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2016.2模块比例题型职业理念13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教育法律法规1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3文化素养13基本能力48单项选择题材料题写作题合计100试卷结构《综合素质》考试大纲解读单选题29个每题2分共58分材料分析3个每题14分共42分写作题1个每题50分共50分总分值120分模块一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要点:本章节特别重要,题型以材料分析题为主。4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内涵1、概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能力的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人的主动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所有人的发展2、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学校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平等教育,学校使每个学生得到健康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在教育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6补充:应试教育1、概念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72、特点教育对象:“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教育内容:“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教育方法:“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8教育评价:“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与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教育结果: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9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1、教育目的: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2、教育对象: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把学校工作放在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学生身上。3、教育内容:素质教育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把几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应试教育则只重智育,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学生学习如何做人。104、教育方法:素质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则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求,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5、教育评价: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6、教育结果: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或者每个学生“及格+特长”模式;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从上述两种教育的“对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所以才激发、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11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个宗旨: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二个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要义: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发展服务;学生主动发展四个统一:科学文化与思想修养;知识与实践;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五育协调:德智体美劳全面贯彻:各级各类教育;教育的各方面12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1、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作用A: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B: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4、恰当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13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A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B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C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轻过程”◆D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14补充:历史上的学生观◆1、学生天性原罪论、性恶论:赫尔巴特。儿童生来就有一种盲目的冲动的种子,处处驱使他不驯服的烈性,以致经常扰乱成人的计划,也把儿童的未来人格置于许多危险之中。性善论:卢梭。人的天性是善的,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是腐败的社会使人堕落,对儿童产生恶劣的影响。这突出表现在他的一句名言“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之中。15◆2、学生地位“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儿童中心论”:杜威。它认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教育的措施应围绕他们来组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次要地位,是以咨询者和辅导者的身份出现的。16◆3、学生身份赫尔巴特、斯宾塞等人把学生当成小大人看待,主张向学生传授成人的知识,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卢梭、杜威等人则主张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从实际出发,把儿童看作独特的、处于特定阶段的人,让他们去适应生活而不是为生活做准备。◆4、学生知识的获得方式洛克曾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儿童就像一块白板,可任由教师涂抹。据此理论,许多人把学生的大脑当成知识的容器或仓库,主张向学生灌输系统的知识,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杜威等人则反对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反对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儿童从生活中、从活动中学习。就知识和能力而言,他们更强调能力的发展。17◆5、学生的管理赫尔巴特提出了管理先行的思想,主张对学生施行严格的管理,以防止儿童现在和未来的反社会倾向的发展,从而达到维持学校和社会秩序的目的。他提出了一套具体的管理方法,如运用惩罚的威胁、监督、命令和禁止、包括体罚在内的惩罚。而卢梭、杜威等人则主张对儿童实施顺从其天性的、自然的、自由的教育,反对严酷的纪律和惩罚。18补充:课程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改变课程目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19——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0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加强学法指导评价: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评价学生、评价老师两方面;过程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管理:强化常规管理,严格执行规范,坚持依法执教21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一)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含义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主要体现: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发展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22(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23◆人力资本(HCM–HumanCapitalManagement)理论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表现为蕴含于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24二、“以人为本”内涵概念: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A、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B、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C、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人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本质;人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的目的;人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标志。25“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2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27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经过激励后,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就变成了行。28教师观一、新课程背景改革下的教师观1、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2、教师执业行为的转变29二、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终生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现实要求、成长的必由之路。(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2、成为反思型教师3、创新精神4、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5、教学研究者(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反思性教学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30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时,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下面是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教师甲对学生说道:“一上课就发呆,开小差。你到学校干什么来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真是一个笨蛋。”事后,学生非常沮丧的坐下,整节课都无精打采。教师乙和蔼的对学生说:“不着急,我们一起回忆学过的内容和昨天的实验课,昨天你们小组实验很成功,你还能想起来实验过程吗?”学生思考片刻,答对了一部分,教师很兴奋的说:“对,只要我们动脑筋,就有思路,再想想,还有补充吗?”学生思考了一下,做了补充,教师又点了点头,“很好,请坐”,“其他学生还有不同看法吗?”该生听的很认真。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以上两位老师的教育行为。31甲老师的做法不值得认可,我认可乙教师的做法。(1分)从学生观的角度来说: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5分)(1)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不能就认为学生笨,给学生贴标签,而应该像乙教师那样,进行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