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第一节对比分析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6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对比分析当以1957年RobertLado出版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被称作“迁移”(transfer)。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被称为正迁移,阻碍新知识学习的迁移被称为负迁移。对比分析一个基本假设是母语负迁移A:约翰,你不去吗?B:*不,我不去。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刺激-反应-强化,习惯形成。习得第二语言是形成新习惯,而旧习惯会干扰新习惯的形成。对比分析一个基本假设是母语负迁移(1)学习者在L2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2)母语干扰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3)差异=困难,两者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差异构成难度等级。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一)基本假设——语言迁移(二)两种观点由于对比分析的目的不同,对比分析分为“强势说”(strongform)强调“预测”,母语干扰是造成困难偏误的主要或者唯一原因。“弱势说”(weakform)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来解释产生偏误的原因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描写: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的描写。选择:是结合偏误找出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比较:是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预测:是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进行预测。相同和不同都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差异的大小对应不同的习得难度。Ellis(1985)的对比难度“等级”难度1:第一语言和目的语的语言成分相同。汉语、英语的语序都是S+V+O难度2:第一语言的两个语言项等于二语的一个语言项。如英语的“borrow/lend”对应汉语的“借”。难度3: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不存在。如:英语有格、数等,汉语没有。Ellis(1985)的对比难度“等级”难度4.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在第二语言中的虽有对应项目,但形式和分布上均存在差异。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但是英语是有标记的,而汉语则分有标记和无标记两种。难度5:二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母语中无对应形式汉语有声调,英语无。难度6.第一语言的一个语言项目在二语中分为多个如英语的visit在汉语中对应参观、访问、看望。针对教学和习得的对比程序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师(1)发现:在学生实际使用汉语过程中发现我今天一点累。(日韩“一点”误代为“有点”)“二”和“两”(2)选择:查看发现的问题是否与母语的负迁移有关如果有成熟的研究亦可不作对比。针对教学和习得的对比程序(3)对比与解释通过对比,找到异同,解释偏误的生成原因和路径。(4)教学通过难度等级的认定,结合实践,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四、对比分析的贡献1.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在描述、选择、比较、预测等方面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程序;2.通过对不同语言语言特征的描述和比较,发现了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3.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参考资料;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对翻译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有着难以估价的贡献。4.对比分析使广大的外语教师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不同语言间结构和意义上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促进第二语言学习。五、对比分析的局限1.忽视了人的创造性,将语言获得过程等同于建立在刺激-反应基础上的习惯形成过程也是不符合实际的。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3.对对比分析最主要的批评之一就是它将差异与困难等同起来。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也受到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不同研究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迁移类型偏误的统计(Ellis,1985)研究有母语干扰造成错误的百分比学习者类型Grauberg(1971)36%高级水平的德国成人George(1972)33%不同国家的成人、大学毕业生Tran-Chi-Chau(1974)51%不同水平的中国成人Mukattash(1977)23%阿拉伯成人Flick(1980)31%不同水平的西班牙成人Lott(1983)50%意大利成人、大学生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根据难度等级,应该属于哪一级?汉语有声调,英语没声调jqx六、对比分析的重新评价1.语言迁移并非或有或无的现象,否定母语迁移是不符合实际的;2.我们要探讨的是母语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3.语言迁移不是简单的行为过程,而是由人主动参与的心灵过程;4.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5.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分。对比分析的发展1.回避(avoidance)“回避”指学习者故意不使用某个语言形式。英语的定语从句ThisisanEnglish-Chinesedictionarywhichisusefulforyou.