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规划95-202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泉州城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九五”时期,泉州市区继续实施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该规划于1993-1995年编制,1996年2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为1995-2020年,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旅游城市、闽东南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00年定为50万人,中期2010年为65万人,远期2020年为80万人。近期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80平方米,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控制,总建设用地80平方公里。划定城市规划区面积45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均打破行政区划,南安市的丰州镇、晋江市的池店镇、紫帽镇、陈埭镇的一部分和惠安县的东园镇、洛阳镇、白崎乡均被划入泉州市区及其控制区范围。该总体规划城市布局结构为单中心组团式结构,城市按天然地形分割划分为8个不同功能的组团:中心组团,由泉州古城区与平原区组成,其功能为市行政、金融、商贸中心;城东组团,全市交通枢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区;东海组团,外商投资开发的新城镇和港口区;北峰、丰州组团,依托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的娱乐游览区和住宅区;江南、浮桥组团和池店组团,为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工商业区;秀涂、洛阳组团,依托秀涂港发展的港口工业区。200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组团已形成较完整的城市景观风貌。【城市规划编制】“九五”期间,泉州市在继续实施城市总体规划(1995-2002年)中,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打开大门、治理两江、保护古城、建设新区”方针,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控制好“四山两江”(清源山、紫帽山、大坪山、桃花山,晋江、洛阳江流域)的自然环境风貌,搞好近期建设规划,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城乡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坚持高起点规划,加大各层次规划编制的进度,先后完成一批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具体项目包括:(1)完成北峰、洛阳、秀涂三个组团分区规划的编制工作。至此,泉州市区所属的8个组团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全部完成,分区规划图经拼图后,形成泉州市区更详细的近、远期城市规划总图。(2)完成市区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圈定工作,使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3)完成城东组团中心区6.9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4)完成双阳近期建设用地1.3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5)完成泉州市古城保护整治规划——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6)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古城区内有代表性的片区和历史街区作保持整治规划,先后完成城南片区、青龙巷历史地段、金鱼巷历史街区保护整治规划。(7)完成泉州市区“城市道路交通研究与规划”专题论证和规划工作。(8)完成洛江中心区市政工程详细规划。(9)完成泉山路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10)完成新门街二期、北门街二期道路拓宽和西街整治的前期规划工作。(11)晋江下游金鸡闸至浮桥段、刺桐大桥至晋江入海口沿江控制性详细规划、新浮桥南岸城市设计、东海片区市政工程规划尚在进行中。泉州刺桐大桥2000年4月,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达67.46平方公里,占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的84%。同年,还完成了城东组团10平方公里1:50地形图的测绘工作。【古城保护整治规划】泉州曾于1993年编制完成第一轮《泉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该规划覆盖古城区7.4平方公里28个街坊,通过划分地块,制定建设控制指标和要求,对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土地使用强度和建筑布置作进一步控制和引导。该规划自1993年实施以来,对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深入,在名城保护建设实践中,也暴露出该规划存在的不足。2000年,古城保护整治规划就是针对上述情况进行编制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王景慧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当年9月底召开的技术评审会。新一轮泉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解决五个方面问题:一是在对古城进行整体控制的前提下,确定主要城市特色元素的控制和保护、重点历史街区和风貌地段的保护与整治;二是在发展新区、疏散古城的原则下,控制古城区的功能总量,尤其是限制居住人口数和行政办公功能;三是在古城区发展第三产业战略的指导下,适当调整古城用地,重点做好对古城环境保护、整治影响较大的现状工业用地的改造规划控制;四是在方法上突出规划内容与保护整治管理的结合;五是着重对古城保护整治最急迫的问题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也对日后长远的古城保护整治提出方向性原则措施。古城鸟瞰本次规划的保护范围包括古城区6.71平方公里的外围200-500米控制区,分核心保护区、风貌保护地段、风貌重点整治区三个层次进行保护。规划内容包括:保护体系和保护整治规划体系的确定、建筑高度控制、特色街道保护、景观视廊规划、传统民居和历史建筑保护、用地与人口调整、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基础设施、防灾、古城水上旅游风景线、“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线和规划实施措施等内容。总则区域经济与海洋开发1995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性质与规模2020城市总体布局城市对外交通网络规划城市道路与公交规划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居住规划公交设施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园林绿地系统规划风景旅游规划环境保护与环卫规划水资源与给水规划防洪、排涝与排水规划电力、电讯规划防灾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实施规划的重要措施第一章总则1、为适应泉州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促使市域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的协调发展,突出泉州市区中心城市的作用,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编制本次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按法定程序经过审批,便具有法律效力。因城市建设需要,编制城市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各项工程专业规划,均应根据总体规划。因故需对城市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必须依法履行报批。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必须遵守城市总体规划,服从城市规划管理。2、城市总体规划在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监督下,由泉州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应用解释权泉州市城乡规划局。第二章区域经济与海洋开发3、经过15年的改革开放、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经济结构多成份,转换机制多形式,企业经营多手段,市场建设多类型,商品流通多渠道,对外开放多层次,转变职能多服务的新格局。