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技术复习题一、名称解释1.文物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一切有形的物质遗存。2.文物保护是通过研究文物制成材料变化规律,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方法与管理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保养和修缮,延长文物的寿命。由文物保护技术和文物保护管理两大部分组成。3.文物保护技术是研究文物的制成材料变化规律和保护文物的技术方法的科学。主要包括改善文物保护条件,即采用一定措施来防止或减缓自然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对文物的破坏;二是文物修复技术,即对已经损坏或存在不利于永久保存因素的文物进行处理,恢复其历史原貌,延长其寿命。4、土遗址是指人类历史上以土为主要材料而建造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5、土壤强度是土壤对穿透、剪切作用的抵抗能力。在性质上是土壤能承受作用力而不被破坏的能力,其大小是土体中引发破坏的最大应力。6、文物害虫是指能够在文物存放环境中完成其生活史或生活史的一个阶段,并对文物制成材料造成一定危害的一类昆虫。7、石质文物是指历史遗留的以天然石头为材料,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包括石刀、石斧、石碗等遗物和石像、石碑、石雕、石牌坊、石窟寺等。8、石质文物风化是指由于温度、湿度、生物等环境因素的作用,使石质文物岩体发生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成分或结构的变化过程(劣变过程)。9、青铜器的腐蚀是指青铜本体受到各种污染源的侵蚀,使铜体局部发生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Cu、Sn、Pb单质变为化合物,还原到矿化物的过程,引起金属的破坏或变质,生成了与原金属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物质。10、文物修复:运用化学和物理的修复方法,对已损文物进行技术处理,使文物的病害消除,毁损得以恢复,劣化现象受到控制的工艺过程。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存其原状,在文物保护修复中使用原材料为主的原则.11、土的抗剪强度是指土体抵抗剪切破坏的极限能力。二、选择1、下列陈述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择出来。____C___A文物保护的传统技术不如现代科技先进,应该逐渐淘汰掉B一般来说,使用传统保护技术的效果其实比现代科技更好一些C传统保护技术应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用不宜偏废D现代保护技术用在文物上都是开始看起来不错,但时间一长就不行了2、何谓文物的原状?请选择正确的回答。__c___A、文物最初制成时的外形B、文物现在具有的外形C、文物的外形以及制作文物的材料和工艺D、文物不存在所谓“原状”,因为它总在变化之中3、去除铁锈的一般方法是____B____。A、超声波清洗B、机械清除C、激光烧损D强酸浸泡4、青铜器上的有害锈通常是指含有____D____锈蚀物。A、硅酸盐B、碳酸盐C、霉菌D、氯化物5、对脆弱铁器可用___A___等高分子材料进行粘合、修理和补配。A、环氧树脂B、石膏C、环氧乙烷D、有机硅树脂6、下列陈述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择出来。____D_____A由于石窟内的一些佛像和碑刻是可以搬动的,所以石窟是可移动文物。B银器变黑是由于生成了硫酸盐C青铜器表面封护可以使用大漆D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主要用于元素成分分析7、如何在无损的情况下检验锈蚀铁器内是否残留金属核心?___C___A、显微镜观察B、磁铁C、X射线荧光分析D、红外光谱分析8、防防止虫菌对毛纺织品文物的侵害,一般可用____D____。A、三甲树脂B、聚乙烯醇C、石灰D、樟脑块9、在南方,那种虫类对古代木建筑的破坏最为严重___C______A、蚯蚓B、蟑螂C、白蚁D、臭虫10、青铜器修复焊接主要使用的金属材料是__C_____。A、铁B银C锡D锌11、我国用墨将石刻或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纹翻制在纸上的技术叫:___D____A、翻印B、印刻C、摹D、拓12、预防性文物保护的概念主要是指对文物的___D____A非法交易B表面封护层C本体D保护环境13、文物的主要特性之一是___B____A可交易性B不可再生性C社会性D可收藏性14、博物馆内常用的防霉剂有:____C_____A敌敌畏B漂白粉C樟脑D磷15、二级文物和一级文物相比较,价值更大的是A二级文物大B一级文物大C二者一样D无法比较16、土遗址原状包括:(1)土遗址规模(范围)和布局(分布)及其相互关系(2)建筑结构、形式、工艺和材料(3)反映土遗址价值的内容(4)土遗址周围的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等17、土遗址的建造工艺有生土开挖、夯筑、版筑泥法、土坯或土块垒筑、特别建造法。