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技巧:如何处理给定材料中观点近年来,申论考试从测查考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很多考生在作答分析题、对策题和议论文写作中不知道如何去分析、提对策、立论并论证,关键就是没有很好的把握材料中出现的各种观点。在材料中,经常出现的观点主要有三类:权威领导或权威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讲话、观点等;专家学者的讲话或观点等;百姓的观点。对于这三类观点,处理是否得当,关系到整篇申论试题的作答效果。首先:权威领导或权威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讲话、观点等。这类观点一旦出现,就基本上奠定了整篇材料的主题以及解决材料中所反映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也就有了立论的基本着手点。比如2008年国考申论给定材料四第2小段“对引起巨大争议的怒江水电工程,2006年水利部门某负责同志表示,完全不开发保持原生态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怒江已不是原生态河流,但原先提出的要充分利用怒江水资源,建设13级水电站,是一种掠夺性的开始。虽然当地希望尽早开发,但即便是没有争议的一两个水电站,也要在严格前期工作审查的基础上实施开发。要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确保工程方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有序推进开发工作。”在这段材料中,水利部门某负责同志的观点基本上就代表了整篇材料对待怒江水电开发的态度“要开发”,并且提出了开发怒江水电资源的原则“先规划后开发”,如果能够准确理解这一段中的权威部门负责人的观点,基本上就可以把涉及到的几个问题处理好。其次:专家学者的讲话或观点等。对于这类观点我们要坚持辩证分析的态度,而辩证分析的基本标准就是“权威领导或权威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讲话、观点等”。如果专家学者的观点讲话与权威领导或权威部门及其负责人的讲话观点一致,就可以把它们当做解决问题上的对策来处理,否则要谨慎使用。如2008年国考申论中关于支持和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涉及到材料六和材料七,但是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理由,都可以作为我们做好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或解决对策。第三:百姓的观点。这类观点往往反映材料主题表现的问题所在,是我们应当重视并解决的,而解决的办法或标准就是前面提到的两类观点。如2009年国考申论第二题第2小题“给定资料11”某网友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对这一观点,要分析评论就需要用到材料中提到的关于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观点、国家粮食局领导Z先生的观点以及某专家的观点。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把握好材料中出现的这三类观点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对分析题、对策题以及作文题的解答效率,因此必须把处理这三类观点的方法和技巧掌握熟练,为申论试卷的作答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一个特点的社会问题或者社会现象,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够把握材料主旨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和解决方案,准确流畅的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今年的申论对考生的要求非常明确,第一要把握它的主要内容,第二要能够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种分析能力应该说是这两年公务员考试侧重的一个方面。然后强调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和解决方案。申论考试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它是作为公务员考试录用的一个科目,要考察的能力是政府对公务员能力的考察,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政府公务员应该具备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五个方面:第一阅读理解能力;第二综合分析能力;第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再一个是文字表达能力;最后一个对社会基本的认知能力。第一,阅读理解能力。申论就是给一个材料,考生在阅读这篇材料的基础上回答问题,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的把握给定材料所提供的主要信息,这与政府部门所要求的能力息息相关。作为一名政府公务员,每天可能要阅读大量的文字材料,这是基本的能力,要能够快速准确的把握材料的主要信息。第二,综合分析能力。读完给定的材料后,要能把握这个材料说明了什么样的主要问题、什么主题、什么主旨。今年的大纲谈到,要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各个方面可能包括,比如存在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举个例子:我们国家假冒伪劣现象很泛滥,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这样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在当前的环境下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积极的意义?第三,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后,考生应该能提出问题。很明显,综合概括就是要考生自己提出问题,看了这篇材料以后,要知道他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考察什么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问题明白后,应该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往往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问题是考生普遍感到困难的。为什么?因为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没有在政府里工作的经历,对政府一般从什么角度来解决问题都不太清楚,或者不是很熟悉。第四,文字表达能力。要有比较准确流畅的文字表达能力,在这里要提醒广大考生,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它的文字表达和日常的写作文或者口头表达是不一样的。它不是口头表达,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口头表达很流利,但是往往是“QQ式”语言,比如“我爽”、“我晕”,这种语言是不能用到申论考试的写作中去的。也不是写作文,写作文、写论文,主要是表达自己的私人感情,希望很有见地。但是作为申论考试或者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不一定希望表达的非常个性的观点,而是要表达一个众所周知的意思,这个考生要非常清楚。第五,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考申论其实就是考对社会的一些认识,所以考生要对整个社会的组织架构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尤其是对政府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在05年申论考试中谈到,社保资金经常被挪用,让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试卷给出几个答案,让考生判断哪个正确,哪个不正确,不正确要说明理由。