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济源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经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深化改革谋突破聚力发展促振兴——河南省济源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经验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市域面积1931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88%以上,耕地面积51万亩,人口73.3万,是中原城市群14个核心发展区城市之一。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641.8亿元,增长8.3%,居全省第4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46元,居全省第2位,增长8.9%;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77.57%,居全省前列。一、坚持问题导向,绘就农村改革新蓝图为深化改革工作,着力解决农村集体资产归属不清、权能不整、流转不畅、保护不严等问题,济源市委、市政府在多方考察、精心部署的基础上,出台《济源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提出“六权确权、两股两改两建”总思路,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专项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委农办牵头,农牧、国土等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制。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向农业部、省委、省政府汇报,牢牢抓住镇村两级书记,形成齐—2—心协力抓改革的格局。坚持一套机制抓改革,通过部门联合、层层培训、一线指导、目标管理、示范引导,改革办红头文件通报表扬,青头文件提醒督促,黑头文件通报批评,保障了改革工作顺利实施。同时,设立联络员,建立专职队伍,有效解决改革“最后一公里”问题。坚持一揽子文件助改革,先后出台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股权抵押担保办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文件30余个,强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工作。二、坚持明晰归属,启动农村改革新航程(一)突出重点,清产核资“家底清”。济源市以“查全、登清、核准、管住”为目标,综合采用聘请专业会计、实地丈量、现场拍照、手绘资产资源分布图等“四种方法”,按照成立组织、制定方案、清查核实、公示确认、镇级审核、账务处理、建立台账、纳入平台等八个步骤,圆满完成638个村组级清产核资任务。全市清查资产总额43.65亿元,较改革之前增加5.79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9.21亿元,较之前增加5.43亿元。(二)突破难点,身份确认“成员清”。济源市积极探索成员身份确认的办法和程序,形成了“确定截止日—入户调查—制定方案—确定成员—编制名册—成员备案”六个步骤,统筹考虑土地承包关系、劳动贡献、社会保障等因素,重点对财政供养、上学参军、政策移民、妇女儿童等四类特殊人群的身份,按照“尊重历史看祖籍、兼顾现实看户籍、宜宽不宜严、标准看民意”的—3—原则进行确认,全市共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2万人。(三)把握关键点,集体资产“归属清”。通过清产核资,把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确权到不同层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重点推进将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的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将成员所持有的股份登记,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放股权证书,作为其参加集体收益分配的依据;同时,探索将省市镇三级财政资金3800余万元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提供了“催化剂”。三、坚持创新驱动,装上农村改革新引擎(一)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新成立的525个集体经济组织由农业农村部门发放组织登记证书,凭镇级部门批复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的文件及组织登记证书,在公安部门刻制印章,在银行部门办理开户和机构信用代码证,税务部门领取税票,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的功能作用。(二)探索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先后出台股权抵押担保贷款、股权抵押登记办法,明确抵押贷款对象、流程、风险防范等具体内容,探索建立“农户提出申请—集体经济组织批准—农业部门抵押登记—银行发放贷款—政府风险补偿(贷款额度的10%)”的股权抵押贷款新模式。同时,探索了贫困村集体资产抵押“2233”模式和非贫困村集体资产抵押“226”模式。“2233模—4—式”即每个试点村筹资100万元,其中市镇两级财政各出资20%,贫困村资产抵押贷款30%,企业捐资30%;“226模式”即每个试点村筹资100万元,其中市镇两级财政各出资20%,村集体资产抵押贷款60%,试点村筹集资金全部委托市投资集团负责运营,市投资集团按总投资额的10%分季度向各试点村(居)集体经济组织支付收益。目前,全市累计发放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贷款271万元,为农民创业、脱贫致富开辟了新路径。四、坚持充分活权,呈现乡村振兴新画卷通过改革,充分明晰了集体资产所有权、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权,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激发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等各类组织的发展活力,促进了城乡技术、资金、人力等要素自由流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沿着正确的方向驶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至54家,农民合作社1065家,家庭农场176家,社会化服务组织150家,托管土地面积8.5万亩,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全市现代农业朝着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转型升级发展之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全市实现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达到88.6%,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呈现出资源开发型、产业—5—发展型、土地股份合作型、村企联合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型、混合所有型及物业租赁等多种发展模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446元,增长8.9%,居全省第2位。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改革后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党群干群关系密切融洽,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共同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画卷。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