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现状及原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礼仪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累积和沉淀,是华夏文明的融汇,是人之为人的标尺。素有“礼仪之邦”美称的中华民族,富有优良的文明礼仪传统,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仪。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无论是工作和生活中行为礼仪都是成功的保障,职业类院校的首要目的就是为社会直接培养实用人才,而且应该是技能与品能高度结合的人才。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既要培养劳动一线的能人,但又不仅仅是只会劳动的人,是应该成功的适应社会,敢于直面挑战的能人。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个人的行为礼仪是成功的叩门石,通过礼仪教学和校园生活上加强礼仪疏导和训练,能促使学生很好地在劳动中展现自身价值,和谐人际关系,在竞争中处难而不乱,良好的礼仪是事业成功的“软保障”。然而,现在我们面对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当代高职大学生其文明礼仪修养严重匮乏,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缺失情况,与我国素有的“礼仪之邦”的美誉相去甚远。它不仅严重地破毁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而且越来越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强大阻力,甚至可以说成也礼仪,败也礼仪。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礼仪的缺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学生加强礼仪教育应是当前刻不容缓的教育大事和要事。二、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状况(一)尊师礼仪丢失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煌煌史书,列列青卷,尊师重教,连绵不绝。《吕氏春秋》记载“疾学在于尊师”,说的就是要很快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尊重师长。“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不仅仅说明老师德高望重的问题,还蕴含着老师对学生们的无悔付出。但目前的现状却是:在高职院校校园中,我们常可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遇到老师不打招呼、不问候,视若未见,擦肩而过;学生进入教师办公室不知敲门问好,如入无人之境;到办公室办事或咨询事情,不会称呼、不会礼貌用语,如进公共场所一样随意;在教室,满黑板的字没学生会主动去擦,讲台上堆积了很多的灰尘,教师上课时都无法放教材,即使这样,也没有哪个同学“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宣布上课,学生不会向教师行注目礼;下课了,老师还没有离开课堂,有些学生早就窜到老师的前面去了,像冲锋一样,留下老师为他们关灯、关门;校园行走,听见学生骂粗话,即使有老师在场,他们仍面无愧色,毫不收敛;在公车上,学生不会主动给老师让座(任课老师除外);食堂打饭,学生仍会置老师于不顾,一马当先,谁抢先谁得意。(二)交往礼仪淡薄在大学里,同学们朝夕相处,是亲密的伙伴。同学情原本是大学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然而在高职大学生中却还存在着大量的非礼行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莽撞、冷漠、自私,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能力;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的学生不会主动与同学打招呼,独来独往;不尊重同学,歧视贫困同学,当同学遇到学习困难时,不能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品头论足,给同学起侮辱性的绰号;甚至于当有求于同学时,不会使用诸如“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语言;借用学习用品时,没有征得同学的同意就拿,用后归还也不言谢;在宿舍里不遵守作息时间,不按时起床,不按时熄灯就寝,大声说话,肆无忌惮地打扰其他同学的休息;没有保持宿舍清洁卫生的自觉意识,既不注重个人卫生,更缺乏主动搞好室内清洁卫生的热情等。(三)道德礼仪远去在时尚化风气的影响下,学生迷失自我,与道德礼仪渐行渐远。高职学生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存在于部分学生中: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吊带装、露脐装、迷你裙不分场合穿得理直气壮;脚踏拖鞋横行校园、进出教室却自以为惬意潇洒;夸张的发型发色让人难辨性别;张口闭口的脏话口头禅却自以为是;在校内公共场所谈情说爱且行为过分亲昵,男女勾肩搭背,搂搂抱抱,饭厅里甜蜜的互相喂饭,全然不在乎给别人带来的“视觉污染”;食堂里,学生边等师傅打饭边敲盆子,随意插队买饭,旁若无人;遇事不满时污言秽语、脏话连篇。在教室里作与学习无关的事:睡觉、吃东西、听MP3;频繁照镜子、涂指甲、擦脂抹粉;在黑板、墙壁、课桌椅上乱写乱画;在教室里乱扔果皮、纸屑。调查显示,16.26%的大学生有通过手机短信、纸条、枪手、课桌上涂鸦等考试作弊行为和评优评奖作假舞弊行为。且考试作弊方式日新月异,让监考老师防不胜防。还有的大学生对朋友不真诚,狐朋狗友、哥们义气、不分是非。或者随意承诺,不守时、不守约等等。面对以上情状,难怪不少专家学者一提到大学生的修养问题就说“大学生真的该学学礼,学学怎样为人处世”了。三、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一)礼仪知识匮乏,礼仪修养先天不足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一方面是家庭所施加影响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这一礼仪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大学前的阶段,一些学生的礼仪素养就已经有所缺失了。