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06-07(2)《礼仪文化》教案周悦娜第一章礼仪与文化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把握礼仪的起源、发展,即礼仪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白礼仪也是一种文化,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部分,礼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所在。教学重点:礼仪是一种文化、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教学难点:礼仪是一种文化、礼仪的起源与发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礼仪是一种文化一、文化1、从一定角度来说,世界文化可以分成两大单元。——独立或基本独立向前发展的文化,是原生道路的文化;——受外部压力或打击,发生断裂之后在发展起来的文化,是再生道路的文化。2、任何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和这个民族的文化戚戚相关。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没有了文化,这个民族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认同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认同这个民族的前提。二、礼仪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礼仪的根,礼仪的源,是礼仪生存与发展的沃土,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文化会生发出什么样的礼仪。所以,离开文化,礼仪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离开文化谈礼仪,就是舍本逐木了。因此,结合文化去把握礼仪,我们就会回答好多“为什么”了。第二节礼仪的起源与五个发展阶段一、礼、仪的起源1、礼《说文·示部》云:“*,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亦声。”这是训诂学的解释。这一解释突出了两点:——礼是行动的准则,礼、履二字音近,履是践履,也就是行动,说明历来把礼当作人们的行为规范;——与祭祀鬼神有关。古人对“礼”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五个方面:A、礼是治国的大纲和根本;《国语》“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B、礼就是理;《礼记》“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礼乐不兴、礼崩乐坏C、礼是对人的尊敬和礼貌;元曲《竹叶舟》“这秀才不礼我”。“不礼”即“非礼”D、礼指礼物;礼尚往来、无礼不相见。E、礼是为表示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典、仪式;古代五礼—吉礼、凶礼、军06-07(2)《礼仪文化》教案周悦娜礼、宾礼、嘉礼。2、仪古人对“仪”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也分为五个方面:A、仪指法度、准则;《管子》“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B、仪指礼节、规矩;《晋书》“逖性豁荡,不修仪检”。C、仪指容貌、举止;《诗经》“令仪令色,小心翼翼”。D、仪指礼物;如贺仪、奠仪,即指在不同的仪式上赠送的礼物。E、仪指仪式、仪典、仪礼;原名《礼》—《礼经》——《仪礼》,记载仪式规范的“三礼”之一。二、礼仪的发展(一)滥觞期(21BC夏王朝建立以前的原始社会)唐代杜佑《通典》“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东苍龙,西白虎”墓葬、走婚制注:伏羲,三皇之一,人首蛇身;尧、舜,五帝之一(二)定型期(夏商周~~两汉)《伦语》注:“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文而从之。”周礼是我国奴隶社会中最庞大、最严整、最文明的制度和礼仪,并且对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仪礼》《礼记》是专门记载周礼的礼书,世称“三礼”。(三)发展期(魏晋南北朝~~两宋)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对礼治思想的阐述,进一步强化了礼治秩序。朱熹:“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按照他的说法,礼仪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其实质就是“理”——纲常伦理。“存天理,灭人欲”唐宋以来,礼仪开始与朝廷典章制度分离,走向民间,逐渐与今人对礼仪的理解接近起来。(四)衰败期(元、明、清)传统礼仪越来越暴露出它专制、残暴、繁缛、僵化的致命伤,开始走向它的反面。