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年龄特点1、幼儿活动水平的明显提高,需要更为丰富充实的活动空间。中班幼儿的动作能力明显的发展起来,幼儿活动的范围大大扩展,活动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2、幼儿游戏水平的极大提高,需要不断拓展游戏空间。中班幼儿非常喜欢象征性游戏,他们在游戏中常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特定角色,他们还喜欢伴随着动作和手偶,也喜欢对同一个故事重复讲述。3、幼儿进一步发展的自主性与主动性,需要宽松、安全的探索环境。中班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提出自己的活动想法,有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与能力,能努力完成自己选择的活动。4、幼儿同伴交往需求与能力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氛围。幼儿的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游戏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游戏能力与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性有喜也逐步发展。5、幼儿想象有意性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的表达与创作的空间。幼儿的想象在其各种活动中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6、幼儿具体形象性的思维,需要具体的活动情景与活动形式。中班幼儿是整个幼儿期思维特点表现最为典型的时期,即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最为突出。7、幼儿操作与探索的学习方式,需要提供丰富的探索环境。幼儿的学习活动大都建立在操作物体的主动性活动基础之上。操作活动以及探索活动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活动、学习方式。8、幼儿活动持久性的增加,需要在活动时间上给与合理的保证。中班幼儿的心理活动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在一项活动中的持久性、目的性和专注性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这种持久性是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与操作活动中实现的。9、幼儿心理发展的质变在于认识活动、概括性和行为有意性明显地开始发展。其生理上有进一步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兴奋与抑制过程都有较大提高,对事物的反映比过去快,自制力也大大提高。10、幼儿动作更灵活有条理,好动是这一年龄阶段地突出特点,他们能掌握多种动作技能,且比较协调,小肌肉不断发展,能掌握多种技能,会用筷子、剪刀、会系鞋带等,会用不同材料建构较复杂造型,能有良好的习惯知道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安全。11、幼儿能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且有了解周围世界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始探究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化进行分类比较,思维仍具体形象,往往依靠事物的形象作支柱,通过观察,与周围的人及实物相互作用,尝试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12、幼儿理解能力增强,会判断是非,喜欢探究发现,爱提问题,有时要求成人对他们的成功加以肯定。特别喜欢玩游戏,不但爱玩,而且会玩,游戏内容情节丰富,可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其好奇心,求知欲,并认识物体的性能,在与同伴一同游戏中,共同分享快乐,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3、幼儿能依靠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理解成人的语言,理解文学作品内容,掌握词汇的数量种类迅速增加,语言较连贯,吐字清楚,能大声表达自己的愿望,喜欢参与并享受多种形式的表演、表现活动,对自身、他人及周围环境有一定理解。14、幼儿能够运用社会行为规范并初步评价自己的行为,还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调控自己的行为,自制能力开始形成、有初步的责任感、道德感。能关心他人的情感反应,关心同伴,幼儿人际关心也发生重大变化,向同龄人关系过渡,能友好合作,体验自己内在心理活动。中班仿编活动《奇怪的脸》活动评析(仿编活动是儿童在文学欣赏,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及构成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要求幼儿仿照某一篇作品的框架或某一个段落,调动自己个人经验进行扩展想象,编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或段落。张雪老师《奇怪的脸》活动中让幼儿在仿编诗歌中几个词语进行替换的方法,是符合中班幼儿仿编能力的。众观整个活动,我有以下几个感受:一、有序的结构达到有效的仿编。在以往的仿编活动中,孩子们往往会出现仿编活动流于形式化的倾向。孩子们因为不清楚老师的仿编内容与目的,而变的在活动环节中无事可做。张老师在设计《奇怪的脸》的活动中,较好的采用先复习儿歌——儿歌——仿编儿歌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了原有儿歌的内容、结构,仿编的地方,使孩子们有目的的仿编,最终达到有效的学习二、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整体功能从活动中分析张老师把这个内容分成了三个教学活动:诗歌的学习、艺术活动《画脸》、仿编活动。一个内容通过教师的智慧设计了多个领域的教学活动,深入地挖掘了教育资源,体现出多重的教学价值。不仅发展了幼儿语言能力,也提高了幼儿艺术表现能力及想象力。三、凸显学习方式的层次性本次活动教师采用了回忆经验(复习儿歌)——示范学习(请一名幼儿上来,体积仿编)——自主仿编的过程,较好的遵循了中班幼儿语言学习的规律,让孩子们从学习中感受更多的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在示范中积累仿编的要素与经验,在仿编中运用语言提升自己的经验,发展了想象力,创造性的学习了文学作品。四、多通道学习的相互作用本次活动教师巧妙的利用了图谱的方式;爱学习儿歌,了解儿歌的框架,利用对比学习的方法让幼儿了解了儿歌中的“变”与“不变”地方,最后利用自己绘制的作品进行仿编,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效运用提升了幼儿的经验。重构:1、丰富仿编学习的手段2、提高仿编的练习频率(利用同伴之间交换作品的方式来提高幼儿的仿编练习机会)浅谈中班儿歌仿编教学中的几点认识[摘要]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我们应当为幼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特别在创编儿歌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创设民主课堂,让幼儿有话敢说、想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且选材更应符合幼儿的需要,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关键词:幼儿儿歌仿编语言环境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当代有关婴幼儿语言的研究却已发现,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书面语言产生兴趣,并有可能通过学习获得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因此,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我们应当为幼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不仅促进他们口头语言的水平,而且锻炼幼儿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语言的能力,对此本园本学期进行了专门的语言教学课题研究,中班主要是对文学作品中的仿编儿歌进行了专门的语言教学课题研究,中班主要是对文学作品中的仿编儿歌进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把教学中的成长总结如下:一、在活动实施中,我们创设民主课堂,让幼儿有话敢说、想说创设一个民主的课堂,就是让每一个幼儿在这个课堂中敢问、敢说。