18、熟铁:含碳量在0.02%以下,钢的含碳量在0.02—2%,生铁的含碳量在2%—6.69%。19、青铜器文物的腐蚀物中以粉状有害锈最为严重,其中碱式氯化铜粉末最为常见。三、填空1、文物的特性有:文物的物质性、文物的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同文物固有的使用价值的分离2、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包括文献形态和实物形态。3、依据:能否从其存在的地方移动为标准,文物(遗存)通常可分为可移动文物(遗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遗迹)两大类。而依据:制作文物的材料为依据,文物(遗存)通常可分为无机材料文物和有机材料文物两大类。4、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最大限度延长文物的寿命,使文物尽可能长时间为人类服务。5、按照保护角度分为:室内土遗址和室外露天土遗址6、土是土粒(固体相),水(液体相)和空气(气体相)三者所组成的;7、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硅氧四面体与铝氧八面体。8、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到了宋代,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等著名陶瓷烧造中心,他们被后人合称为宋代“五大名窑”。9、中国古代陶瓷器原料从总体上看主要有粘土、石英和长石。10、可溶性盐类清洗,一般除盐方法:是纸浆包裹法11、四大石窟指的是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12、青铜是指以铜为主,铜和锡或者铜与铅、锡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而得名。13、商代,我国出现铁制品,“铁刃铜钺”、“铁援铜戈”为例证,属于陨铁。14、档案制成材料是记载并反映档案内容的物质材料,它由载体材料和记录材料组成。15、字迹与纸张的结合方式有三种:结膜、吸收和粘附。16、“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既是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也是文物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7、文物寿命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物制成材料本身的耐久性;另一方面是保存文物的外界环境。18、影响文物保护的环境因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温度、湿度、光线、空气污染、地质环境、有害微生物及有害昆虫等。19、温、湿度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首要因素,在文物保存环境的诸因素中,最基本、最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就是温度和湿度。20锚杆结构,包括:锚固体、拉杆及锚头;按使用时间分类:临时性锚杆和永久性锚杆;按照锚杆的组成材料分类,锚杆可分为:树脂锚杆、全长砂浆锚杆、塑料锚杆、水泥锚杆和缝管锚杆等三、简答1、文物分类的目的是什么?(1)、便于文物的科学管理。首先,文物不分类,就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其次,不同文物具有不同特点、其管理需要不同的方法、措施;最后,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客观需要。(2)、便于文物的整理研究与利用(3)、便于更好的保存文物。组成文物的材质不同,理化性质明显差异,要求存放的环境不同,所采用的保护方法和措施也不同。2、不适宜温度对文物的影响表现在哪里方面?一是由于不同材料热胀冷缩的体积变化不同,很容易引起文物开裂。对纤维质文物来说,高温将加速纤维的水解反应,同时加速水分蒸发,使纤维变脆而容易折断。二是温度变化引起其他因素的改变对文物的间接破坏作用。3、不适宜湿度对文物的影响表现在哪里方面?一是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湿度的变化直接引起文物制成材料结构的变化,并导致其理化性质等发生变化;二是湿度变化造成文物材料的扭曲变形、开裂错位、断裂分离等病害;第三,湿度造成文物的生物腐蚀。4、有害微生物的防治措施有哪些?(1)对有害微生物的预防A、减少污染菌接触文物B、严格控制库内温湿度C、采用安全的防霉剂文物保护领域常用的防霉剂有:香叶醇长效抗霉灵、五氯苯酚钠、麝香草酚等。(2)对有害微生物的杀灭A、物理法:冷冻真空干燥灭菌、微波灭菌、γ射线灭菌法。B、化学法:甲醛灭菌法、环氧乙烷灭菌法。5、我国著名古陶瓷技术研究专家李家治先生把陶瓷发展归为五大里程碑和三大技术突破,分别是哪五大历程碑和哪三大技术突破?