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独特的研究课题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能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3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4可以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四.发展状况: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成熟时期(20世纪69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观察法的特点是简便易行。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实验法,个案法。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的发展有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活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包括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这六个方面。三.关于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四.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有可逆性和守恒性)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四.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制约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即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状态的、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五.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的发展阶段:(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和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会对角色混乱(12-18岁)。六.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学校教育,同伴群体。七.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特别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八.认知方式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九.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群体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1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2男女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十.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类型差异(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依据独立或顺从程度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二.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的学习层次分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根据学习的不同结果,将学习分为5种类型: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3我国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三.联结学习理论:1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的尝试-错误说,其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2巴甫洛夫(苏联著名生理学家)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其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3斯金纳(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其基本规律:①强化(强化是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②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③消退④惩罚。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四.认知学习理论:1苛勒(德国心理学家)的完形-顿悟说,其基本内容:①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②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2布鲁纳(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习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A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B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3奥苏伯尔(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基本观点:①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②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过程并不仅仅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③学生观(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逐步深入,帮助学生逐渐能对自己的学习自我管理,鼓励学生通过实验、独立探究、讨论、合作等方式学习。第四章学习动机一.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或内部动力(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二.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组成。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三.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四.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2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其提出者和代表人物):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3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力求成就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4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五.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学习的迁移一.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二.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按照迁移性质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与负迁移。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美国奥苏伯尔。迁移的关系转换说强调对情境关系的理解。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具体的,而非一般的。三.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是由两个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四.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和态度的学习中。迁移不仅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的经验之间。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层次,可将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时间顺序,可将迁移分为顺向和逆向迁移。认为迁移的产生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迁移理论是关系转换说。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又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阻碍。布鲁纳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二.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直观(事物的模拟性形象)和言语直观(在形象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四.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加强词语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五.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五.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和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现在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0.25-2秒),短时记忆(1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