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执笔:李晓宁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1世纪的教育是信息化的教育。英国政府推出“全国学习网”。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在也提出学校教育都要利用信息网络要求。近几年来,我国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把我们推向信息社会的浪潮之巅,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在现代的教学手段下,让计算机进入教室,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把传统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信息技术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符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2、本课题选题意义(1)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激活语文课堂。(2)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更好地更有效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3)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阅读视野。3、研究价值信息技术是一种集文字、图画、声音、动画、影像等为一体的语文阅读媒介,从生物体的条件反射本能来看:“声色并茂的多媒体超文本显然优先于传统文本阅读对学生的刺激的引起注意”,也就是说以“媒”为介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把日常学习组的阅读任务化成自己想要去主动了解的语文信息,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与建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创设一种情景阅读教学模式,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它自身的特点能使学生在大量抽象的材料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信息,从而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再次,语文多媒体阅读是一种丰富性,灵活性的阅读,学生通过对大量的材料信息有选择的个性化阅读来达到发散思维、扩展思维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于如何合理的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设备和信息资源,高效的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价值。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本课题的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有针对性地对中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构建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及运用信息技术能力。(2)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把信息技术的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并探求整合过程中的途径和方法。(3)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4)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在学校中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为语文学科落实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研究经验与教学资源。(5)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实用能力,使学生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2、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加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理念的研究。(2)探讨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特别是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促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3)探讨教师如何运用校园网络环境和技术,更好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的探索与研究。(4)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学语文学科优化整合,实现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研究。(5)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生学习效果负面影响的对策。3、本课题的主要观点(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书本知识,使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学得更多、更快、更好。(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有效教学,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设置长课、短课、微型课的课程形式。(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积极构建多向互动的学习活动流程。4、本课题的创新之处(1)选题切入点符合教学实际。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虽然已有不少学校进行研究,但在促进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方面,研究将呈现新的视角。(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有效教学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备的基本素质: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的创设,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极大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1、研究思路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大量投入,如今在硬件设备上都具备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采取何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设备的功能,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体现课程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最终转化为课堂效益。最终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之路。2、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作为辅助。(1)行动研究法:每位课题研究者每学期至少做一节研究课,从而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否促进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学习效果的提高。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研究,以体现参与和合作为特征。(2)观察法: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新的教学方法下的外在表现进行考察,然后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现状进行分析。(3)调查法:研究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统计。这样研究与统计相结合,使我们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说服力。(4)经验总结法:A、每堂研究课有实践个案,并做好小结工作;B、中期评估阶段写出有关专题文章;C、结题阶段写好研究报告。3、技术路线以现有校园网,光纤宽带为基础,以自制、购买、共享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渠道校园信息化资源平台,同时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撑。4、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5月)。1、制定《信息技术促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方案。2、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3、组织实验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4、完成课题设计,确定课题组织,为课题实施寻找合适的理论和技术支持。5、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与设计。6、确定试点班,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制定试点班实施计划。第二阶段:组织开题(2012年6月——2012年8月)。1、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促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立项。2、组织实验教师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内容、查阅已有的研究成果,制定详实的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开题。第三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1、实验课展示、研讨、检测、评估与小结。2、完成实验课录像资料及教学课件的收集和整理。3、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4、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0年8月)。1、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与有关论文。2、组织专家鉴定。3、接受专家课题组的终审评估、结题验收研究成果。附:人员分工序号姓名工作单位具体分工1李晓宁南丰一中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对信息技术促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课型的研究并实践,理论分析与操作假设分析、课题组管理制度的建立、组织课题研究交流活动、开题、结题会等,开题、结题报告的起草等。2邱红艳南丰一中对信息技术促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课型的实践,提出反馈意见,负责课题研究的中期报告,活动的开展和操作策略的研究、承担课题研究交流活动,课题研究过程记录等。3唐凯南丰市山中学对信息技术促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课型的进行实践,收集与整理课题实验数据、资料、活动照片,整理教学录像光盘与教学课件,撰写调查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