元:“九儒十丐”、民族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南人、汉人)、职业分十等(儒在娼妓、工匠之后)明:“骨肉贫相远,陌路富相亲”“冷暖观门第,礼貌看衣服”“礼义相让之风邈矣”。大兴文字狱;庶民逾礼越制清:满汉文化冲突。一律按满族礼俗“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大力推行文字狱;始行“三跪九叩首”。06-07(2)《礼仪文化》教案周悦娜(名词解释)康熙年间“中国礼仪之争。”明末,西方天主教耶稣会来中国境内传教,他们采取“补儒易佛”的方针,以顺应中国的风俗礼仪。但好景不长,天主教内部引起争议: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礼仪中的敬天、祀孔、祭祖等活动违背教规,另一部分人认为允许中国教徒参加上述活动是尊重中国风俗礼仪,利于传教。双方各执一端,争辩逐步升级,最后罗马教皇发布禁令,禁止这类礼仪活动,而康熙也下令禁止西洋人在中国传教。这就是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而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的“中国礼仪之争”。(五)新生期(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第二章古代五礼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古代的主要礼仪——五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教学重点:凶礼、吉礼、宾礼、军礼、嘉礼中的婚礼教学难点:凶礼、吉礼、宾礼、军礼、嘉礼中的婚礼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以吉礼敬鬼神一、什么是吉礼?——吉礼,就是祭祀之礼,向神鬼祈求,希望神鬼保佑人们吉祥安康、万事如意,事神以致福也,所以称为吉礼。二、中国古代的吉礼大致分为两大类1、由皇帝主持的祭祀,一般称为国家祀(sì)典;(主要有封禅shàn、郊祀、祭社等样式)封禅:是皇帝祭天地的大典。古人以泰山为最高,祭礼就必须在泰山举行,在泰山筑坛祭天,称为“封”,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建台祭地,称为“禅”。有古语曰“封泰山而禅梁父(甫)”1、封禅的根本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2、为什么要选择泰山:古人认为,中国大山五岳为最,五岳之中,泰山独尊,离天最近,可直接与“神”对话。同时,泰山是东岳,东方是万物起始、阴阳交替的地方。所以,天子受命于天,只有登泰山祭“神”,才算完成了天子就位的礼制(仪)。06-07(2)《礼仪文化》教案周悦娜郊祀:皇帝在国都的郊外祭祀天地。(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周易》:“乾为天为圆,坤为地为方。”祭社:《孝经》“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简而言之,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作物之神。社稷相连,表示农业,同时在古代又成为国家政权的代名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民间世代相传的祭祀,属于礼俗的范畴。(旧时遍及全国城乡的孔子文庙、关公武庙;民间对财神、灶神的祭祀;祭祀仪式总是按照“迎神—酬神—送神”这个模式;跪拜磕头的来历。)第二节以凶礼哀邦国一、什么是凶礼?——当别人遭遇不幸的时候,表示同情,给予必要的帮助,或是吊唁哀悼,这就是古代的凶礼。具体分为丧、荒、吊、襘huì、恤五种。丧礼,在古代被认为是子孙尽孝的重要表现;披麻戴孝荒礼:指国内发生自然灾害,诸如饥荒、瘟疫等变故,国家所采取的救灾礼仪措施。(如缓刑、减税、停止娱乐活动等)海啸;台风停课吊礼:对遭受水旱灾害、地震、等灾害地区所表示的哀吊和慰问,除了减省民众的负担之外,往往还会加入祈禳的内容,以求祛祟除祸。襘礼:指别国遭受侵略或动乱,造成重大损失时,与之结盟的国家要派出使臣,筹集财物去救助;同盟国恤礼:指对遭受不幸的国家表示慰问、抚恤的礼仪。所以,在凶礼的五种礼仪中,(襘)礼和(恤)礼属国家事务,只有国王和宰臣才可以施行。其它的凶礼由地方政府(荒、吊)甚至个人(丧)就可以完成了。二、思考题课后查阅资料“五谷”、“五岳”、“三皇五帝”第三节以宾礼待宾客一、周礼的宾礼是邦国间礼遇亲善的礼节。《周礼》“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问,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宾礼在朝廷礼制方面主要演变为群臣朝觐皇帝时06-07(2)《礼仪文化》教案周悦娜的礼仪、皇帝出巡时的礼仪、王朝与周边国家使臣交往的礼仪等等,其中,王朝..与周边国家使臣交往的礼仪演化成为现今官方的外交礼仪和民间的交际礼仪.................................。。第四节以军礼摄不协《周礼》“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由此可见,当时的军礼不仅用在战场上,更多时候用在内部治安上。