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文化与中医学返回主页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尊称。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传播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1、初传阶段(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难有定论。但汉末佛教就被一些人注意,东汉初已有初步的流行,三国时期佛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对佛经《般若》的讲习在魏、吴两国都有相当的开展。返回主页2、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后,西晋皇室爆发“八王之论”,北方少数民族乘机逐鹿中原,北部中国陷入严重的分裂与混乱。佛学却在此期间得到了迅速发展。(1)玄学与佛学(2)东晋诸帝无一不信奉佛教,结交僧尼,大修寺庙。(3)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返回主页3、繁荣阶段(隋唐)(1)隋文帝在首都(汉长安城南)建立执行佛教政策的国家寺院—大兴善寺。(2)唐代20个皇帝,除唐武宗外,个个信佛。(3)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极为丰富。4、衰落阶段(宋元明清)(1)宋徽宗时,朝廷笃信道教。(2)元代及清初,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因而汉传佛教受到限制。返回主页二、佛教“三学”1、戒:防止言行、思想之过失。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2、定:禅定。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心致志,以悟佛教真理。3、慧:通过宗教修炼,通过内心体验和证悟而获得的佛教智慧。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三、佛学文化的社会观(一)四谛说谛,即真理。四谛作为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学的四条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也就是生老病死、爱恨离愁、得失取予等。返回主页集谛:讲造成痛苦的原因和根据—“无明”,即心智迷惑。包括贪、瞋、痴等。灭谛:佛教最高理想的无痛苦、无烦恼状态。道谛:讲实现佛教理想境界应遵循的手段和方法。(二)缘起、轮回和业力缘起: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成,都生于因果关系。轮回:因果关系中即包含了轮回。轮回说,强调个人言行的自我责任,强调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客观上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劝诫和约束作用。业力:即众生所受果报的前因,是众生生死流转的动力。众生的行为和支配行为的意志,从本质上说就是业力。返回主页(三)面对大千世界,心如枯井“万法皆空”,世界是虚假不实的,是空的,不以生死牵累精神,不以情感牵累生命,超脱世俗,心如枯井。“一切不爱不憎”、“对境心常不起”。返回主页(四)面对逆境,随缘而安1、“事无逆顺,随缘即应,不留心中”。2、“宿习浓厚,不加排遣,自而轻微”。3、以清静恬淡的心情,以应外界事物。返回主页(五)内心封闭,与世无争“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涅槃经》)“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无可简择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黄庭坚)返回主页四、佛学文化与中医药学(一)引进大量佛家典籍1、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共译出佛典4千余卷,其中有许多涉及医学内容。2、《隋书经籍志》载当时从印度翻译过来佛教医书有十余种,如《龙树菩萨药方》、《西域诸仙所说药方》、《释僧医针灸经》等。返回主页(二)佛教医学与中医学理论相互吸收和影响佛教医学认为人的身体由“四大”构成,因此一切疾病的根源也就在于“四大”失调。“初则地大增,令身沉重;二则水大积,涕唾乖常;三则火大盛,头胸壮热;四则风大动,气息击冲。”可见,佛教医学与中医学在探讨病因上存在相通之处。返回主页另外,佛教医学认为在:沉迷色境生肝病,贪享声音生肾病,贪爱香气生肺病,贪图口味生心病,贪念触觉生脾病等,与中医学五脏致病病因如出一辙。返回主页(三)对中医学临床各科的补充和养生实践中的运用1、佛教医学在寄生虫方面独特的发现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史籍未见有人体寄生虫的记载。而《禅病法要经》及《正法念处经》认为,人身是虫巢,人体内有80余种虫,并且还列举了各种虫的名字,且记载具有相当科学性。返回主页2、佛教医籍中有关人体胚胎学方面的研究已相当精确《修行道地经》:“胎成七日,初不增减,二七日如薄酪,六七日如息肉。九七日变五泡,两肘、两踝及颈,十七日续生五泡,两手腕两足及头。”返回主页3、提出治疗“心病”的方法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佛教八正道、三学、六度等修持之道,都是行之有效的身心疗法。《大乘义章》则提出六种对治方法—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空观等,其具体方法与现代身心疗法相似。返回主页佛教还强调修心,采用神秘的、内省式的证悟,从日常生活做起,礼拜、忏悔、唱诵、打坐等,都具有防治疾病的功效。返回主页五、佛家素食制度与中医饮食观1、素食制度的产生“君子远庖厨”、“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2、素食养生的机理(1)素食能畅通百脉,祥和人体磁场(2)杀生、食肉是产生疾病的原因之一(3)素食净化心灵,素食者长寿返回主页3、中医饮食观(1)多吃素食现代科学证明:肉食类经消化分解多呈酸性;蔬菜类多呈碱性。多食蔬菜可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尤其老年人,血液保持微碱性,经常使肠胃清洁,可减少粪便中毒素吸收。素食也可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延缓血管硬化的发生,降低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率。返回主页(2)简单、自然、均衡的营养A、简单原则:不食用多次加工之食品;B、自然原则:选用当时、当地与当季的食品,少食或不食进口食品。C、均衡原则:五谷杂粮、各种绿色蔬菜、当季水果等。(三)茶饮茶本性清淡醇雅,具有镇静清心、醒脑宁神的功效。《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降则上清矣。”《随息居饮食谱》:“清心神醒神除烦,凉肝胆涤热消痰,肃脾胃明目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