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教育学》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育发展简况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机构。(3)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大学开始围绕着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基于知识分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1)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2)中心化: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3)综合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目标、内容、过程、教育方法)的趋势。(4)国际化:20世纪50年代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或全球发展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全球的、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5)职业化:职业准备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6)终身化: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提供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二、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1、个别研究阶段: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研究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2、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20世纪70年代,有组织的研究在西方的高等教育已开始。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3、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筹备工作会议。三、认识高等教育学1、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1)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2)任务:在于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个问题。2、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3、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21984年7月,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这是国内第一套《高等教育学》,被认为是该学科最早、影响较大的一本专著。四、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最普遍方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1)对各学科都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科学和科学学等方法(2)是学科群和具体学科的方法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1)多学科研究法(2)文献研究法(3)案例分析法(4)反思批判法(5)体悟总结法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一、教育与高等教育1、对教育本质的认识2、从人性视角认识教育的本质(1)人本心理学者与马克思主义者对人性的规定A、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的本性的观点a、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b、人的本性中蕴涵着人的内在价值c、人性是朝着越来越完美的趋向发展B、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的本性的观点a、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人类本性是不断改变的3、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人既是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的统一,又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4、高等教育的概念与本质特征(1)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不同时期概念发生演变、不同国家概念界定不同、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从高等教的性质来看,是一种专业教育。定义: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社会活动。(2)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A、属于上层建筑B、属于生产力C、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D、既不属于上层建筑,也不属于生产力E、高等教育的三大特征: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3性;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殊性。二、高等教育的地位1、高等教育的价值:两个最基本的价值是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1)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A、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即个人价值。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B、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反映了高等教育客体与社会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a、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b、社会选择:即社会依据一定的规则,给个体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并由此影响个体的发展进度、程度与社会地位。高等教育社会选择的两个环节:入学前的选择和入学后的选择。前者基本性质是选优,后者基本性质是汰劣。选优+汰劣=社会选择价值c、社会流动:一个人从一种社会地位或阶级向另一种地位或阶级的运动,包括上向、下向和水平运动。B、个人本位价值观、知识本位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价值观a、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或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b、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求、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师生关系变为教师不是为学生而存在,师生都是为科学和学术而在大学存在。c、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在于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2、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大学是人才库、知识库、思想库、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三、高等教育内外基本关系1、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1)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A、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B、社会制度与高等教育C、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D、人口、宗教、民族以及地理、资源、生态环境等。(2)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A、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B、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C、为文化发展服务2、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1)影响人的发展因素A、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B、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和条件C、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2)高等教育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A、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成长4B、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发展的适应指向C、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一、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1、教育方针与我国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2)教育方针特征:阶级性、历史性。(3)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区别和联系:A、区别:a、概念上不同:教育目标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学术色彩浓。b、层次上不同:教育方针作为总政策,属于最高层次;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一部分。c、稳定性的差异:教育方针政治性,因而不用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教育目的相对于教育方针要稳定一些,不会轻易更改。B、联系:a、教育目的是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b、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和实现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2、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况A、教育目的的概念:就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B、教育目的的作用:a、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b、指导整个教育过程c、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C、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a、客观尺度——社会需求b、内在准则——个体需求c、根本依据——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2)高等教育的目的A、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a、自由教育目的: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的教育。高等教育自由教育目的的重视捍卫者是英国的红衣主教——英国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纽曼。b、职业教育目的:指培养专业人才、养成学生的职业属性的教育目的。c、普通教育目的:指以培养人的独特品质和个人生活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育。d、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人文教育教人做人,科学教育教人做事。B、我国高等教育目的a、培养高级专门人才b、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c、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d、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人的全面发展说与素质教育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5(2)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3)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生产力、社会制度、教育)2、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2)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构成A、面向全体学生B、全称培养学生C、全方位发展学生三、高等学校培养目标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模式(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3)不分专业模式(4)产学研结合模式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1)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制定培养目标(2)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培养目标(3)根据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设计培养目标(4)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设计培养目标(5)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4、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类别(1)规定性目标和开放性目标(2)单向度目标和综合性目标(3)个体发展目标与群体发展目标(4)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5)实有目标和预期目标5、多元取向——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1)通才化取向(2)专业化取向(3)职业化取向(4)基础化取向(5)复合型取向(6)素质化取向(7)个性化取向第四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一、高等教育结构及与其相关概念1、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1)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可将其分为宏观结构、微观结构。6(2)微观教育结构:学科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人员知识结构。(3)宏观教育结构:A、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中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又称水平结构B、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C、形式结构: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D、能级结构: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E、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2、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联: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1)高等教育要实现新的功能,就必然要求结构发生改变(2)结构与功能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相同的功能常常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构来实现。3、高等教育功能的观点(1)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2)基本功能的三个明显特点:稳定性、潜在性、表现形式多样性二、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1、当代国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1)国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A、美国:副学士级(2年)—学士级(4*6)—研究生教育(硕士和博士)B、日本和印度:短期大学、大学专科和高等专门学校——大学本科——大学进修科和研究生院。C、法国:短期高等职业教育(2年)——大学第一、第二阶段和大学校教育(4年)——博士学位D、俄罗斯:中等专业教育——本科(4-6年)——研究生E、德国: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本科——硕士和博士(2)国外高等教育科类结构(3)国外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