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分析一、单选1*20=201.工作分析最初产生于美国的工业企业中p22.1747年,狄德罗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实施了一次工作分析,据说他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实施工作分析的人3.系统的工作分析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p24.系统的工作分析是在美国科学管理之父——F.W.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p25.1950年,赛迪.范提出了“职能职业分类计划”理论p46.工作分析被誉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石”p87.职位即岗位,是某一时间内某一主体所担负的一项或数项相互联系的职责集合p198.职务是指主要职责在重要性和数量上相当的一组职位的集合或统称p199.职系又被称为工作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组成,是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大小及所需资格条件不同,但工作性质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P1910.职组是指若干工作性质相近的所有职系的集合,也叫职群p1911.职级是同一职系中职责繁简、难易、轻重及任职条件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集合p2012.职等是指不同职系之间,职责的繁简、难易、轻重及任职条件要求充分相似的所有职位的集合p2013.工作任职者是工作分析的一个最关键主体p2114.工作岗位的任职者是工作分析中的“天然的”最佳主体p2115.工作分析内容的确定是进行工作分析的一个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素p2616.系统原则: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组织中的每一个职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组织系统的一部分p3017.动态原则:工作分析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调整p3018.参和原则:工作分析一般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但不能把这项工作看成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事p3019.经济原则:工作分析是一项非常费心费力费钱的工作,它涉及企业组织的各个方面。P3120.岗位原则:工作分析的出发点是从岗位出发分析其内容、性质、关系、环境以及任职资格等,即分析完成这个职位工作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和条件,而不是分析在岗的人员如何,否则会产生防御心理等不利于工作分析结果结果的问题p3121.访谈法即适用于短时间可以把握的生理特征的分析,又适用于长时间能把握的心理特征的分析p4022.除访谈法外,问卷法也是国内目前运用最广泛、效果最好的工作分析方法之一p4823.一般来说,观察法适用于短时间的外显行为特征的分析,适用于比较简单、不断重复,又容易观察的工作分析24.工作评价因子是用来评价管理类工作相对价值的纬度,即用来衡量某一管理工作(职位)相对其他工作(职位)而言对组织的贡献度有多大p8825.职能工作分析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培训和职业服务中心的职位分类系统p9026.通用技能就是指是人能够将事、人和信息(数据)有机联系在一起,虽然受个人偏好和个人能力的影响,联系的程度存在差异p9127.特定技能就是指是工作者能过根据工作标准进行特定的工作,在任务分析中特定技能表现在培训单元中的特定部分,可以依照绩效标准将其分成不同的等级。P9128.适应性技能就是指工作者在工作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下趋同或求变的能力,如在物理条件、人际环境和组织结构29.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提出的。P10730.活动,是构成业务流程的基本要素。P12031.活动间的逻辑关系,是决定流程的关键因素。P12032.业务流程的类型划分,根据价值及过程结构划分,从系统和全局的角度,依据价值链的观点及过程结构,业务流程可以分为核心流程、支持流程、业务网络和管理流程。P12133.按照输入输出的划分,根据输入、输出对象的不同将之分为有形的实物流程和无形的信息流程。P12134.按照跨越组织的范围划分,根据业务流程的各活动承担者层级的不同,可将业务流程分为个人间流程、部门间流程和组织间流程。P12135.按照组织活动性质划分,可将业务流程划分为营运流程和管理流程。P12136.按照业务流程实现的功能划分,可将其划分为战略流程、经营流程和保障流程。P12237.决策岗位,主要指公司的高级管理层,。P13438.管理岗位,是指组织中部门、科室的主管人员或经理。P13439.专业岗位,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例如工程师,会计师等。40.执行岗位,是根据工作需要、依据工作要求而设置的操作性岗位,具体指专门从事行政或服务性工作的岗位。41.生产岗位,只要指直接从事制造、安装、维护及为制造商做辅助工作的岗位。P13442.有效配合原则,岗位设置应以组织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为中心。P13543.有效管理原则,在岗位设置时考虑管理幅度问题,就是考虑管理的效果问题,考虑不同层级岗位数量设计的合理性问题。P13544.能级原则,能级是借用原子物理中的概念,指原子中的电子处在各个定态时的能量等级。P13645.一般性原则,岗位设置应基于正常情况的考虑,不能基于例外情况。P13746.效率定编定员法,指组织根据其生产任务和员工的工作效率以及出勤率等因素来计算定编定员人数的方法。47.设备定编定员法,指根据组织任务确定必须看管的设备数量,再依据设别条件、岗位区域、劳动负荷量及工人看管定额、出勤率等来确定定编定员的方法,是效率定编定员的一种特殊形式。P14048.工作岗位定编定员法,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多少,各岗位的工作量大小、工作班次等因素来确定定编定员的方法。49.比例定编定员法,比例定编定员法是指组织按照组织中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的比例关系来计算另一类人员的定编定员方法。P14050.职责分工定编定员法,指按照组织根据经营规模、管理方式、各类人员的业务素质等因素,按照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来确定的定编定员方法。P14051.明确工作分析的目的是工作分析的首要问题。P14852.工作分析内容的确定是进行工作分析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环节。P14953.企业的劳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经营者和员工代表的关系。P15454.我国的《职业分类大典》将职业分为大类8个,中类66个,小类413个,细类1828个,共四个层次。P16255.工作关系分析是对工作的制约和被制约关系、协作关系、升迁和调换关系等进行分析。P16656.必备知识分析,指对工作执行人员所具有的基本知识技能的分析。