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明之三:人伦之基,万世之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之三人伦之基万世之始——古代中国的婚礼一、婚礼的人文内涵两性的结合,是动物界的普遍现象,是物种得以繁衍的基础。在迈入文明时代之前,人类曾经历过杂交乱婚、“知母而不知父”的阶段,异性的结合相当随便,不需要区别辈份、血缘。随着民智的开化,人们发现,乱婚的结果,不仅使族群中的弱智或病态儿童的大为增多,还造成了伦常关系的混乱。关于“男女之大防”礼缘人情而作,性情以男女为大。为了引导人们正确把握男女之情,使性情之道万世不废,儒家制订了婚姻之礼。经过婚姻之礼的女子,才是合法配偶;对其他女子,必须恪守男女之大防,《礼记》说:“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夫妇是人伦之基、万世之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周易·序卦传》夫妇乃人道之大伦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妺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也之杀也嬖妲已。周之兴也以姜嫄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史记·外戚世家》阳道与阴德、外治与内职的和顺《昏义》说:“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周礼》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前者听外治,后者听内治而已。儒家把由男女而起的阳道与阴德、外治与内职的和顺,看作是盛德至治的标志。二、传统婚礼的仪式:六礼古代士娶妻,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等六个主要仪节,称为“六礼”。“六礼”,一直延续到唐。到了宋代,“六礼”被简化为纳采、纳币(相当于古礼中的纳吉)、亲迎等三种仪节,并相沿到清代。1、纳采“纳采”,后世称为“提亲”,采是采择之意,是女方谦虚的说法,意谓小女不过是聊备男家选择的对象之一。古代议婚,一定要通过使者,旨在避免男女草率苟合,郑玄《士昏礼》注说是“皆所以养廉耻”。使者要致送礼物:雁。女家若同意议婚,就收下礼物。纳采的辞令使者曰:“吾子有惠,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使某也请纳采。”对曰:“某之子蠢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致命,曰:“敢纳采。”纳采用雁的内涵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雁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白虎通》纳采之雁媒者,皆所以养廉耻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践之。——《孟子·滕文公下》娶妻如之何蓺麻如之何?衡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極止!——《诗·齐风·南山》2、问名询问女家的姓氏,了解对方的血缘关系,是为了避免出现同姓婚配的情况。问名的辞令使者曰:“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同姓不婚《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郑叔詹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昭公元年,子产说:“内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尽矣,则相生疾,是以君子恶之。故《志》曰: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昭公不知礼鲁昭公十二年夏五月甲辰,昭公夫人孟子卒,应称“吴孟子卒”,《春秋》却作“孟子卒”,《左传》说“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公羊传》《谷梁传》也都说是“諱娶同姓”。吴与鲁是同姓之国,昭公违反“娶妻不娶同姓”的礼制,娶吴孟子为夫人。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故隐去“吴”姓,只称“孟子”。鲁昭公不知礼君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述而》3、纳吉男家得女子姓氏后要占卜,得到吉兆后,派使者到女家通报,称为“纳吉”。纳吉的辞令使者曰:“吾子有贶命,某加诸卜,占曰‘吉’。使某也敢告。”对曰:“某之子不教,唯恐弗堪。子有吉,我与在。某不敢辞。”4、纳徴相当于后世的订婚。“征”是成的意思,双方的婚姻关系由此确定。纳徴时致送的聘礼是玄色和纁色的帛共五匹,鹿皮两张。纳徴的辞令使者曰:“吾子有嘉命,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俪皮束帛,使某也请纳征。”致命,曰:“某敢纳征。”对曰:“吾子顺先典,贶某重礼,某不敢辞,敢不承命?”5、请期男家通过占卜选定了婚期,为了表示对女家的尊重,派使者到女家,请求指定婚期,这一仪节称为“请期”。女家主人谦辞说:“还是请夫家决定吧。”于是,使者将已卜定的吉日告诉女家。请期的辞令使者曰:“吾子有赐命,某既申受命矣。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对曰:“某既前受命矣,唯命是听。”曰:“某命某听命于吾子。”对曰:“某固唯命是听。”使者曰:“某使某受命,吾子不许,某敢不告期?”曰“某日。”对曰:“某敢不敬须?”亲迎前仪节行于家庙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等五个仪节,都在女方祢庙(父庙)举行,含有听命于宗庙的意思。6、亲迎亲迎,今称迎亲,是婚礼的核心。