以这么做:一是让学生“教同伴”,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策略建立“学习社区”,每组五人左右,按教师编制的《衔接过渡期学习小组互教互评指导要求》,组员之间进行互补互促学习。二是让学生“教自己”,编制《衔接过渡期自学自测自评表》,每个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自我挑选练习内容、自我检测、自我评价,给学生自主复习巩固的“拐杖“。三是让“格式”协助发现问题,和学生约定一套衔接自评、自评之后针对性推送学习内容和自主寻求帮助的流程步骤,让学生按“格式”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步骤。比如,教师发布单元结构化复习设计和校本作业素材资源,学生自评自测后准确定位自己的学习水平,再自主寻找答疑解惑或培优补差的帮助,把“学”放到最大,用“格式”协助开展衔接过渡期的问题暴露和问题解决。问题八:衔接阶段要怎么整合“校本资源”?整合校本资源可以弥补线上学习期间学生“听”“看”得多、“练”“说”较少、思维能动性培养较为薄弱的不足。老师可以这么做:首先要立足校情设计巩固复习教学计划,在广泛了解学生线上学习参与率和成效的基础上,统整、储备优质素材作为衔接教学的备课资源,依托一个个小课题研究推进和提升衔接教学的时效性,挖掘学科特点个性化设计衔接过渡期的课程。其次要根据线上学习效果编制“复习三问”,“能用思维导图整理学了哪些知识吗”“举例说说你是怎么学会的”“讲讲解决这些问题的道理是什么”,通过课前问题导学、课中整体反馈、课后说理补充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第三要实施“单元校本作业”,不能简单直接使用目前市场上已经有的教辅材料,要结合本班学生线上学习之后需要的“衔接过渡学习任务”,设置“梳理模块、计算模块、应用模块、表达模块”等题组,分类分级提供课后作业作为教学的补充。总之,复课后的“线上与线下”衔接教学不是简单停留于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学习时间的衔接,需要从微观视角探寻存在的问题及其需要的对策。我们唯有深度思考,科学计划,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才会有机融合,稳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