大师礼、大均礼、大田礼、大役礼、大封礼第五节以嘉礼亲万民一、嘉礼的主要名目1、饮食礼2、昏(婚)冠礼3、宾射礼4、贺庆礼二、婚礼(一)婚姻制度的沿革1、原始社会出现家庭:群婚(族内婚——族外婚)2、母系氏族:对偶婚(指婚姻关系限制在一男一女之间,但其中较低级的形式:走访婚,随时可以离异,关系不牢固)3、父系氏族:专偶婚(即一夫一妻制)在我国历史上,儒家所提倡的婚姻礼仪正是在一夫一妻制的历史文化背景里产生的,这就决定了“男尊女卑”、“夫尊妻卑”是婚姻礼仪的基调,包办、买卖婚姻则是它的主旋律。(二)几种主要的婚姻形态1、掠夺婚/抢婚古代抢婚留下的残痕:北方游牧民族,新娘骑马在前,新郎策马在后;南方闭门迎亲拒婿,索要彩礼;江浙一带的“哭嫁歌”。2、表亲婚(“亲上加亲”、继承财产)3、招养婚/入赘/招女婿06-07(2)《礼仪文化》教案周悦娜4、典妻婚/租妻婚租妻:由于家境困难,与别人立约,将妻子租给别人,收取租金,期满归还,对方则是为了“借妻生子”,一般1-2年;典妻:将妻子典当与人,赎回时要付典价和利息,如无力赎回,出典的妻子将永远属于出典人,一般3年以上。5、冥婚/鬼婚双方家长为已死未婚男女举行的婚配联姻仪式活动。(台湾“娶鬼女”)(三)古代婚姻礼仪婚姻是人生大事,历来总是会形成仪式规范的,不过各民族、各地区往往各有自己的约定俗成。后来经过儒家整理,从俗上升到礼,形成更加完整的仪式规范,并记入《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等经典,又经历代统治者的提倡,重又下沉到民间,成为整个封建时代里婚姻礼仪的准则,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正式求婚,并携带一定的礼物。《仪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问名: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出生日期、籍贯、甚至三代官职等。“生辰八字”纳吉:男方将问名后的吉兆通知女方(凶兆就不通知了)并送礼订婚。《仪礼》“纳吉用雁。”纳征:男家向女家送聘礼。(往往少不了茶叶)请期;男方定好日子,并告之女方,送雁为礼。亲迎: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皇帝不亲迎。皇太子以下都要亲迎第三章家和万事兴——中国的家庭礼仪文化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古代的家庭礼仪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传统社会中的家庭一般并不仅指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核心家庭,所以在本章中对家庭礼仪的把握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重点:第一节、第二节教学难点:第一节、第二节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内容:(思考题)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是如何看待家庭的?儒家历来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06-07(2)《礼仪文化》教案周悦娜儒家历来用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模式来处理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孝子——忠臣)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历代帝王都有“家天下”的观念。(皇帝老子——父母官——子民)第一节父子之礼及其延伸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是人类的天性。家庭之所以得以稳定,这两代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一、父子之礼分为两层:子女对父母:“孝”;父母对子女:“慈”、“教”。1、孝:尊敬父母、顺从父母;凡事有尊卑高下之分;婚姻大事上包办;昏定晨省;父母生病,子女要有侍疾之礼;子报父仇。2、慈:父母爱子女,是人类的天性,是天经地义的,根本不必怀疑。“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教:1)、《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2)、明《庭帏杂录》:“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3)、曾子“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不是本来就有知识的),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母,非以成教也。”4)、孟母三迁5)、《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一个人犯了过失,社会舆论总是要将他与他的家庭联系起来。“家教不严,家风不正。”二、父子之礼的延伸——婆媳之礼(因为要像对待自己的母亲那样对待自己的婆婆)1、婆媳之礼是扩大家庭的产物。如果一结婚就分开住,成为独立的核心家庭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