P16657.必备心理素质分析,指对工作执行人员的职业倾向、运动心里能力、气质取向等,也就是工作中应具备的耐心、细心、沉着、诚实、主动性、责任感、支配性、情绪稳定性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P167(大概了解)58.必备的身体素质分析,必备的身体素质分析是指对工作执行人员在工作中应具备的行走、跑步、攀登、站立、平稳、旋转、弯腰、推拉、耐力、灵活性、协调性等进行分析。P167(大概了解)59.工作分析的结果最终表现为工作说明书。P16860.工作名称是工作标识中最重要的项目。P17461.工作概要又称为工作目的,是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工作的总体性质、中心任务和所要达到的工作目标。P17562.在编写工作关系时要遵循两个原则,即:经常性和重要性原则。P17663.工作职责指任职者所从事的工作在组织中承担的责任、所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及其要求。P17664.工作职责描述,是工作描述的主体。P17665.工作权限指根据该职位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组织赋予该职位的权限范围、层级和控制力度。P17766.心理素质要求是根据岗位的性质和特点,对员工心里素质及其发展程度所进行的综合分析的要求。P18667.一份完整的工作说明书一般应包括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的主要内容。P19268.岗位也是组织最小的构成单位。P20969.岗位名称是区分某一岗位和其他岗位的首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P21070.岗位职责是指一个岗位所要求的需要去完场的工作内容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P21071.排序法是使用较早同时也是操作最简单、非定量的岗位分析方法。P22072.排序法是指由评价人员按照自己的判断,根据一些特定的标准(例如工作复杂程度、对组织贡献的大小等)进行整体比较,从而将岗位按照相对价值进行排列的一种方法。P22073.通常可选取总岗位的10%~15%作为标杆岗位。P22174.分类法多用于薪水制的岗位中,特别是政府部门和服务业。P22275.要素计点法一般适用于岗位资料清晰、完整,排列大量岗位时运用要素通用和工资决策明确无误的企业。P22476.因素分析法实际上是对排序法的一种量化改进,是指选取多种报酬因素,按照各种因素将标杆岗位进行排序,并确定相应货币值,然后排列剩余岗位的方法。P22477.海氏三要素评价法主要适用于评估管理岗位的相对价值。P22578.海氏三要素评价法认为对岗位价值影响最大的付酬因素只有三种,即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负责任。79.职务形态中的上山型,此类岗位的应负责任比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P22780.平路型,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类岗位中和应负责任并重。P22781.下山型,此类岗位的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应负责任重要。P22882.准备阶段是整个岗位评估活动的基础性环节,这一阶段涉及的内容只要有:清理岗位、撰写岗位说明书、选择并设计岗位评价方法、和员工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P23083.评价阶段是整个岗位评价工作的关键环节,最终的评价结果有效和否基本取决于评估人员是否在评价阶段遵循正确的评估程序和基本的评估原则。P23284.评价阶段的最后会生成岗位分值排列表,评价小组据此撰写岗位评价报告。P23485.工作专业化时期,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P24186.工作轮换和工作扩大化,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P24187.工作丰富化及其特征再设计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P24288.运用社会技术系统方法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P24289.工效学原理,又称为人类工程学、工程心理学、生物工艺学等。P24790.工作设计中的社会技术理论认为在工作设计中应该把技术因素和人的行为、心理因素结合起来考虑。P25191.机械型工作设计法,该方法主要强调按照任务专门化、技能简单化以及重复性的基本思路来进行工作设计,从而使得工作本身不再具有任何显著的意义。P25392.生物学型工作设计法,通过使用设施、工具、环境等和人的工作相协调,从而减少个人生理压力和紧张感,提高员工的舒适度。P25393.知觉运动型工作设计法,是在设计工作时,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来确保工作的要求控制在人的心理能力和心理界限之内,从而降低工作对信息加工的要求来改善工作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使用者的反应性。P25394.工作专业化是最传统的一种工作设计方法。此种方法在流水线生产上使用最为广泛。P25495.工作扩大化是指通过增加工作内容,使工作本身变得更加多样化,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P25696.管理层次的设计受到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和限制,通常情况下,层次和组织规模成正比,和管理幅度反97.效度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有内容效度、概念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等。P28298.工作分析效果评估方案的制定顺序:确定工作分析效果评估的目标,确定工作分析效果评估的主体和客体,选择评估标准,确定评估方法。P28999.工作分析效果评估资料的收集方法可分为四种:历史资料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P291一、单选1、工作分析最初产生于美国的工业企业中;2、1747年,狄德罗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实施了一次工作分析,据说他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实施工作分析的人;3、系统的工作分析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一项管理工具,它是在美国科学管理之父——F·W.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4、工作分析被誉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石”;5、工作分析的主体是工作分析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是工作分析的主要策划者和实施者;6、工作任职者是工作分析的一个最关键的主体。可以说,工作岗位的任职者是工作分析中的“天然的”最佳主体;7、工作分析内容的确定是进行工作分析的一个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素;8、系统原则: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