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基本理论A英语学习认知理论B英语学习社会文化理论→贾冠杰.英语教学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贾冠杰.二语习得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贾冠杰.英语教学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贾冠杰.二语习得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贾冠杰.英语教学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英语学习认知理论错误分析与英语教学输入理论与英语教学中介语理论与英语教学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教学信息处理理论与英语教学连接理论与英语教学错误分析理论为了全面研究二语习得者的语言错误,错误分析研究方法应运而生.该理论是由S.P.Corder于1967年提出,此后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1.语际迁移(interlingualtransfer)2.语内迁移(intralingualtransfer)3.文化迁移(culturaltransfer)错误的来源1.行为错误与系统错误(behavioralmistakes/systematicmistakes)2.整体错误与局部错误(globalerrors/localerrors)3.错误与失误(errors/mistakes)错误的种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1.允许错误的存在,并有效把握错误演化的进程,以便使中介语向第二语言靠近。2.外语语言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固定的次序,因此,外语教师应当使教学内容的安排、教材的使用更好地适应外语语言能力发展的固有进程。教材所设计的教学过程也应当充分考虑这种固定的次序。输入理论StephenKrashen受Chomsky理论的极大影响,在20世纪70和80年代提出并发展了二语习得输入理论。Krashen的这个理论是最有争议的外语学习理论之一,共包括五个部分:习得一学习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Hypothesis)、监察假设(Monitor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设(NaturalOrderHypothesis)、输入假设(Input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对英语教学的启示:1.先听读,后说写在我国,阅读的重要性不管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对学生的要求仅限于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听的能力的培养也必须跟上,在重视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听,听不懂就无法和别人交谈,实际上也就影响了输入。大量的听读有利于学习者说写能力的提高。2.强调课堂教学的质量Krashen认为,对初学者来说,即使有了合适的环境,接收的若是大量的不理解输入,也等于浪费时间,还容易失去信心。根据Krashen的观点,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因为理想输入应具备的条件中有两条是很重要的:(1)可理解性.(2)输入应引起学生的兴趣。3.重视情感情感过滤假设对教师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能被及时应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师能理解为什么在同等条件下,有的学习者学得好,而有的学得差。教师应重视发挥学生的情感因素作用。4.正确使用语法外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学生正确地运用语法,使理想的监察充分发挥作用。学生在不妨碍正常交际的情况下运用语法规则。监察假没是对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的一种强有力的挑战。因为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是重视语法学习,先学规则,然后在交际中使用,实际上这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5.合理使用母语我们学外语不是为了忘掉汉语,而是要借助汉语更好地学习外语。在外语教学中,适当运用汉语可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外语,加速学生对外语的习得。6.习得和学习相结合根据中国英语教学的现实,学生不可能在外语环境中习得外语,最终获得的外语能力只能是主要来自课堂上的正规学习。对他们来说,学习是第一位,习得是第二位。当然,外语教师要尽量创造、利用外语学习环境,使习得与学习更好地结合起来。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这个英语术语是英国语言学家LarrySelinker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使用的。1972年,他又在论文“过渡语”中,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1)动态性过渡语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学习者学习程度的加深而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的动态连续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这种语言行为适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由错误逐渐向正确方向转化。2)渗透性外语学习者的过渡语系统具有渗透性。这里是指在连续体的任何一点上,构成学习者语言知识的规则都是可以随时修正的,都呈阶段性向目的语接近。3)反复性过渡话不是呈直线式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曲折地发展。已经纠正了的偏误还可能有规律地重现。基本观点:1.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过渡的语言系统,因此也被称为“过渡语”。2.中介语特点:4)系统性过渡语在任何阶段都呈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语言具有系统的属性。过渡语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们所学的目的话。5)顽固性过渡语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滞不前,产生“僵化”或“石化”的现象,特别是在语音方面。僵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第一语言的影响无法消除;也可能是学习者意识到该偏误并不妨碍交际、甚至还带来过积极的反馈,便满足于已取得的进步而停滞不前;还可能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形成偏见而无法接受等。6)开放性和灵活性过渡语是个开放的体系,具有逐渐进化的特征,其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同时,过渡语是一个灵活的、不断变化的体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1.量力而行由于多种原因,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形式方面很难达到本族人的准确程度和得体程度。把任何第二语言培训目标定为达到本族语水平都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于成年二语习得者,因此一定要量力而行,而不能追求一赋而就,把目标定得太高。2.多实践要想使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机会,在比较随意的和比较正式的场合使用第二语言。