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掌握雾化吸入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包括:①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后,目的是湿化气道.加入适当的抗生素预防防或控制肺部感染;②上呼吸道急性炎症;⑧肺气肿、肺心病合并感染痰液粘稠,排痰困难,或有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者支气管扩张症感染、肺脓肿等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④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禁忌症为急性肺水肿,此外,支气管哮喘患者不宜提倡用超声雾化,因颗粒过小,较多雾点进入肺泡,过饱和的雾液可引起支气管痉挛而使哮喘症状加重。2、做好思想解释工作.首先解除患者对雾化吸入紧张情绪,详细介绍雾化吸入的意义并告之使用仪器的方法。3、了解雾化吸人的常用药物及其剂量。目前常用药物包括抗菌、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中药类.所有的抗生素注射液均可作吸入治疗,疗效肯定的是庆大霉素和多粘菌素E.前者一般为4—20万u/次。后者1—5万U/次.平喘药物常选用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素、氨茶碱等.但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时要慎用.镇咳药只有咳必清作为吸入药.抗过敏药常选择地塞米松和氢化可的松。减低血粘稠度药物一般选用肝素。4、雾化吸入要配合全身综合治疗。对于年老体弱病人咳嗽时要辅助拍背。5、掌握雾化吸入的量.干稠分泌物具有吸水性质.吸湿后会膨胀,使原来部分堵塞的支气管完全被堵塞。哮喘持续状态患者当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后,可产生急性呼吸困难,故对此类患者湿化雾量不宜太大.6、注意预防支气管痉挛.雾滴进入支气管作为异物可刺激文气管痉挛,尤其是糜蛋白酶、高渗盐水等药液易引起哮喘发作。故用以上药物时,要先用支气管扩张剂或支气管扩张剂同时应用。7、对心肾功能不全及年老体弱者要注意防止湿化或雾化量大造成肺水肿。另外对年老体弱自身免疫功能减退的病入用抗生素雾化吸人时,应重视诱发口腔霉菌感染问题。在雾化吸入期间应对口腔进行酸碱度测试,若pH偏酸可用2%碳酸氢钠漱口.8、超声雾化部件的消毒要列人常规.不仅直接接触病人的口罩存在污染,间接接触病人的部件如螺旋管亦多数有污染。因此要求雾化部件一用一消毒。9、掌握超声雾化吸入器技术操作及雾化以后病房管理,雾化吸入后房间在保障病人避免受凉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病房通风.更换室内空气避免湿度过高引起墙壁霉变。楼主说的是超声雾化,我是一名五官科护士,我们在日常的护理中用的是蒸汽雾化,我简单说一下蒸汽雾化需要注意的,大家共同学习讨论。蒸汽雾化使用原理:雾化治疗是利用气体射流原理,将水滴撞击成为微小雾滴悬浮于气体中,形成气雾剂而输入呼吸道,以进行呼吸道湿化或药物吸入的治疗方法。雾化时需要注意的:(1)体位:治疗前先将痰液咳出以免妨碍雾滴深入。雾化吸入时取坐位、半坐位或侧卧位,尽量避免仰卧位,必须仰卧位时需将床头抬高30°。治疗时患者需进行慢而深的吸气,吸气末梢停片刻,这样会使雾滴吸入更深。(2)药量:雾化液每日新鲜配制。通常每次吸入10~20分钟,每日2~3次,一疗程1~2周。吸入时必须从小剂量开始,待适应后再逐渐加大剂量,直到吸完全部药液为止。切不可一开始就用大剂量,因大量的冷雾气急剧进入气道会使气道平滑肌痉挛,导致憋气、呼吸困难加重。(3)长期雾化吸入治疗的病人,所用雾化量必须适中。如果湿化过度,可致痰液增多,对危重病人神志不清或咳嗽反射减弱时,常可因痰不能及时咳出而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如果湿化不够,则很难达到治疗目的。(4)观察:雾化吸入时水蒸汽可很好湿化气道但喷出的雾气有一定的压力,排斥口鼻周围空气进入呼吸道,降低了氧的吸入。因此,对喘憋、呼吸不畅和缺氧严重以及肺炎合并心衰的患者,须先改善上述症状、加大吸氧量后再予以雾化吸入,且吸入时间宜短不宜长,每次5分钟左右,防止因此而加重缺氧状态。雾化吸入期间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就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加大吸氧量,拍背,喝水,待症状缓解再考虑下一次雾化吸入治疗。同时检查雾化液温度、剂量及体位是否合适,进行必要的调整。治疗后1~2小时内注意拍击患者胸背,并鼓励患者咳嗽。(5)一些用于雾化吸入的药物,如痰易净、必嗽平、a-糜蛋白酶、高渗盐水等无可刺激支气管而引起反射性支气管痉挛,对支气管哮喘病人尤易发生。所以必要时须预先或同时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特别是哮喘持续状态的病人更应分外小心。(6)注意防止药物吸收后引起的副作用或毒性作用,如异丙肾上腺素易引起心律失常等。(7)过多长期使用生理盐水雾化吸入,会因过多的钠吸收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8)要避免雾化吸入治疗的呼吸道交叉感染,应做到:雾化器在使用前必须严格消毒,每天更换1次;不使用时,整个系统内不应有液体存留,以免细菌滋生;雾化治疗时应使用无菌溶液。(9)注意防止局部吸入某些药物(如氨茶碱、庆大霉素等)的同时,进行全身治疗也使用同类药物,致使毒性叠加而造成严重后果。雾化吸入常用的药物及其作用:1.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2.解痉药物,如氨茶碱,舒喘灵等。3.稀化痰液帮助祛痰,如α-糜蛋白酶等。4.减轻水肿,如地塞米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