仔细想想,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其实并没有停止过上思想品德课,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缺乏公德意识和礼仪修养呢?首先,自古以来人们便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智育被提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对德育只是宣传上的重视,真正实施起来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其次,还在于我们的道德教育书本化、理想化、完人化的倾向太强,使所学习的知识很大程度上脱离真实的现实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教育而教育,为考试而教育,为文凭而教育。多年来,应试教育始终占据了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对礼仪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素质教育虽然喊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是看礼仪修养高低,而是看考试分数高低。这几乎已经成了人们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这种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忽略、放松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因而即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大学,但是他们的体内仍缺少必要的“礼仪基因”和“礼仪维生素”。再次,礼文化的教育更多的注重礼仪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使不少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学礼,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是发自内心的知礼、行礼。有的大学甚至放松了对学生的行为管理,认为着什么装、穿什么鞋、染什么发,这些是学生的私事,学校无权干涉。伴随高校扩招带来的师生比例失调,教师与学生比越来越悬殊,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小。随着管理的放松,不少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为学生的课堂教育让路,以致不少高校连正常的升旗礼、开始上课时的尊师礼都逐步取消了。高职院校在加强技能教育的学习与实践的同时,未将礼仪教育渗透其中,礼育氛围的淡化,使大学生的知礼、行礼的意识也逐渐淡化。(二)社会风气的影响,礼仪修养的提高难成气候“社会急遽变化造成人类最大的危机是,在人类心灵上丧失了三件东西——‘共识’、‘程序’与‘意义’。缺乏共识就会产生误会、冲突、疏离、仇恨;缺乏程序就无规范、纪律、伦理、组织;缺乏意义就使生活无目标、无方向以致困惑迷失”。我国目前不少人对于社会规范、道德规范是麻木不仁的。不少人的道德观念相当淡薄,有的根本就不清楚道德观念内容,不清楚哪些行为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哪些是不符合的。认为我怎么说话,怎么穿衣,只要我高兴,怎么都行,与别人无关。表现在礼文化中的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礼的商品性开始恶性膨胀,礼的精神价值被物质价值所取代:礼品越送越多、越送越滥、越送越重,成为一种让人不堪重负的人情债;请吃请喝成为一种权钱交易方式,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大学生中出现的为了做学生干部或是评先评优而请客送礼,变味的“礼尚往来”,直接折射出当前社会中的丑恶现象,深深地打上了社会风气的烙印。互联网这种现代传媒的出现,无疑对现代人的影响也是深刻的。网络给青年人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的空间,人类的文明在这个空间里不断地向前推进。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等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使不少大学生对自己产生新的价值定位,有的人会把隐藏在内心深处,在现实中不敢显露的不良行为、语言习惯暴露在网络中。打开一些BBS或是一些跟贴留言,不难发现粗俗的语言、脏话、下流话、对他人人身攻击的话比比皆是,而且是肆无忌惮,没有一点修养和基本文明素质可言。礼义的缺失,还在于社会尚缺少必要的制度监督。我国社会还缺乏必要的制度,去监督引导人们的礼仪规范。社会监督乏力,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和法不责众心理,越来越强的功利心,对社会风气影响很大,大学生也难以幸免。社会舆论的引导存在偏差,对于社会优秀文化提得少或者不提,为了眼前利益和超级利润粗制滥造的暴力影视作品,享乐主义、杀人越货行为、对金钱的极度崇拜成为百姓茶余饭后司空见惯的谈资,这些精神鸦片,严重污染和破坏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礼仪修养的培养提高是极其艰难的。(三)礼仪教学的功利化,阻碍了礼仪修养培养教育的推进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强,礼仪教学也日趋功利化,由此动摇了一些大学生成人成才意志,也阻碍了高职院校礼仪修养培养教育的推进。即使学校开设有礼仪课程,也是处于“散兵游勇”状态,主要是针对专业特点开设,如公关、秘书、旅游等。而且专业师资缺乏,影响教学水平。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的的功利性强,教学停留在实用的表层,缺乏对本职和内涵的把握。实用性功利化的目的使高职大学生们只有一种追求,那就是为了将来的谋职而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智力性教育和技能性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受到高职大学生的忽视和冷落。这样,势必造成受教育者科学知识的掌握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礼仪规范的领略与人文素养的获得之间的无情脱节。同时,教学内容不系统,不完整,随意性大。而教学方法多限于讲解规范要求,缺乏理论指导,没有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