过渡语之间的区别不仅在于识别语法形式的正确程度,而且在于是否能够始终如一地运用这些形式(WEdell,1996)。3.正确对待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有些教师把学生的语言错误视为洪水猛兽,有错必纠,而根据过渡语理论,错误正是学习者过渡语系统发展情况的晴雨表。课堂上学生们出现的语言吕误大都是“行为错误”,不必见错必纠,因为学习者能自行纠正和解释自己的很多语言错误。如果见错必纠必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学习效果。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杜威,维果斯基基本观点:学习的结果是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或改组;学习分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两大类,前者适合用联想论来解释,后者适合用认知结构同化论来解释;学习总的过程是由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同化过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原有知识结构的性质。对英语教学的启示:1.强化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必要的输入,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较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创造出为实现真正的交际目的而使用语言的机会,以便让学生接触到多种可听懂的语言输入。2.使用PQ4R法PreviewQuestionReadReflectonthematerialsReciteReview3.重视图式结构的运用图式及图式理论:图式的基本概念最早由Kant于1781年提出,到1932年,Bartlett将图式基本理论发展成为较为系统的理论,经历了一百五十年之久。Bartlett在实践过程之中得出,读者应当根据自己先前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的积累来体会某篇文章之中的具体涵义。读者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背景的基本结构即是心理学上经常提及的“图式”。(杨辉.图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2011.教学与管理)教师可通过帮助学生发展图式来提高其学习效率,当学习按事先安排好的顺序进行时,图式的作用很明显。教师可以把下面这种图式教给学生,帮助他们学习不熟悉的单词:Step1:读句子中的词,看表示什么意思;Step2:看词的首字母和尾字母Step3:想一想该词在句子中表达什么意思,有相同首字母和尾字母的词表达什么意思;Step4:将该词的所有字母读出声来;Step5:如果采取了这些步骤仍不能帮助辨认这个单词,就查字典(Schunk,2003)。4.重视“教师-学生-环境”三者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中介者,教师对建构主义外语教学的最好实践就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对话向学生提出概念、论点和任务,由学生去探究,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和再现信息。用建构主义知道教学,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因素,在教授新知识时从他们的原有知识和经验背景出发,并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和个人关注。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用一致”的学习情境,认为不应只交给学生基本技能和提供过分简单的问题,应鼓励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环境。并强调课程的融合,注重让教师使用那些能让学习者以主动参与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材料。5.全新的教学模式孟臻(2006)在《建构主义的理性思考》基础外语教学研究,简单讨论了以下三种教学模式:A.支架式教学。“支架”这里隐喻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直到最后拆除“支架”。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参照学生智商的ZPD提供“支架”,不断把学生的智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有:搭起支架、进入情境、探索尝试、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及效果评价等。B.抛锚式教学“锚”是指真实事例或问题,抛锚式教学的特点是以内容情节的逼真的影像作为“锚”为学生提供一个可靠的宏情景。创设这种真实的“宏情景”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重新利用在背景中学习的优点。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环节有:设计情景逼真的“锚”;以“锚”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消解“锚”的问题;效果评价。C.随机进入教学“进入”指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随机进入教学的环节有:呈现基本情景、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及学习效果评价等。认知信息处理理论基本观点:人类学习者被视为一个信息处理器,以与计算机极为类似的方式运作,当学习发生时,信息由环境中输入,而后进行加工并储存在记忆中,最后以某种形式输出。信息处理理论把外语学习看作一个过程,语言技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变得自动化。主要关注学习者怎样处理他们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有什么因素限制他们对语言输入的处理以及这些因素又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Mitchell等(2004)对信息处理理论的特征总结如下:(1)人类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2)大脑是一个通用的符号处理系统;(3)复杂的行为由较简单的程序组成,这些过程是模块的;(4)成分程序可以被单独分离并进行研究;(5)过程需要花费时间,因此人们可以对反应所需要的时间进行预测;(6)大脑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处理器对英语教学实践的启示:(1)从学习理论的角度:学习时不能紧紧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不能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块,减少机械学习;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储存和提取。(2)Driscoll(2005)在讨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教学含义的总结如下:提供有组织的教学---如果假设学习者要以特定方式理解新信息,那就必须对教学加以组织以帮助他们这样做,因为有些教学策略可以促进选择性注意和适当的模式识别;安排广泛而有变化的练习---提供大量有变化的练习有助于学习者将多种线索与他们所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促进学习者的编码和记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其编码技能和记忆,并给学生提供能够提高编码和记忆的一些策略;促进学习者对信息加工的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技能在学习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