汉语、日语中没有此种近似句式,而波斯尼亚语、阿拉伯语中就有。中日学生回避使用此句式。回避又如,汉语“把”字句在印欧语系中,很少有对应的句式。按传统对比分析,学习难度应该比较高。但统计显示,母语印欧语系的学习者开始学习“把”字句时,生成偏误也不很多因为他们极力回避该句式的使用,用“把”字句的频率比本族人低得多。对比分析的发展2.相似等级(degreeofsimilarity)指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语言点表面相似,实际上有区别。这种相似的存在反而有可能引发更多的偏误。比如:印欧语没有声调,越南语有声调。越南人发声调容易,发到位难。越南语有两个降调,32,331.“相似等级”在汉语二语习得中还有一种特殊现象:汉日同形同义词:“内容、参加”正迁移汉日同形异义词:“告诉、颜色”日语“控告、脸色”容易产生负迁移,引发偏误第一语言的干扰往往出现在某个特定语境里二语习得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准确、详细地说明,什么构成“关键相似度”,以更准确地预测、解释干扰发生的时间。这就需要综合心理学因素和语言学因素。发展中的对比分析尝试做这方面的研究对比分析的发展3.干扰是学习者的策略Corder(1978)可能重塑“干扰”(interfere)为学习者“策略”的方式。“干扰性”偏误并非源于负迁移,而源于“借用”干扰→调解(交际策略)汉语近义词辨析→利用近义词关系学习新词汉外对比分析及其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一)宏观如吕叔湘(1977)对汉英语法的整体异同进行考察,概括出3种情况:第一,彼此不同。如,疑问句和非疑问句,英语语序不同(相同只是偶然),汉语语序相同:你在看什么?Whatareyoureading?第二,一对多。汉语一而英语多,如:你要看什么?Whatwouldyouliketoread?我想看点什么。Ishouldliketoreadsomething.我不想看什么;我什么都不想看。Idon’twanttoreadanything.英语一而汉语多,有吗?如英语没有“我们”和“咱们”的区别。第三,彼此有无。如句中一个成分,英语要说,汉语可以不说,甚至不能说:Heaskedmewhetheryouwouldbethere.他问我你去不去。HeaskedmewhetherIwouldbethere.他问我[]去不去。HeaskedmewhetherIwouldbeabletobethere.他问我[]能不能去。汉语可以重复,英语不能重复,如:买书卖书。Buyandsellbooks.看书看报。Readbooksandnewspapers.(二)微观从语法上看,考察一些具体的语法项目。如“了”是汉语语法的学习难点。赵永新(1996)对个别母语英语者的习得考察发现:初中级学习者基本上将“了”跟英语一般过去时和完成体等同凡是过去发生的都用“了”*我是上星期回来了经常回避“了”的使用明天我们吃饭以后再谈吧汉英词语对比张世涛(1995)5个考察项:义项对应与否;及物不及物;兼类;双音节趋势;动词与动补组合;结合汉语二语教学实践分析了母语英语学习者汉语偏误的来源如:“*我破了杯子”汉、韩量词对比研究金珍我(2002)韩语数量组合常放在名词之后;韩语量词跟汉语量词有时是一对多的关系“一根香烟、一辆车、一台机器”中的量词韩语都是dae这些无疑会对韩国人学习汉语造成干扰。对比分析法在偏误分析中的应用肖奚强(2002)韩国学生的语法偏误*我三年学习汉语了韩语无补语,时点、时段用状语表达何黎金英(2007)汉语“已经”和“了1”在越南语中的对应形式都是时间副词đa越南学习者不知道汉语何时用“已经”,何时用“了1”,何时二者共同使用容易出现以下偏误:“*昨天晚上,京珠公路上已经发生一起撞车事故”第二节偏误分析由于人们感觉到对比分析并不能预测学习者的全部错误,所以,有必要对学习者错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以确定其错误的来源,为在教学过程中消除这些错误提供依据。这就产生了偏误分析。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偏误分析,研究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差错,其目的是要发现学习者所采用的策略以及产生差错的原因,从而为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有益的帮助。一、产生背景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并提出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学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恰当起点。传统的偏误分析的目标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因为缺乏严格的分析方法和解释错误的理论框架,所以并未有人认真考虑过“错误”的定义并用心理学概念来进行解释。Corder是现代意义上的偏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1967年,Corder发表了《学习者语言错误的意义》一文。区别了“失误”和“偏误”;指出偏误分析的三个作用:了解掌握程度、如何习得、验证对L2规则的理解正确与否。失误、偏误失误是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请举例偏误是有规律的系统性错误,反映的是二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不足。请举例二、偏误分析的步骤偏误分析一般包括五个步骤:资料收集、偏误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和偏误评价。(一)收集资料收集语料通常要考虑三个问题: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影响偏误的因素。一是收集方式。1、按照收集时间长短,分为横向与纵向两种。横向:共时效率高,但是无法反映习得过程纵向:历时个案研究,较长的一段时间追踪一个人或一些人,每隔一段时间收集一次资料。2、诱导方式收集语料自然语料:面谈(对话录音)、作文等形式非自然语料:语音、词汇、语法练习等。二是收集范围。大规模(很难)特定规模个案(时间长时,个案追踪单个学习者)三是影响偏误的因素。学习者的母语背景语体:偏误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出现偏误语境:自由交谈中or书信中随意语体谨慎语体会话的主题和内容一致性被试者的年龄、语言水平、习得环境、学习经历等注意偏误的来源,资料混杂会影响结论的准确性。(二)偏误鉴别四个问题:1.偏误的标准问题根据什么来判断是否是偏误?非常谢谢你。根据目的语进行鉴别比如,汉语汉语有普通话、方言之分,文白之分因此,需要确定偏误对照的标准。2.偏误和失误的辨别根据Corder(1967,1971),偏误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偏误(errors)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形式,反映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能力问题;第二类错误(mistakes)是指不符合语境的语言形式,反映学习者的语言运用问题;第三类差误(slips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