此前“纳采”等五个仪节都是由男方派使者到女家进行,而且都是在早晨行事;唯独亲迎由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而且时间是在“昏”时。清代迎亲图“昏姻”一词的来历古代的“昏”是与“旦”相对的时间概念,指日没后二刻半(古人将一天的时间长度分为100刻,今天则分为96刻)昏时成婚,是上古抢婚习俗的孓遗。“婚姻”的来历见豕负塗,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易·睽卦》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义。——郑玄《三礼目录》亲迎前父亲的谆谆告诫新郎行将迎亲,父亲教导说:“去迎接你的内助,以继承我们的宗室之事。勉励和引导她恭敬从事,以嗣续我们先妣的美德。你的言行要有常法。”儿子回答说:“是,只怕我不能胜任,但决不敢忘记父亲的训诫。”新郎乘坐漆车前往女家,随行者分乘两辆副车,从役们手持烛炬,在马前开道照明。新郎迎娶新娘新娘戴着发饰,在房中面朝南而立,等待丈夫到来。姆站在新娘右边。陪嫁者站在新娘后面。新郎到达门外时,新娘的父亲出门迎接,并导引他进门。上堂后,新娘的父亲在阼阶上面朝西而立,母亲在房外面朝南而立。新郎在东房前向岳父行再拜叩首礼,然后走下西阶,出门。新娘父母的谆谆告诫女儿出房,跟着新郎从西阶下堂,这时,站在阼阶上的父亲告诫女儿:“切记要恭敬从事,从早到夜,都不要违背公公、婆婆的意志!”并赠以衣服、发簪等托戒之物,让她日后见物思今,永志不忘。母亲给女儿系好小带、结好佩巾,说:“要努力,要谨慎,白天黑夜都要恪守妇道!”庶母送到门内,给她系上盛佩巾用的丝囊,说:“恭恭敬敬地听从父母的话,白天黑夜都不要有过错。经常看看这丝囊,就会谨记父母的告诫!”迎亲回府新娘登上迎亲的车,姆为她披上避风尘用的罩衣。新郎亲自驱车前进,车轮转动三圈后,由车夫代替新郎驾车。新郎乘自己的漆车先回家,再在家门外等候新娘。文王亲迎于渭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大雅·大明》四、成婚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礼记·昏义》共牢而食新郎、新娘的席前,主食黍和稷,以及调味用的酱、菹(腌制的冬葵菜)、醢(螺酱)、湆(肉汤)都是各有一份。但是婚礼的情况有些特殊,鱼俎、豚俎、腊(风干的全兔)俎仅有一份,放在两人的饭菜之间,供新郎、新娘共用,这一安排称为“共牢而食”,“牢”指俎上的食物。共牢而食图合卺而饮夫妇先吃黍,再喝肉汤,然后用手指咂酱吃,称为“一饭”;古礼,三饭告饱,食礼完毕。古人饭后要“酳”,就是用酒漱口,既是为了清洁口腔,同时也有安食的作用。“酳”有三次,称为“三酳”。三酳的酒器,前两次用爵,最后一次用卺,就是将葫芦对剖而成的瓢,夫妇各执一片而饮,称为“合卺而饮”。五、拜见舅姑次日清早,新娘起身沐浴、穿戴整齐后,以新妇的身份拜见公公、婆婆。公公以主人的身份在阼阶上即席,婆婆以内主的身份在房门外的西侧即席。新娘手捧盛着枣、栗的竹篮从西阶上堂,到公公席前行拜见礼,再将竹篮放在席上。公公抚摸竹篮,表示收下。新娘又到婆婆席前行拜见礼,将盛着干肉的竹篮放在席上。婆婆举起竹篮,表示收下。赞礼者代表公婆用醴酒向新娘致礼,表示接纳新娘为家庭正式成员。之后,新娘向公婆“馈特豚”,表示开始以媳妇的礼节孝敬公婆。最后,公婆设食款待新娘、女家的有司等,并赠给礼物。礼毕,公婆从西阶下堂,新娘从东阶下堂,表示“著代。韩国传统婚礼仪节——拜见父母庙见如果成婚时公婆已去世,则要在宗庙祭祀时,用“奠菜”的礼仪拜祭公婆。周人实行四时之祭,每季一祭,故新娘过门后,不出三个月就会遇到一次祭祀。因此,《士昏礼》说:“若舅姑既没,则妇入三月乃奠菜。”到了宋代,人们认为三月而庙见,相隔的时间太长,于是,《朱子家礼》改为三日,遂成定格,流传后世。六、古代婚礼的特色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礼记·郊特牲》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礼记·曾子问》服色新婚夫妇没有特别的服饰。新郎穿的是爵弁服,下裳为纁色,镶有黑色的边。新娘头戴发饰,身穿镶有黑边的纯玄色衣裳。都是以黑色为主调的衣服。连新郎、新娘乘坐的车,也是黑色的。这与后世婚礼喜欢大红大彩的风气完全不同。新娘没有“盖头”杜佑《通典》“拜时妇三日妇轻重议”条说,在社会动荡或有重大变故,但恰逢婚嫁的吉日,双方急于嫁娶,则仪式可以变通,“以纱縠幪女氏之首,而夫氏发之,因拜舅姑,便成妇道。”“纱縠”与后世的盖头类似,但这是权宜之法,并非常礼。却扇《世说新语·假谲》载,晋人温峤的堂姑母委托温峤为其女物色夫婿。几天后,温峤说已经物色好,门第与身世不低于自己。婚礼时,新娘用手拨开纱扇,发现新郎就是温峤。这就是“却扇”一词的出典。清代平步青的《霞外攟屑》说:“古时婚礼,侍儿以纱扇蔽新妇,彻扇曰却扇。”催妆诗与却扇诗入唐,却扇成为普遍的礼俗。《资治通鉴》载,唐中宗景龙二年,赐婚御史大夫窦从:“内侍引烛笼、步障,金缕罗扇,自西廊而上,扇后有人。”两人相对而坐之后,中宗命窦从“诵却扇诗数首,扇却,去花易服而出。”胡注:“唐人成婚之夕,有催妆诗、却扇诗。”新娘要等新郎做了却扇诗之后,才肯除去挡脸的扇子,颇有文人婚礼的情趣,于此可见唐代诗风之盛。盖头始于宋代到宋代才出现所谓的盖头。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二,记当时婚礼,要请男家一位福寿双全的女亲,用称杆或纺梭挑起新娘的盖头。后来,演变为由新郎亲手掀起盖头。摄盛从先秦时代起,婚礼使用的器物就有超越身份的现象,例如士亲迎用的墨车,是大夫的车;用作见面礼的雁,也是大夫的规格。郑玄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摄盛”,意指在婚礼这种特殊场合的越位行为。后世“摄盛”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七、当代婚礼存在的问题1、仪式西化2、缺乏文化内涵3、追求奢华4、两性关系随便日本人的婚礼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讓自己澄心靜慮,使心靈寧靜

1 / 7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