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育概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信息化教育概述学习目标:1、名词解释:信息化教育: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①现代教育思想。对信息化教育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是6种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情商为主教育观、四大支柱教育观。②现代教育理论。对信息化教育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是4种学习理论和4种教学理论。4种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折中主义学习理论(罗伯特.加涅)4种教学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技术,就是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可分为物化形态的(硬技术)和智能形态的(软技术)两类。在教育中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三种:①现代媒体技术②现代媒传技术③教学系统设计技术信息素养: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信息能力主要有8种: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效益、信息协作和信息免疫能力。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包括教育信息、教育媒体、教育人员、教育环境等。在信息化教育中,需要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最主要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和现代教学资源。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教育方式:为了满足受教育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如:学校教育、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夜校教育、成人高考、自考等。2、比较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技术教育的异同。①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与教育信息化是同一件事情---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称谓。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过程;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后的表现形态。②信息化教育与电化教育ABABAB教育信息化AB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是电化教育发展新阶段使用的名称。电化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的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是前发展阶段,使用的名称是电化教育或视听教育,两个名称是同一个意思,可以相互使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是后发展阶段,使用的名称是电化教育或信息化教育,两个名称是同一个意思,可以相互使用。也可以说,视听教育是工业时代的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的连个发展阶段,使用的名称不同,但本质未变。都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③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A、“教育技术”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引进的;“信息化教育”一词是21世纪初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网络教育的兴起,在我国出现的。B、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C、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必须进行教学系统设计;而教育技术没有这个要求。D、信息化教育要求必须爱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而教育技术则没有这个要求。④信息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三者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相同。他们的名称虽然不同,但实质一样,都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可以相互换用。⑤信息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育是指信息科学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教育从字面意思上只看到信息技术,忽略了信息科学,而没有信息科学的指导,就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所以,对于这两个概念,信息化教育比信息技术教育更加精确。3、阐述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化三性(1)五化①教育信息显示多媒化②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③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④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⑤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2)三性①开放性②非线性③交互性4、阐述信息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1)信息化教育的功能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优化教育教学,使教育教学工作力求做到高效能、低消耗,以较小的代价,得到较大的收获。(2)信息化教育的作用①提高教育质量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有三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②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来说,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比原来更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说,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学到比原来更多的东西。实施信息化教育,恰当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提高教学效率,是加快教学进展,降低教学成本的有效途径。③扩大教育规模利用广播电视、卫星电视或者计算机网络,向学校、家庭、社会传播教学课程,凡是有电视或计算机的地方都可以成为课堂。信息化教育能扩大教育规模,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④促进教育改革5、了解中国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阶段。阶段/时间重点/目的/口号运行方式热点领域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点:计算机学科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口号:“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开课年级从高中、初中、再到小学;课程形式从选秀到必修;课程内容开始主要是程序设计,后来增加了应用软件的操作和使用;课程名字由计算机课变成“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重点: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管理目的:开发教学、管理软件、课件,计算机作为一种工教学软件类型向组件,积件发展;教学平台向素材型、工具型、平台型方向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强调学生主体性的“课程整合”发展;由教师自己开发课件向教师整合利用各种资源为主;构建主义教学课程整合具口号:“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是国际发展趋势”模式成为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重点:网络教育目的:网络教学技能、方法、网络资源建设口号:“建网、建库、建队伍”建多媒体教室;建校园网;天网地网相结合,实施“校校通”工程;对学生开设网络课程;建网上教育资源库;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探索基于网络的研究型学习;实验远程教学模式网络教育6、阐述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理论基础:第一层:最里层,最直接层次,是学与教理论和传播理论。第二层:中间层,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理论。第三层:底层,是哲学和作为一般科学方法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这是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基本理论:现代教育媒体理论、现代媒传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将信息通讯技术(ICT)充分整合应用在教育系统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校园生活服务等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最终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祝智庭把信息化教育的特征概括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i[i]在国际上,ICT的教育应用经历了一个从技术中心观到系统观的演进过程,当前研究者非常强调与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文化的转型问题。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管理局(BECTA)认为,为了推进ICT的教育应用,需要集中抓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基础设施、内容资源和培训。我国在发展网络教育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路(基础设施)、车(教学平台)、货(课程资源)、司机(教师和学生等)、交通规则(标准与规范)”全面发展的经验。以有关研究与实践为基础,笔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做了分析,提出如下系统框架(图1)。在整体框架中包含两个层。内层是教育信息化的执行层,涵盖了五个相互制约的基本实施环节。教育信息化的轴心环节是教育实践,即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等将ICT整合运用在教育系统中,从而实现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教育活动,这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围绕这一轴心环节,需要进行硬件基础设施、软件资源和人件(人力资源)等三方面的建设,这是推动信息化教育实践的三个基本的发力点。而上述环节的实施必须通过系统有效的规划管理来保证。外层是教育信息化的动力层(制约层),其中涉及到制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包括思想观念、教育投资、体制以及一个国家和民族特有的更广义的文化。这些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作用于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管理而影响制约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进程,反过来说,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和教育投资的增加与合理分配将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强大动力。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将信息通讯技术(ICT)充分整合应用在教育系统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校园生活服务等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最终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祝智庭把信息化教育的特征概括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i[i]在国际上,ICT的教育应用经历了一个从技术中心观到系统观的演进过程,当前研究者非常强调与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文化的转型问题。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管理局(BECTA)认为,为了推进ICT的教育应用,需要集中抓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基础设施、内容资源和培训。我国在发展网络教育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路(基础设施)、车(教学平台)、货(课程资源)、司机(教师和学生等)、交通规则(标准与规范)”全面发展的经验。以有关研究与实践为基础,笔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做了分析,提出如下系统框架(图1)。在整体框架中包含两个层。内层是教育信息化的执行层,涵盖了五个相互制约的基本实施环节。教育信息化的轴心环节是教育实践,即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等将ICT整合运用在教育系统中,从而实现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教育活动,这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围绕这一轴心环节,需要进行硬件基础设施、软件资源和人件(人力资源)等三方面的建设,这是推动信息化教育实践的三个基本的发力点。而上述环节的实施必须通过系统有效的规划管理来保证。外层是教育信息化的动力层(制约层),其中涉及到制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包括思想观念、教育投资、体制以及一个国家和民族特有的更广义的文化。这些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作用于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管理而影响制约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进程,反过来说,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和教育投资的增加与合理分配将为教育信息化提供强大动力。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将信息通讯技术(ICT)充分整合应用在教育系统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校园生活服务等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最终形成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教育模式。祝智庭把信息化教育的特征概括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i[i]在国际上,ICT的教育应用经历了一个从技术中心观到系统观的演进过程,当前研究者非常强调与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教育模式和组织文化的转型问题。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管理局(BECTA)认为,为了推进ICT的教育应用,需要集中抓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基础设施、内容资源和培训。我国在发展网络教育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路(基础设施)、车(教学平台)、货(课程资源)、司机(教师和学生等)、交通规则(标准与规范)”全面发展的经验。以有关研究与实践为基础,笔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做了分析,提出如下系统框架(图1)。在整体框架中包含两个层。内层是教育信息化的执行层,涵盖了五个相互制约的基本实施环节。教育信息化的轴心环节是教育实践,即教师、学生及管理者等将ICT整合运用在教育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