五大里程碑:1、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现2、新石器时代晚期印纹硬陶和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烧制成功3、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诞生4、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5、宋代到清代颜色釉瓷(彩绘瓷和雕塑陶瓷)三大技术突破:1、原料的选择与精制2、窑炉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3、釉的形成与发展5、青铜器文物保护一般步骤是什么?四、论述1、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发生矛盾时,应如何处理二者关系?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国家宏观上的保护和具体微观经济主体的保护两层涵义。政府运用宏观策略有意识地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倡导文化多样性,不仅有利于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拉动旅游、增加就业,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动人民参与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活动,能够增进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微观经济主体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日常的、必需的。可是当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到微观经济主体时,这些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人”策略与微观经济主体私利性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文化遗产保护过程特性便会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一览无余他们大都会在经济理性的刺激下,以经济人的思维对待文化遗产的保护。这种宏观经济中的严重经济化倾向,是文化遗产保护难以步出困境的根本原因。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发展产生的诸多矛盾和困难是有其一定的原因的。根据单霁翔先生的观点,其最深层根源在于经济观念、法制体系、政治体制上,但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辩证看待历史古城保护开发对象的经济价值及其价值分配。历史古城保护开发的对象按期存在形式可以分为无形遗产和有形遗产,两者的经济特性和开发方式包括产权开发模式有很大区别。在注重开发效益的同时,还要做好开发收益的分配,这样才能调动各参与者的积极性,使得古城的发展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城风貌风情也会因大多数人的参与而得以延续,不失其特色。首先要确定产权归属,有形遗产相对来说较为容易,建筑、设施、物品各有其主,而有些无形遗产如民俗民风、自然风景无法分割,难以确定归属,却有经济开发价值,其次确定开发方式,有形遗产可以确定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无形遗产则难以确定,再次确定分配方式,等量资本获取等量收益,有形遗产根据产权归属分配开发收益,而无形遗产存在外部性,难以实现有效分配。现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现的种种矛盾冲突,主要是因为城市发展的成果分配出了问题,因此不同阶层的人群产生分化并严重对立,各阶层期待城市发展的方向不同,难以形成合力,甚至互相抵消,使得城市发展迷失方向。而将无形遗产与有形遗产仔细分析,明确、尊重产权归属,创新产权开发和组织模式,保证开发收益分配的公正和有效,将外部性内部化,最终将解决历史古城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另外,这种建设与保护(尤其是建筑物的保护)的矛盾产生的原因还包括其他三个方面的原因,也就是:古今城市规划理念的差异,对保护对象的认识的变化,经济体制转变给文物保护立法、执法带来的影响。首先是古今城市规划理念的差异古代城市规划的理念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古代城市功能单一,而且重政治、轻经济,帝国都城更是注重封建等级观念而有违经济规律并有较强的迷信的风水观;而现代城市则更多地考虑到交通的便捷,发展高层建筑提高土地利用率,居民日常家居条件的舒适等。比如有一种意见就认为,城市现代化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标志:(1)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化;(2)基础设施现代化;(3)生态环境园林化;(4)人民生活高度社会化;(5)各种资源利用的高度信息化;(6)城市科学技术高层次化。因此,具体到我们的议题来讲,各种现代化改造就难免要导致对古代建筑(文物)乃至传统风格的民居的拆迁和保护的矛盾。完全另择新址固然可以避免这个矛盾,但实际上往往因时间急迫而无法兑现。所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