走出一条经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国民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增强。4,泉州市地处闽东南沿海中部,是国家重点开发的,闽南厦漳泉三角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国来看,由厦门、泉州和漳州共同组成的开放度最大的地区,正处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居中的位置,也是处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台湾构成的东南沿沿海大三角经济关系的居中位置。从世界来看,全球经济重心正向环太平样沿岸转移,亚太地区将崛起,其经济发展将最具活力。而闽东南地区正处在亚太地区之中,这样优越的区位。使泉州有可能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重要城市之一。从总体上,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是发展占主导。世界缓和的形势,将为我们的经济建设提供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国际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十分有利于泉州市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工业发展的高度化。发达国家经济低速度增长,及其低利率的资金流动,也十分有利于泉州市引进外资,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本世纪内,香港、澳门相继回归,对台“三通”可望实现。加之我国“复关”指日可待。这样,一方面泉州市与台、港、澳传统的经贸关系将进一步密切;另一方面泉州市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全面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机会也大大地增多。因而。成为推动泉州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国内,泉州也拥有独特的优势。其一是最大的政策优势,在国家批准泉州市作为沿海开放地区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的基础上,将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开放力度,赋于更加特殊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措施,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其二是我国著名侨乡之一。现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超过600万人之多,占福建旅外华侨一半以上,分布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泉州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地,具有地缘、人缘、文缘的密切关系。目前,泉籍台胞为900多万人,占台湾汉族人口泉侨、泉台经济互补的形成,泉州将成为外侨和台胞涌入的45%点”,促进泉州各项产业的发展。其三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还有国家级的清源山风景区,大大丰富了开发旅游资源的内涵,为开展中外交流提供宝贷的资源。其四是全市总人口为606万人,人口密度551人/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倍左右,是全省人口最稠密地的地区之一。目前,农村人均耕地仅0.4亩,每劳动力负担耕地仅1.6亩,大量农村劳动力可入农村中转移出来。为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和商业、贸易等第三产业,以及城镇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劳动力资源。其五是机制优势,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广泛海内外联系的现实,泉州市的市场经济意识,商品生产的观点,在全国都是出类拔萃的。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促进了人们思想观点的更新,培养、锻炼和造就了一批适应新形势的技术管理人才和干部队伍。目前,泉州市市场经济机制已初步形成,“三资”企业、乡镇、非公有经济呈三足鼎立,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支柱,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其六,从1985年以来,已投入三十多亿元资金,用于建设一批能源、交通、通讯、城市设施等重点项目。随着泉州港、324国道、高速公路、漳泉肖铁路、福厦铁路,以及机场等在全国交通网中有重要作用的大型交通项目的布局与建设,泉州将成为东南沿湖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使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5.但是,人多地少,农产品自给率低,原材料短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人均、亩均水资源拥有量低,制约了大耗水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故蓄水、引水、合理调配水量已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课题。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尚未真正形成,骨干企业较少。乡镇企业因其规模大,技术层次低、生产链短,而发展后劲不足。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因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缺乏,运力紧张,制约了加工工业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用电日增、限电日多,而泉州市缺少强大的电源支持。同时,输变电系统也不够配套完善。港口、铁路、公路的建设仍然赶不上经济的增长,运力紧张还将持续一定时期;从而,直接影响着市场的流通。调水、供水上程建设的周期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今后,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尤其是“复关”以后,泉州市主要以轻纺,农付产品为主的一般加工工业,以及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挑战将更加严峻。而且,随着全社会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与发展,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全方位开放,泉州市已有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必将逐步弱化。从而,面临的竞争愈加激烈。市场竞争还在于多要素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以及相应的配套改革。“软”的市场建立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才,而泉州市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劳动力总体水平不高,这难以改变产品技术含量低、档次差,而削弱了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沿海和山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泉州市产业布局呈明显的二元化结构。作为中心城市的泉州市区经济发展总量和发展速度,还赶不上石狮市和晋江市,造成泉州市区周围市、县、镇缺乏吸引力和辐射力,难以协调、带动全市经济向现代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因此,如何加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重大课题。6.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科技教育为基础,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建设为重点,提商外向型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突出抓好经济发展的基本点(农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增长点(乡镇企业、三资企业、非公有企业),薄弱点(基础设施),制高点(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发展海峡西岸繁荣经济带,带动内地山区,实现共同富裕,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在闽东南战略地位的区他优势,建立、健全具有侨乡特色的市场经济体系,合理布局人口与生产力。以泉州中心城市建设

1 / 9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