其中一题是,纪委要对扶贫资金进行监管。可能很多没有在政府部门工作的考生就不太清楚,可能纪委就没有这方面的职能,它只能对党的机构和党员进行监管。对财政进行监管是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才具有的职能,这是基本的认知能力。或者,涉及到一个金融问题,这时候要注意,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比如北京市工行,北京市工行行长是由谁任命的呢?是由工行总行任命的,而不是北京市政府任命的。所以北京市工行要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本着协商的态度,而不是像政府组织部门那样以下命令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对社会的一个基本认知能力。各位考生要看看有哪些政府机构,这些政府机构都有哪些职能,这是对社会基本的认知能力。以上五种能力,是考生必须明白的。申论作为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初试科目,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从本质上说,申论考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文字表达。那么何谓申论思维呢?简单的说,申论思维就是按照申论考试的要求对特定社会问题系统化的思考方式。其内容可以划分为对特定事实表现、原因和对策的思考。很多考生因为是应届生,习惯按校园里形成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而不能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建立在这样思维方式基础上,申论难以考到高分就不奇怪了。那么应该怎样建立申论思维呢?591up公务员平台建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形成关注社会热点和新闻报道的习惯考生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有全面和较为系统的把握,而不能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申论材料一般分为表现、原因和对策,那我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也可以有意识地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比如我们看新闻联播就会发现,里面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划分为表现、原因、对策,特别是对策,往往都是中央层面的,对申论考试有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曾经在复习资料上看到过,再在新闻联播里听听,相当于“视听资料”,能起到很好的复习作用,听多了自然就会说了,会写了。这不仅对申论考试有用,对考生以后的公务员职业生涯也大有裨益。第二,形成理智的思维方式,凡事重在分析原因发牢骚,甚至批评政府是公民的权利,但公务员不仅仅是普通公民,其职责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考生在分析问题时首先不应情绪用事,看到一个负面社会现象就大加挞伐和抨击。而应该理智的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样解决。比如在学校食堂吃饭看到饭菜中有一条青虫,不应像愤青一样大骂无耻可恨,这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是应该想想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净菜员工作不认真负责,监督不到位,思想认识上不重视等。对于学校食堂的小事尚且如此,对于社会问题就更是如此。社会问题的成因要复杂得多,更需要考生深入剖析,全面思考。又如杭州飙车案,考生在看这个新闻时是否一味斥责肇事者素质低下,甚至有的考生还大呼这样的人“该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就显然不符合申论思维了。申论思维是从政府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考生应该理性分析,出现这一问题除了肇事者不可推卸的重大原因之外,还有立法不健全、执法机关执法不够严格等多方原因造成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结合现在迎接建国六十周年开展的全国打击醉驾行动就可以进一步印证严格执法的重要性。第三,习惯联系思维和适度抽象申论考试,特别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对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应在平时就形成抽象性思维。申论是一种归纳性思维,这种抽象要求考生从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问题,从局部认识到整体。如考生看到行人在马路上横穿猛跑,在路边看到路人随地吐痰,在火车上看到旅客旁若无人的大声喧哗,应能将这些现象联系在一起上升抽象为部分公民的素质有待提高。此外,常用的抽象和归纳思维还有:房屋拆迁上升到城建;汽车堵塞上升到城市交通;污染治理上升到环保;治安混乱上升到稳定;下岗分流上升到社会就业、民生问题;盗版光碟上升到知识产权保护;偷税漏税上升到社会分配;户籍问题上升到城镇化建设;农民工进城上升到三农问题;高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发明专利应用上升到创新型社会;能源资源短缺浪费现象上升到节约型社会;土地、农民、农村、农业同时出现上升到新农村建设;衣食住行物价教育就业同时出现可上升到民生问题;贫富、阶层、收入差距、劳资同时出现可归结为和谐社会;污染、治理、人口、能源、城乡建设同时可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等等。第四,多学习党和政府文件,专家学者观点,形成对特定社会现象的独特认知,提出专业性的对策部分考生对党和政府文件、政策不了解,言必称“科学发展观”,而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清楚,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观点和理论的“接轨”,反而出现生搬硬套,盲目上纲上线的感觉。要避免这种现象就要熟读党和政府的文件,特别是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熟悉其精神内涵和话语表达系统,只有这样,考生在作答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对于一般社会问题提对策,如果一味按照模板和套路,则容易流于形式,怎样保证自己提出的对策有针对性、可行性、合情合理合法,还有独创性和新颖性,那就是多看专家学者的观点。专家学者一般都是专门研究某一特定领域,在这一领域他们有较大的发言权,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他们优秀的研究成果。由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杂志每期都会针对热点提出很多专家对策,而且每期会开辟一个专题,对申论考试大有帮助,考生可以加以学习。申论考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在思维方式没有形成前,可以通过学习思维方法来弥补。但思维方法毕竟是从思维能力中总结出来的,单纯地学习思维方法很难形成独创性和自主分析的能力。因此考生想在申论考试中胜出就应从平时开始养成申论思维方式,这样在考试中就只是平时思维方式的一次“重演”而已了。1、读什么?核心问题辨证的提出问题(联系和发展,正和反的角度)(所有的材料都是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的)是什么表现影响特定事实材料原因问题原因的分析专家的建议对策领导的讲话政府的文件................2、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