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美学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一、美学学科的产生美学学科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审美意识的形成、美学思想的产生、美学学科的建立。1、审美意识的形成(1)人类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人类诞生已有四五百万年的历史,而人类所创造的原始艺术品至少也有数万年的历史。1879年发现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受伤的野牛》记载的就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场人兽战争,这是现已发现的人类最早、最著名的美术作品之一,距今约有二、三万年的历史。画中野牛四肢蜷缩在一起,头深深埋下,背则高高隆起,显示出因受伤而痛苦不堪的样子。造型基本写实,并带点夸张,显示出原始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1、审美意识的形成(2)最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人产生把这种审美意识不断表现出来的愿望。于是,原始歌舞、原始绘画便产生了。原始人在没有正式语言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唱歌、跳舞;在尚无文字的情况下开始绘画……所有这些都是原始人类审美意识的反映。尽管原始人类的审美意识还十分简单、粗浅,还不那么自觉,并与其它的原始意识交织在一起,但这毕竟是原始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审美意识的形成(3)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原始人也就越来越自觉地发展着自己的审美意识,并在生产劳动中和娱乐活动等方面把自己的审美意识表现出来。如距今六七千年前的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艺术的制作已经有很高的审美欣赏价值,体现了相当水平的人类审美意识。人面鱼纹彩陶盆圆圆的头颅、尖顶盛饰的帽子。人像表情十分生动:或眯合双眼、或双目圆睁,鼻子呈三角形,耳朵和嘴巴部位用鱼纹或类似鱼形纹的线条加以勾勒,趣味盎然。彩陶鹿纹盆、彩陶蛙纹盆还有不少彩陶鹿、蛙、鱼、鸟等大量动物图形及一些植物纹饰,这些丰富多彩的图案、活泼生动的造型、搭配和谐的颜色充分说明了当时人类的审美意识已达到了水平。舞蹈纹陶盆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1973年出土的距今约五千年的舞蹈纹陶盆:盆顶绘有几组正在跳舞的人物形象,每组5人,头部发辫斜下,大约是由于人物处在舞蹈运动之中的缘故,身后都有一种类似动物尾巴的饰物,身体则略向左侧,舞姿颇为优美,韵律整齐,充分显示了原始人类在狩猎获得丰收后所产生的快乐。1、审美意识的形成(4)总之,人类的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在类人猿转变为原始人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人的意识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为人类审美意识的诞生创造了基本前提。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1、审美意识的形成(5)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形态。人类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并随着审美活动的发展,审美意识也逐步变得深刻和细致,这为美学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美学思想的产生审美意识还不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的具有两个特点:(1)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2)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2、美学思想的产生从对于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欣赏,到凝聚为一种抽象的美的观念,无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标志着这一演变过程进入新阶段的是在语言及文字中出现了“美”。以汉语来说,“美”字最早见于殷代的甲骨文。东汉的许慎在《说文》中解释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徐铉注释说:“羊大则美,故从大。”可见,古代美的事物起初是和实用相结合。2、美学思想的产生现存的古代典籍中,还保留着人类进行美学研究的不少资料。(1)在我国,早在二三千年前的奴隶制时代,人们对于一系列与美有关的问题,已经试图从理论上进行把握了。2、美学思想的产生C、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又光辉之谓大”。“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告上》A、伍举论美“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B、我国首先注意到美与善有所不同的,是孔子。他对《韶》乐的评价是“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对《武》乐的评价则为:“尽美矣,未尽善也。”2、美学思想的产生剧论方面:王骥德《曲律》、李渔《闲情偶记》文论方面: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白居易、苏轼的诗论和文论,严羽《沧浪诗话》、叶燮《原诗》等;画论方面:顾恺之《论画》、谢赫《古画品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郭熙《林泉高致》、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等;书论方面:孙庭过《书谱》、张怀guan《书断》2、美学思想的产生(在西方)美学研究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的。早在纪元前六世纪末,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根据“数的原则”来剖析美,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的理论;在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柏拉图则从则哲学的高度,对美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不仅对当时流行的种种美学见解提出了异议,而且辨析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都涉及到美学问题,提出了许多美学观点。他们对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艺术创作、审美活动的特点等一系列美学问题都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些问题是美学家们所必须重视的基本美学问题。