首先,我们在组织每个活动中,一般都将座位排成半圆形,同时,教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和幼儿融为一体,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教师和幼儿都是活动的参与者。让幼儿畅所欲言,不必担心自己说错受到指责和嘲笑,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肯定说得好的幼儿。同时教师要提供幼儿与同伴交流的机会,让幼儿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说且声音响亮。如在上“小猴过生日”活动中,教师让幼儿们先讨论“什么动物会送什么礼物给小猴”时,幼儿们各抒已见,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幼儿们都急着想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于是在老师进行木偶表演时,幼儿们又无形中养成了愿意并集中注意力,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另外在课堂上,我们还重视多种多样的方式不断给予幼儿应答,引发幼儿说的兴趣,保持幼儿说的积极性。如在“我是小画家”活动中,我们就采用了边演边讲的方法,我们将小画家的各种小动物、小鸡、小狗、小兔等角色设计成活动的,可任意摆放,让孩子们边操作边讲,他们感到非常有趣,自己也就有了讲的兴趣。二、创设了具有宽松、自由、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创造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环境,本着这样的目标,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各个活动中我们都为幼儿创设了这样一个语言的环境,教师利用实物创设话的情境,即利用活动角布置、桌面材料、实物摆设等,向幼儿提供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可视形象。如在“落叶”活动中,教师提供了足够的小动物和树叶,布置成了“小动物秋游”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相互交流及获得仿编儿歌的经验。同时通过操作小动物和树进行拼画,并请幼儿来讲讲自己的作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知不觉中幼儿进行了儿歌仿编,达到了教学目的。幼儿有了一定的凭借物,即有了仿编的对象,他们就够大胆的进行仿编。另外,在活动中,我们还渗透了一些蕴含有语言教育任务的游戏,让幼儿在把小动物送回家时,并说成一句儿歌,让幼儿愉快地参与游戏活动时,将具体的、带有练习性质的教学任务落实到幼儿易于接受理解和尝试掌握的教育过程中去。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仿编儿歌的句式要求,有了这样的语言环境幼儿就喜欢说了。三、选材符合幼儿的需要,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物体和事物,最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而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才可能调动起幼儿的原有经验,被孩子们理解、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想象和说的愿望。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的选择都考虑到了有趣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如在“嘴和腿”活动中,幼儿们的兴趣很高,因为在孩子们熟悉各种小动物特征,更加喜爱它们,教师利用图片吸引孩子们进行观察及相互交流,孩子们情不自禁的说了起来,教师就借机引导幼儿:“一只小狗几张嘴,一对什么几条腿”。因此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如果在选材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幼儿的需要及年龄的特点就会影响幼儿们的兴趣,达不到教学效果。如在“小动物的家”活动中“房檐是小燕子的家,猪圈是小猪的家”等。对于房檐、猪圈幼儿们都不太了解,因此幼儿们的兴趣不是很高,这就要求教师们的选材,必须能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四、在活动实施中,采用了“一课三研”的方法这里的“一课三研”活动是指教研组针对同一活动内容,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进行多次实践研究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研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目标的价值取向等,教师的专业能力将获得较好的发展,如在实施“小雨点”课研中。第一个环节确立活动主题,我们几位老师先共同分析教材,并在课前提出问题,如“活动中师幼该如何互动”,“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什么等,让教师带着问题去观察、去反思帮助带教老师领会活动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个环节,由带教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自己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教育目标和活动方案,通过反复实践和共同研讨,逐步改变老师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在“小雨点”活动教学中,我们正是经历这样的过程。在第一全带教老师实施活动时,缺乏了师幼互动,于是我们又共同设计了游戏“下雨了”,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仿编儿歌和教师进行互动。总之自开展“一课三研”活动以来,教师们受益匪浅。首先它架起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能根据培养目标选择教材,考虑目标的全面性和适应性,做到明确、具体,有些老师凭借集体的力量,不断学习新理念,反思、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再次激发了教师贩研究兴趣,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氛围。积极开展创意性肢体表现活动,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在幼儿健康领域中,运动是幼儿阶段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以往认为幼儿运动能力只是从走、跑、跳、钻、爬等基本动作游戏或体操等体育活动中获得的,而忽视了幼儿获得运动经验和运动兴趣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创造性肢体表现活动。一、什么是创造性肢体表现活动呢?创造性肢体表现活动是幼儿通过观察物体的形态特点、变化状态,结合生活原有经验进行思考、想象、创造后再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的一种运动活动。它是儿童借助于自己的身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尝试运动技巧,体验运用身体表达的那种满足和愉快的过程,因此也就自然融入了“健康”和“艺术”两个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其实在幼儿园里,每一名教师也许或多或少的组织过这样的活动,只是没有意识到过去所做的就是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这样的表现机会。比如:秋天到了,老师带领孩子们观察树叶是怎样从树上飘落下来的,然后请孩子们表演这个过程,孩子们此时会扮演成小树叶运用肢体,融入自己的感情,表现出落叶飘落时的各种姿态,这就是自然流露的一种自发的肢体表现活动。这种活动不同于我们以往组织的由教师编排动作,幼儿只是机械模仿的律动或舞蹈表演活动。由于在这种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身心都极其投入,而且这种活动常常融于孩子们的游戏和模仿活动中,特别是那些能让他们扮某一角色,或能在听觉、视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