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精神分析的发展本章内容第一节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的演变第二节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第三节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第四节克莱因的对象关系理论第五节霍妮的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第六节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第一节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的演变演变的两条主要路线:一是从精神分析内部进行的修正和发展:荣格、阿德勒、哈特曼、克莱因二是从精神分析外部进行的突破和发展,结合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哲学等的成果:霍妮、弗洛姆、宾斯万格、鲍斯、拉康一、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核心观点:强调自我这一人格结构相对于本我的某种独立性和它本身的极端重要性。代表人物: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艾里克森、斯皮茨、雅可布森、玛勒等。发展历程:第一阶段(1886-1897):弗提出最初的防御概念;第二阶段(1897-1923):弗提出自我本能、自我内驱力和自我里比多学说;第三阶段(1923-1937):弗划分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成分,给自我相对独立的地位。安娜进一步强调自我的作用,阐述了自我的防御功能;第四阶段(1937-1959):1937年哈特曼发表著名演讲《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这被视为自我心理学真正建立的一年。二、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学派核心思想:强调本能的对象的重要性,从而把对象关系即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作为理论和临床的中心。代表人物:克莱因、费尔贝恩、温尼科特、克恩伯格三、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核心思想:把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概念和社会文化因素相调和来解释人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状况。代表人物:霍妮、沙利文、卡丁纳和弗洛姆四、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核心思想:站在精神分析角度对存在主义哲学进行心理学改造,使其变成探讨人的心理生活和实施心理治疗的经验科学。代表人物:宾斯汪格、鲍斯、弗兰克尔、莱因、罗洛·梅、布根塔尔等五、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核心思想:用结构主义哲学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重新解释。代表人物:拉康第二节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生平哈特曼HeinzHartmann(1894-1970)自我心理学之父《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自我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块里程碑海因兹·哈特曼出生于德国,早年学医获博士学位,后在维也纳随安娜学习精神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移居美国,主办《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杂志,致力于创立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曾任纽约精神分析学会会长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哈特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精神分析方面最著名的理论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自我心理学的论文。他根据自己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上所作的演讲概括而成的《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1939)一书,可与弗洛伊德的《自我与伊底》(1923)相提并论,是自我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座里程碑。哈特曼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方面澄清了弗洛伊德体系中关于自我心理学一些模糊认识;另一方面他把精神分析中的一些命题的表述恰当地纳入普通心理学范畴(如知觉、记忆、思维、创造力等),试图建立精神分析与学院心理学之间的联系。一、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弗洛伊德和安娜都是从心理动力学出发,强调自我与本我的冲突和防御,他们的自我概念仍没有自己的独特领域。安娜似乎比其父亲前进了一步,把自我当作“观察的适当领域”,但她对自我的观察仍是为了说明自我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动力关系,照样陷入潜意识冲突领域。因此,创立自我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自我划定一个独特的研究范围。“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并非空间领域,而是一套心理机能,这些心理机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可以在心理冲突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如:知觉、思维、记忆、语言、创造力的发展等,以及各种动作的成熟和学习等是哈特曼整个自我心理学体系的基础二、自我的起源及其自主性发展自我和本我都从同一种先天生物学禀赋,即“未分化的基质”中分化出来。一部分“未分化的基质”演化为本我的本能内驱力;另一部分则演化为先天的自我的自主性装备。自我独立于本我,是与本我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自我在发展上独立于本我的本能发展,即自我的自主性发展。可分为:①初级自主性:先天的独立于本我的没有冲突的自我机能;表现为一种自我机能的成熟过程;即自我的知觉、思维、运动机能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发展规律。②次级自主性:从本我的冲突中发展起来,并作为健康地适应生活的工具的那些自我机能;最初服务于本我的防御机制,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结构,摆脱了冲突的领域。如理智化。三、能量的中性化能量的中性化:一种把本能能量改造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始于自我从本我中解脱而为自己服务之时哈特曼与弗洛伊德能量中性化思想的区别:⑴弗洛伊德的中性化概念仅涉及性本能的非性欲化,而哈特曼强调中性化涉及两种本能的改造,即性本能的非性欲化和攻击本能的非攻击化;⑵弗洛伊德的中性化是一个暂时的过程,而哈特曼主张中性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自我借助这一过程可以贮存中性化的能量,以备随时随地使用。四、自我的适应过程自我的适应过程就是能量的中性化过程。适应实质上是自我的初级和次级自主性作用的结果,是自我与环境取得平衡。自体形成(改变自己)&异体形成(改变环境)适应的形式:⑴进步的适应:与心理发展方向相一致的适应;⑵倒退的适应:为了将来或整体上对环境的适应而暂时表现出来的倒退或适应不良,也就是迂回前进。整体机能是人类特有的,它使自我能够衡量各种利弊,比较长期和短期利益,进行正确的选择。外部环境对适应的影响:“正常期待的环境”:人的正常适应和正常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是正常人可以期待和想象的环境。婴儿的自我正是在与正常期待的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螺旋式地发展的。五、对哈特曼自我心理学的评价贡献:1.继承了弗洛伊德和安娜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在弗洛伊德身后引领正统的精神分析沿着自我心理学方向发展;2.