2、美学思想的产生西方美学思想在古希腊时代得到充分发展,盛极一时,此后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18世纪英国的经验派、法国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和德国的理性派,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在英国的经验派和德国的理性派那里,西方美学思想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探讨的问题越来越丰富、复杂,越来越具有独立性,不在像以前那样满足于依附哲学、文艺学或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状态,这样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学也就呼之欲出了。3、美学学科的建立(1)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充分和系统的阐述,而不是散见于其它的著作中;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依据上述条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通《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3、美学学科的建立A、美学之父:18世纪初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1714-1762),他是普鲁士哈列大学的哲学教授,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他通过对莱布尼兹、沃尔夫的理性主义哲学加以继承和系统化,发现相应于人类心理活动(或知识体系)的知、情、意三个方面的哲学系统有一个明显的欠缺。他认为:研究“知”(理性认识)——逻辑学研究“意”(意志行为)——伦理学研究“情”(感性认识)——?(空白)为此,他认为应该有一门研究感性认识并与逻辑学相对的新学科,这门新学科以一个希腊文名词“Aesthetica”即美学来命名。“Aesthetica”的希腊文原意是感觉、感性认识。以它来命名则有“感性学”、“感觉学”的意思。由此可见,这门新学科是作为认识论提出来的,是与逻辑学相对应的。1735年,鲍姆嘉通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已经首次使用了“Aesthetica”(美学)这个概念,1750年,他就正式用”Aesthetica”来称呼他的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Aesthetica》,从此,美学作为一门新的独立的学科就正式诞生了。3、美学学科的建立B、《Aesthetica》是名副其实的美学专著:论证了建立美学学科的理论依据;明确规定了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C、贡献:美学定名之初就是放在哲学门下,属于哲学的一部分,这个定位决定了美学的学科性质和所属门类(人文学科,研究人类的审美现象);美学的定名又把艺术和美作为核心,即美学是研究艺术中作为感性认识完善的美;提出哲学是有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大部分构成,直接启发了康德的哲学体系:逻辑学——纯粹理性批判——思想——真伦理学——实践理性批判——意志——善美学——判断力批判——情感——美二、美学的研究对象1、美学对象观的考察(1)近代西方门学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意见,主要有以下四种:(P4-6)第一,“美学之父”鲍姆加登认为,美学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第二,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艺术。第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唯心主义美学的同时,十分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第四,有些美学家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心理。二、美学的研究对象(2)我国美学研究应涉及的对象和范围(P7)第一、美的问题,重在哲学探讨,包括研究美的本质,美的根源,美与真善的关系,美的各种表现形态的本质与不同特征。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的问题。第三、艺术问题。第四、美育问题。综上,我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三、教学内容内容包括审美活动的两个方面: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P14):社会美美的本质及形态自然美美艺术美审美客体形式美优美美的类型崇高学悲剧戏剧原美感的本质特征审美主体美感的心理因素美感的个性与共性理美育审美主体的提高四、参考书目一、中国部分(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朱光潜:《谈美书简》,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李泽厚等:《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朱狄:《当代西方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四、参考书目一、中国部分(2)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蒋孔阳等:《美学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王朝闻:《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张法:《美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彭锋:《美学的意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蒋培坤:《审美活动论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王旭晓:《美学通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邢建昌:《世纪之交中国美学的转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四、参考书目二、外国部分(1)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恩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德〕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法〕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德〕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英〕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四、参考书目二、外国部分(2)〔法〕葛塞尔著,傅雷译:《罗丹艺术论》,北京,中国社会科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