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我镇在收到《四川省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厅关于开展小城镇建设专项课题调研的通知》的文件后,认真进行了学习,根据文件精神,就视高镇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一、视高镇小城镇基本概况1、地理概况视高镇地处天府新区南大门、仁寿县北大门,距省会成都天府广场40公里。东与鳌陵连界,东南与文宫交界,南与清水接壤,西与兴盛相连,北与双流县籍田镇毗邻,东北与双流县大林镇相接。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相传石膏市场繁荣,名为石膏场。场外有一木桥名“万福桥”,屡被火烧,重建时,有一县官路过,脱口咏出“石膏改为视高,视高永不火烧”,从此得名“视高铺”、“视高场”。解放前视高场属仁寿县第五区,解放后为视高乡,1995年改为视高人民公社,1989年建视高乡,2005年仁寿县行政区划调整,钢铁镇与视高乡合并为视高镇,2011年视高镇整体纳入天府新区总体规划。现辖兴家、青林、桂花、河心、老君、奋勇、花园、洪湖8个村民委员会。全镇76个村民小组,3.31万余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800余人,流动人口6800余人。总面积50.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47.8平方公里,水域2.6平方公里。政府驻视高集镇,距仁寿县城35公里,镇区陆路交通十分便利。2、基础设施现状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接壤,国道213线过境,境内长约16千米,双向4车道,通往成都和仁寿。县乡(镇)级公路2条,总长15千米。视高车站为国道213线和华青路过境站,日均过往约1500辆次客车,日客运量约2000人次。城区道路总长度23千米,总面积7.5万平方米,城市桥梁12座,总长度220米。3、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教育:全镇有幼儿园(所)4所,小学2所,初中2所,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文化艺术:全镇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站)1个,公共图书室9个,藏书4万册。医疗卫生:全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个,卫生院1所。福利院1所,集中供养201人,支出3.2万元。农村医疗救助61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815人次,共支出9.07万元。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二、主要做法1、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视高镇以工业强镇为基础,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镇政府于2006年、2008年两次聘请四川省村镇规划建筑设计院的专家编制了村镇体系、城镇镇区规划。2008年聘请了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的专家编制了《四川仁寿视高经济开发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0年聘请了四川省村镇规划建筑设计院的专家编制了《仁寿县视高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年8月又聘请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根据《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和《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部分、资阳部分、眉山部分)分区规划》重新编制了《天府新区仁寿视高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到控规与总规、分规协调一致,并同时进行了城市设计。2、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黑化道路。近年来,改造沿街楼**栋,商住开发5处。二是“绿化、亮化、美化”工程,近年来,先后投资**万元对小城镇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全镇共安装路灯**盏,绿化面积**平方米。其中今年投资**万元对二峨山隧道连接线及国道213藉田交接处到视高三叉口两侧进行绿化,为镇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3、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发展的同时,视高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一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使视高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加强了建设管理。严格建设程序,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视高小城镇;三加强了环境治理。以镇村环境综合治理为纲,加快建设规范有序、卫生整洁、优美和谐的镇村环境,推进城镇建设步伐。先后投入**余万元,购置垃圾运输车,建设垃圾中转站,设置了**多个生活垃圾箱(池),改善了镇区环境卫生。同时不断加大对视高镇的治安管理力度,为视高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4、细心经营,镇域经济实力逐步增强。近年来,全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通过招商引资截止2011年底共有工业企业118户,其中投产企业76户,在建企业24户,已签约待开工项目18个。工业总产值2011年实现62.54亿元,比上年增加34.2%,占GDP的比重6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家,职工0.37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1.3亿元,比上年增加58.2%。全镇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成为眉山市重点工业园区之一,眉山市综合实力排名前十强乡镇。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调查情况看,我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屋建设一度出现了任其自由发展,一派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规划定位较低,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在建筑风格方面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设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2、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设施相对较差。从调研中看出,当前小城镇建设出具规模,但是在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有些地方由于下水道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雨天还会出现积水甚至内涝的现象,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3、粗放建设,居民楼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前期缺乏统一规划,和人们观念落后。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楼,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紧张局面也必将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在这一方面,居民楼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4、管理滞后,小城镇环境条件较差。建设一个小城镇,造几幢房子,修几条路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把小城镇规划好,管理好。就调研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乡建办、城管办等部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履行职能。乡建办正式人员少,以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监管不力;城管办行政执法难,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群众环保观念落后等造成小城镇环境差,城管人员执法难度加大,即使通过强行清除干净,但保持难。二是部分群众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不文明行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上一部分群众的不良习惯,乱摆摊点、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问题非常突出,“脏、乱、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5、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一是工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但多数招商项目贡献少,对小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小。二是服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所缺乏,难以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6、财政困难,小城镇建设缺乏有效投入。近年来,由于免除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的实施,乡镇的财源减少。另外小城镇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如果没有上级支持的情况下,以乡镇财力搞小城镇建设难上加难。四、几点建议1、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以环保,供水,交通,垃圾处理,抗涝防汛和道路改造为重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2、高起点规划,建设特色小城镇。按照新编制的控规,提高沿街楼建设标准。对新建沿街楼严格新标准建设,对危旧房进行改造,提高小城镇档次,做到局部整齐划一,全局统筹协调。3、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为小城镇发展助力。一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为小城镇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企业在小城镇落户,适量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人员向小城镇流动。三是做大做强服务业,坚持“政府倡导、社会参与”原则,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兴建一批健身、娱乐、文化、休闲场所,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4、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小城镇管理专业队伍。小城镇建设“三分建、七分管”,一支高素质的城镇管理队伍是搞好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必须注重加大城管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着力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提高城镇文明程度,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要加强城镇意识的教育,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管理城镇的积极性。制定加强小城镇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城镇管理规范,把小城镇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5、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年初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好的效果,深受群众的好评。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建章立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坚持下去,为小城镇创造一个规范有序、卫生整洁、优美和谐的环境。6、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制定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小城镇开发建设,同时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7、做好结合工作,深入开展旧村改造工作。小城镇建设工作要与农村旧房改造、拆迁安置结合起来,特别是镇驻地村庄,通过规划居民区、兴建居民楼等方式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使弄农村居民社区化、城镇化。8、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小城镇建设工作。成立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小城镇建设工作,正确处理“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方面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统筹、协调、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