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曹操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写作背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在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后,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当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故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jiédànsǒngzhìsè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登临来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交代了观海的地点,写登山所见。多么荡漾高高地挺立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海水多么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理解诗意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聚焦茂盛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静态,写出草木欣欣向荣的景象。秋风吹过树木的声音动态,写出大海宏伟气象。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理解诗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无义代词,大海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出自大海之中。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景)银河璀璨的银河,好像也是出自大海之中。好像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理解诗意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极点歌咏庆幸得很,用诗歌来歌咏自己的志向。这两句是诗的附文,为合乐而加,它是曹操乐府诗集《步出厦门行》中每一章的最后一句,跟诗的内容没有关系。很来理解诗意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2.划分层次,哪些句子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第一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动静结合。(实写)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写)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内容理解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品味探究苑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7、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8、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实写虚写(想象)总写分写附文总结写作特点小结: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当堂训练《观沧海》选自《》是乐府诗《》的第一章。作者是,字,末年的家、家、。他的诗以见称。乐府诗集步出夏门行曹操孟德东汉政治军事诗人慷慨悲壮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唐诗基本常识:唐诗律诗绝句(八句)(四句)五言七言律诗共有八句偶数句押韵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每两句形成一联颔联、颈联是对偶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对偶)(对偶)韵脚:前、悬、年、边押an韵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释题: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内容理解(旅途在青山之外,船行于绿水之中)客路,行舟:点出在旅途之中青山,绿水:写景,暗含忧郁之情(潮水上涨,两岸水面更加宽阔,顺风行船,一张帆高高悬挂。)船上所见之景(在夜将尽未尽之时,海上升起朝阳,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海日、江春:写拂晓行船所见的春景残夜、旧年:使人产生惆怅之情(思念故乡的书信,送达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表达淡淡的思乡愁绪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自然的规律不可阻挡。海日江春,包含着新的希望,表达乐观向上的精神。(主题)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品味探究苑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名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1.题解。(1)闻:听到,听说。(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左迁即贬谪。(3)龙标:今黔阳,贵州西部。题目意思:听闻好友王昌龄被朝廷贬到龙标,特作此诗在远方作问候寄意。2.作者。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3.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黔阳)尉。题解与作者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时代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清风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渲染了暮春时节哀伤愁恻的气氛,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诗人借明月表达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主题)理解诗意品诗欣赏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杨花,子规的啼鸣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下面那两句为抒情铺垫。品诗欣赏5、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6、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句运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方。这一奇特的景象,既饱含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7、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同时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8、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品诗欣赏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借景抒情。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总结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曲牌名)(题目)作者简介: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