使弗洛伊德和安娜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在两个根本方面得以修正:改变了“自我在实质上隶属于本我”的看法改变了“自我的机能主要是对本我的防御”的看法这一修正沟通了古典精神分析与普通心理学3.开辟了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局限:将自我和本我绝对地分割开来,故未能将包括自我和本我在内的整个的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具体地统一起来;其理论体系仍妥协于弗洛伊德本我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没有给自我以真正独立的能量。第三节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生平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HErikson(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1902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生父在埃里克森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他三岁时,母亲嫁给了一个名叫西塞多·洪柏格的儿科医生。埃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洪柏格不是他的亲生父亲。但他总是出现这种感觉:无论如何,他不属于父母亲,并幻想能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儿子。埃里克森多年来一直沿用继父的姓,甚至在第一次写论文时还使用爱利克·洪柏格的名字。直到1939年他加入美国公民时,才改姓埃里克森。埃里克森那种不属于他的家庭的感觉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由此想来,为什么“同一性危机”的概念能成为后来爱里克森理论上最为问题关注的问题之一就不足为怪了。大学预科毕业后,他违背继父要他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从事艺术专业,并周游整个欧洲大陆。1927年是埃里克森一生的转折点。那年,他受老同学的邀请到维也纳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中工作。开始,他是以艺术身份受聘的,后来担任了指导教师,最后,安娜征求他是否愿意接受培训当儿童精神分析者。埃里克森接受了安娜的提议,以每月支付七美元培训费的条件接受安娜的精神分析训练。1929年,埃里克森与同校任教的琼·谢尔逊结婚。1933年为了对付纳粹日益加剧的威胁,埃里克森(已两个孩子)全家迁居丹麦,后又迁往麻省的波士顿,在那里,他以精神分析家的身份私人开业。1936年到1939年间,埃里克森在耶鲁大学精神病学系医学院任职。1939年,埃里克森迁居加利福尼亚洲,在那里他担任了加利福尼亚研究所的研究助理。1942年起,他一直担任心理学教授。1950年,他离开加利福尼亚洲,同年出版名著《童年期与社会》,该书高度地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书中还详尽地论述自我的功能,创立了路线在被人称为新学科的“自我心理学”。1951-1960年,埃里克森居住于麻省的斯多克桥,担任奥斯丁—里格斯中心的高级会诊医生和匹茨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教授。1960年,埃里克森回到哈佛医学院,担任人类发展学教授,讲授“人类生命周期”。著作《儿童和社会》(1950)《少年路德: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1958《理解与责任》(1964)《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1968)《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1969《共同点的研究》(1973)《新的同一性维度》(1974)《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1975)《游戏与理由:经验仪式化的阶段》(1977)《同一性与生命周期:一种新观点》(1979)《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老年人的重大事件》(1986)一、自我及其同一性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受本我和超我的压迫。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人的心理性欲合理发展。自我概念更为理智、开放和积极,把诸如信任、希望、意志、勤奋等品质赋予自我。自我同一性: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自我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四个方面:①个体性:一种意识到的独特感,个体以一种不同的、独立的实体而存在;②整体性和整合感:一种内在的整体感,产生于自我的潜意识整合作用,健康的自我能把零碎的表象整合为一种有意义的整体;③一致性和连续性:潜意识地追求一种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感受到个体的生命的连贯性并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前进;④社会团结感:具有团体的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自我同一性实际上就是生存感,其反面是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即同一性危机。同一性混乱:个体只具有内在零星的、少数量的同一感,或者感受不到生命向前发展,不能获得一种满意的社会角色或职业的支持。自我同一性最初起源于婴儿期,到青春期才能正式形成。二、人格发展渐成论原则(一)总体原则人的发展是依照渐成论原则而开展的一个进化过程。人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八个阶段,它们固定地以不同顺序逐渐展开,且这一模式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社会环境的作用表现在能决定每个阶段是否顺利度过,且不同文化,阶段出现的时间早晚可能不一致。(二)阶段性原则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冲突或两极对立,构成一种危机。危机的消极解决会削弱自我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对环境的适应;其积极解决则会增强自我力量,使人格健全发展,促进对环境的适应。人格的健康发展必须综合前一阶段危机解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这两个方面,即取决于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比率。三、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四、对埃里克森理论的评价贡献:1.在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考察自我,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修正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2.探讨了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而不局限于生命的早期和青年期,其人格发展渐成论具有一定辨证因素。3.关于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的思想广为流传,并得到许多青少年研究的证实。局限:1.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缺乏科学证明,思辩和经验性较强,科学和实证性较弱。2.他的理论是一种个人-社会发展的机械平行论,没有探讨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探讨社会发展究竟是如何以个人人格为基础的。第四节克莱因的对象关系理论生平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Klein(1882-1960)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对象关系学派的创建者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克莱因的父亲原来是一名犹太法典的学者,37岁时,他脱离了自己的正统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