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选题、策划、实施及成果转化(提纲)一、什么是课题研究课题:简单地说,课题就是需要研究或讨论的问题。课题制: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组织、管理和研究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是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科研组织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将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在管理、监控和验收之下。有其合理、高效的一面。目前,我国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的科研部门一般采取公平竞争、择优支持(资助)的原则,确立科研课题。一般遵循必要的程序,在实施中既有规定性也有一定自由度,一般不事先指定承担者(可竞争),改变以单位为核心的研究模式。课题研究在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形式。如:指令性课题(上级下达);招标性课题;委托性课题(横向合作);自主选择的课题,等等。共性:都要针对某一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开展研究。这问题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去寻找、思考,提出解决方案或研究结论。二、课题类型与课题的选择1.课题的类型:从课题性质:委托、招标、自选、指令从课题委托立项单位:不同的机构(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教育部、各大学、科研院所)、部门(各厅局根据自身需要,交由下属部门完成的课题)、企业、团体委托从不同角度可以把课题分为不同的类型,从问题指向角度来分,课题可分为基础理论课题和应用对策课题。基础理论课题是关于“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即对于某一理论或实践问题的规律性探讨(对象的内涵、外延、基本特征、一般规律等等);应用对策课题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即操作问题,实证问题。基础理论课题一般可以不涉及应用对策问题,对策类课题却往往要从理论研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课题成果一般两大类:研究论文或著作(一般为基础研究);研究报告(一般为对策研究)]2.如何选题?(1)要有问题意识。课题研究来源于问题意识。缺少问题意识,万事习以为常,不再被看作是问题,课题研究无从谈起。(2)从问题意识上升到课题研究。课题的形成是一个由感觉到、意识到问题经过概括、提炼为一个研究对象的过程。确定课题,意味着该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思考的对象,对问题的探究已经成为研究者的行为和工作。3.研究课题的确立(选择课题或接受课题)至少要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认真选择课题。课题应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或理论深度,从而使课题研究更有意义。第二,选择尽量具体的课题(要“小题大做”不要“大题小做”)。第三,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凭空进行,研究者原有的经验和基础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必备条件。第四,课题要与自己的工作任务相关联,才有研究的条件;课题研究要是能与个人的兴趣点相结合,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五,研究课题的确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课题研究对研究资料、人员素质、时间投入、研究环境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要量力而行。三、怎样进行课题策划?1.明确研究意义,界定研究目的和内容,理清研究思路。(“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1)明确选题的意义(为什么研究):自选课题:选题的价值在哪里?靠申报书来说服对方给你资助。定向课题:充分认识选题的意义,为什么要做这个题目。[竞标课题:要让评审者看到你对这个课题价值的认识是深刻的;指令性课题:要自己弄清楚命课的意义,在课题组内部统一认识。](2)准确界定研究范围(研究什么)是课题实施前策划的前提和关键。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不管大小,一般都是可以也应当进一步具体化的。研究内容的界定不但将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可以直接着手的具体的问题,也规定了一定的范围,任何一项研究不可能也不必要将课题所能涉及的所有问题进行全面研究。要知道,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3)课题研究思路和研究计划的设计(怎样研究)研究课题意义、范围、明确后,就要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成因,规划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首先,根据课题的性质确定基本的研究方法。比如:是侧重调查,还是侧重理论探讨,还是两者相结合;又如:是侧重定性分析还是侧重定量分析;是否要采用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其次,提出研究方案。包括课题组成员的有效分工,调研方案的确定。带着分工进行分头思考,带着分工进行调研,各有侧重。调研方案力求详细(调研提纲、抽样调查的指标确定、问卷的题目设计)。第三,也最重要的,要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由于研究尚未开始,这个研究思路是基于对于课题结论的假设。[基本的判断和思路]这是研究方案中最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部分。假设具有假定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假设决定了研究的探索性。但是假设又并非臆断,它以理论为导向、以经验事实为根据、以原有研究为借鉴,又经过研究者的论证和交流,因此,假设又具有科学性,正是科学性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假设也是一种走在行动之前的思想、一种先于事实的猜想,是研究者从思想观念上对未来的洞察和把握,所以它能使研究活动更富有预见性。四、怎样实施课题1.要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学习相关理论(别人已经说了什么)任何研究都不外乎以下四种情况:“从头说”(前人没有研究过、没有关注过)“重新说”(别人研究过,但他们错了,我要从新研究。)“接着说”(别人研究过,但他们没有穷尽问题,我们还要继续研究。)“重复说”(重复别人的研究)——不需要讨论严格来说,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从“零”开始,有效的研究都是以原有成果为起点的。牛顿:“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因此,我们一般只能“重新说”和“接着说”。为了“重新说”或“接着说”,而不至于以为自己是“从头说”,更不至要“重复说”,首先,研究者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搜集相关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认真阅读和分类疏理,从而全面了解同类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方面的信息,明确已有的研究结论和经验,发现原有研究的不足,站在问题的前沿,寻找研究问题的理论支撑,保证研究工作在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其次,要始终有问题意识,才能使研究不至于人云亦云。2.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调整研究方案设计研究方案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课题研究的核心是围绕研究思路进行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这种研究的开展是一种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实践新形态的过程,因此,研究过程始终在发现和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研究过程绝不是按图索骥、按部就班,而是一种积极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和最佳策略的过程。这意味着研究者在行动时,不应拘泥于原有的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方案作出有根据的调整、变更。探索性是课题研究的本质特征。在研究过程中有时甚至会对原有思路进行重新设计,针对原有方案及其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偏差或“失误”,以及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修改原有方案或重新设计方案,并付诸予实施,进行进一步的检验、论证和改革探索。总值,课题研究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线性结构,而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复式循环结构。实践证明,课题研究对于提升研究者科学素养和理论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推进作用。3.具体实施中的工作要点:分工明晰,相互协作,及时总结,反复论证。4.加强针对性调研。调研一定要避免走过场,要真正带着疑问来调研,才有收获。同时,科学的调查研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调查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要科学。仅靠过去传统手工方式进行调查已显然不够了,一系列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来,形成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现代化的三大特征:数学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渗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综合运用。这就为调查研究的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们除了要了解并掌握有关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以及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观察调查法等各种具体的调查方法以外,还必须注重对调查对象加强正确引导,确保其讲真话、讲实话。在实地考察时,要防止被假象所蒙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确保调查的科学性。在某些课题研究中,建议与有关社会科研力量、社会调查机构合作。5.课题成果的形成对已经调研到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探讨各种事件背后的理念,揭示规律。在上述准备的基础上,开始课题成果的写作:应用对策研究要求:内容上:要言之有物、切中要害,要有新思考,新内容;形式上:长短不拘、形式多样、行文注意叙述技巧。叙述要灵活,有新意和冲击力,否则很难引起注意。这一问题比较普遍。尽量避免“大而全”——标题大,内容全。最常见的是两种成果形式:问题披露性报告、对策建议性报告。两者往往不可分。问题披露性报告可以只写问题,不写建议,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较为直接地报告问题。但一般在提出问题的同时,都回涉及到一些思路措施建议等。而建议性报告一般都要先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五、成果的转化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往往不是直接的,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往往是渐渐体现出来的。公开出版及发表(被引用、转载);面向媒体发布成果(重大研究成果发布会、学者专访、新闻吹风会,等);通过各类论坛、学术会议、专题座谈会在一定范围内发布;内部报送形式,其转化形式:被领导批示采纳,成为决策参考,下发各有关单位参阅;直接进入政府决策层面。)交委托方,在实际中得以实施。六、个案分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