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你的个性,你会用如下语言吗?‘“我长的很丑!”“我很马虎”“我很害羞”“我特别懒”“我做事有始无终”等诸如此类的话语么?显然,以上都是一些消极的描述自我挫败的词语。那么,朋友们,既然你们知道自己有那些方面的不足,你们想过改变么?实际上,改变自己很简单。记得美国著名作家斯宾塞·约翰孙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通过描述两个小老鼠和小矮人获得、拥有和失去奶酪的故事,说明了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改变的正确性。我们是应该像嗅嗅和匆匆,迅速开始行动?还是像哼哼那样害怕变化,否认和拒绝变化?还是像唧唧那样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生活和学习中有太多的变化,正如营销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的那样“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如果我们能够尽快调整自己适应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当我们面对变化时,我们会害怕,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很正常。只要我们能够认真科学的对待畏惧,它甚至可以帮助我们避开真正的危险。我们无须拒绝变化,我们完全可以改变对变化的态度,在变化中享受变化,拥抱变化,迎接变化。每个人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世界不会为你而改变,环境也不会主动去适应我们自己。因而,我们只能去改变,去适应环境,进而取得成功。还记得三年前的我们经过“寒窗十年”的苦读,熬过“黑色六月”的炼狱,初踏进大学时,对大学美好新生活怀抱的那种期望么?当最初的期盼和向往失去之后,我们面临的不是新的改变与适应么?诚然,大学的教学方式和新的人际关系不会因我们是谁而改变,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改变我们自己。于是我们学会了应该如何与不同地方、不同性格人的交往,我们学会了怎么适应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我们学会了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对待生活、学习和恋爱。从最初的青葱岁月到如今略显成熟的华年,不就是一个“变”字么?在生活方面,我们明白了应怎样着装,怎么以一种成人的态度去待人接物;在学习方面,我们明白了学习的自觉性与目的性,不再是为谁而学习,而是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而努力;在恋爱方面,我们懂得了爱情不仅仅是浪漫、纯真和美好,更重要的事是理解、包容与担待。和我们目前简单、自由的校园生活相比,社会这个大舞台更加的瞬息万变和难以捉摸,这就要求我们更加要适时的改变自己。俗话说的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嘛!进入社会后,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竞争,形形色色的人群,为了更好的生存,我们必须改变。改变就是去做自己害怕做的事情;改变就是要敢于突破自己现有的舒适空间,重新建立新的生活秩序;改变就是做你过去不习惯做或是不喜欢做的事情,不断打断你过去固有的惯性。把社会比作一个大机器的话,我们好比机器上的零部件,必须通过不断的调整与磨合,以求与环境相适应,使社会这个大机器正常的运转。生活中改变自己的例子比比皆是,像俞敏洪,刚进大学时,是一个十足的乡巴佬,在几年的大学时光中,他从方方面面充实自己、改变自己,最后留校执教。在执教过程中,由于办校外辅导班被北大记严重处分,之后辞职,在不断改变与完善过程中,创办了新东方。生活中不愿改变自己,自怨自艾的也大有人在。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今天,这些人必将被生活所淘汰。高尔斯·华绥笔下《品质》中的老鞋匠虽然拥有全城最好的制鞋手艺,但却不愿改变自己,致使无法跟上机器化的时代,坚持手工制好每双鞋,最终饿死在自己的鞋铺中。改变自己,方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方能不被环境淘汰。每一个人其实都想过更好的生活,但却不希望改变自己,然而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如果你希望拥有大成就,你就必须具备一个像赢家的思考态度或行为规范—学会改变。但另一方面,我们主张改变,但并不排斥真、善、美。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抛弃了做人的基本准则,那么最终也会被社会所抛弃。在此我们倡导一种“外圆内方”处世方式。“外圆”就是做人做事要讲究技巧,该前就前,该后则后,适时的改变自己,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内方”就是做人要认真,诚实,负责,做事要有自己的主张,不被他人所左右。变化是永恒的。尽管还有如同嗅嗅一般因害怕变化而否认变化,怨天尤人的人在,但如唧唧一样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是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所致。原有的“奶酪”总有一天会消耗,我们该如何面对?卡奈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不要为打碎的玻璃杯而伤心,我们也不要为记忆中的“奶酪”而向往,那只会是“白头宫女话玄宗”的无奈和一厢情愿的神往。我们需要的是发现适合自己的道路,摆脱安逸,超越恐惧,恃机而动,寻找新的“奶酪”。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愿望,改变随时会降临,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新的“奶酪”总是存在于某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