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在这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与其他老师的交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总结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首先,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其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为老师,在做课程设计之前,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点总结,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一、创设的情景要充满趣味性兴趣是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二、创设的情景要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我在教学求圆柱体容积的时候,带了一只木水桶,让学生主动测量,计算,检验。学生们兴趣十足,他们竟然能自己得出结论:计算时要使用内直径和内高。三、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后,让学生做探究延伸题,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后那种喜悦溢于言表。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去设计的。总之,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进学生的交往,体验情感,提高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心得体会一、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预案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现行教材采用的是模块教学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二、促成生成,精彩新课堂大家知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三、课后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智慧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我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英语是一种语言交际工具,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学好英语,既是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习课程,更是开阔学生视野、接触域外优秀文化,培养学生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识的重要渠道。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生必须学会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在低年级就要掌握2000个左右.如何培养低年级的识字能力,巩固提高识字效果,一直都是教学工作者需要探索的问题.近几年来,有许多新的识字方法涌现出来.如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意识字,部件识字等.这些识字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根据多年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探索,实践和分析表明,遗忘率比较高,中下层生更为严重,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生字,忘了前面学过的生字,复习前面的生字,又忘了后面的生字.反反复复,识字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在正常状态下,人对字词的记忆一般是领先短时记忆来完成的.我国心理学家谢千秋,王锭城指出:短时记忆如果经过反复重现或进一步加工,就会转为长时记忆.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进行测试:第一天学的知识第二天保持率只剩下33.3%,第三天保持27.8%,第六天保持率降到25.4%.其遗忘规律是从快到慢过渡的,多年实践证明,遗忘是有特征的,而记忆也是有规律的.心理学家谢千秋,王锭城也指出:记忆有先记后忆的过程,完整的记忆过程必须包括识记,保持,再或回忆三个环节.识记和保持是记的环节,而再认或回忆则属忆的环节.记忆的这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相约的,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教师的教学如果符合学生记忆方面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其教学效果就好,不然就将是事倍功半.因此,只有科学地抓住遗忘规律进行反遗忘识字教学,才能扬长避短,才能进行有效的因材施教,获得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循环记忆识字教学,结果证明,学生的识字巩固率大大提高,差生的识字效果特别明显.少写多复现,再认得巩固,循环牢记忆,巧练促乐学.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遗忘率.循环记忆识字,摒弃了片面追求写字数量的机械重复.现时有的低年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生字无论多与少,一律要求学生一个生字抄写几行.在实际中,学生连续写同样的字,写多了,就会产生一些反感,其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对学生的写字训练不能只讲数量,不求质量.汉字是复杂纷繁的,而识记是在规律可循的.把写字与循环记忆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而且提高了识字效益.循环记忆识字教学法的主要教学过程有:课前循环,课中循环,课后循环和周期单元循环.1.课前循环.课堂循环是根据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识字能力进行教学.这是循复现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时,可由偏旁部首带出学过的字,再引出生字.例如:木—枝,枫,样—校.也可由基本字引出熟字,再学生字.例如:日—晴—晒,还可以填空,组词,说句等形式再现容易认错写错的字.课前循环可以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形式多种多样.2.课中循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每节课所学的字不多.教师在教完生字后,应加强写字训练.教师在布置学生抄写本节课的生字新词时,同时加插抄写上一篇课文的生字,每个只写一个,数量不宜太多.课中循环主要的指对上一篇课文学完的生字进行再认教学.这是针对遗忘规律而安排的循环再认过程.教师通过少写多复现来达到防止遗忘的教学目的.3.课后循环.课外作业最厌烦重复抄写相同的字.教师如果把写字与循环记忆识字结合起来,就会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因此,布置作业时,除安排学生抄写本课学的生字新词外,还加插安排抄写上两篇课文的生字,一个字写一个.课后循环会起到既循环又巩固的作用.4.周期和单元循环.周期和单元循环是指对本周或本单元学过的词语通过一而再,再而三地周期复现巩固识字效果.这两次复现都是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在本周或本单元中出现的词语要求学生会读,知道大概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生字进行一字组多词,丰富词汇,写字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写字教学的过程,是进行视动直辖式训练的过程,心理因素是否良好直接影响视动训练的和谐统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写好字的关键.长期以来,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把写字作为促教风,促学风,促班风的重要途径,重视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才有良好的学,风,班风.学生只有认认真真写好字,才能认认真真识字,记字,才会减少错别字,提高识字率.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我觉得这种识字教学方法行之有效,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如果教师在写字练习设计上科学地安排学生训练,就会起到少写来复现,再认得巩固,循环牢记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