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基础理论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2.中医基础理论整体观念的内容,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3.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4.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5.“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6、阴阳的属性,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7.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8.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生热,热甚生寒”9、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在诊法方面,用阴阳的属性来分析四诊收集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以色泽的明暗分阴阳,鲜明者为病在阳分,晦暗者为病在阴分。以声息的动态分阴阳属性,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声低气怯,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以脉象部位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10.外科病症中的阴证、阳证,又有特殊的含义。属于阳证类型的疾病,如疖、痈、丹毒、脓肿等,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属于阴证类型疾病,如结核性感染、肿瘤等,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麻木、不痛或隐痛等症状。11.确定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12.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13.对阴阳偏衰的治疗,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14.归纳药物的性能一般具有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栀子等。反之,具有减轻或消除寒证作用的中药,一般具有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之类。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15.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事物16.火的特性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17.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为万物之母”之说。18.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19.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20.五行相生,指资生、助长和促进的作用。21.五行相克,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22.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等。23.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主要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等。24.泻南补北法泻心火、补肾水的治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25.心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五脏六腑之大主”26.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在志为悲,在体为皮,其华在毛27.脾的生理功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28.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29.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腰为肾之府”。肾为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30.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肺主出气,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31、六腑的生理功能,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又属于奇恒之腑。32、贮藏和排泄胆汁,肝→疏泄胆汁→胆→排泄→小肠33.胃主受纳腐熟,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34.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大肠主津”。35.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因其在人体脏腑中,唯它最大,又无脏与之相表里,故又有“孤府”之称。为元气运行的通路和水液运行的通道。36、奇恒之腑,“奇”,异、不同;“恒”,寻常、普通。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37、五脏与六腑的关系,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38.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是构成生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38..血的生成血,主要由营气、津液和肾藏之精化生而成。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39.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基本功能40、经络的生理功能,具有沟通联络作用,运输气血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平衡(机能活动)作用41、体质的构成要素与分类,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所构成,其中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决定着体质的特性。42.体质的分类,阴阳平和质43、体质学说的应用,指导养生防病,指导辨证治疗44..六淫与六气的区别,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45.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46.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47.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寒属阴邪,具有收缩牵引挛急等特点。48.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热象明显;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心神;暑多挟湿:湿热郁阻(暑必兼湿)。49.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阳气损伤、滞留脏腑,湿性重浊:沉重、秽浊(痹证、淋证);湿性黏滞:黏腻、停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湿性趋下,易伤阴位:湿邪下注。50.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燥涩滞:燥为阳邪、易伤阴津;诸涩枯涸,皆属于燥;燥胜则干:燥邪伤阴、易损津液;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51.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燔灼上炎、发病急速、传变较快;火热易伤津耗气;热为阳邪,热迫津泄,气随津脱;火热易生风动血:肝风内动、血热妄行;火邪易致肿疡:热盛肉腐。52.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引起疫疠病的致病因素;疫疠指温病中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其中也包含一些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内;种类:大头瘟、霍乱、天花、鼠疫等。53.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54.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55.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56.影响内脏气机,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57.痰饮,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58.痰饮所致病证,临床较为多见,故又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59.痰的部位及主要症状特点,肺:喘咳咯痰,心:胸闷心悸;痰迷心窍,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发为癫狂,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经络筋骨:可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成阴疽流;头:可见眩晕、昏瞀;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60.瘀血的形成,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瘀滞。二是由于内外伤,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引起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61.发病与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62.正气与邪气的概念,正气,存在于人体内的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邪气,存在于外在环境中,或人体内部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称63.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64、邪正盛衰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65.实,即指邪气亢盛;虚,即指正气不足66.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常见的有实中夹虚和虚中夹实两种。67.实中夹虚,由于邪热炽盛,消灼津液而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出现以高热、烦渴欲饮、尿少便干等主要表现68.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如脾阳不振。真实假虚证,称为“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证,称为“至虚有盛候”69.阴阳失调病机,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70.阴阳盛衰,阴或阳的偏盛,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71.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相当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机制。72.阴阳格拒,阴盛格阳,临床除可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状外,又可见阳浮于外之症,如身热反不恶寒(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阳盛格阴,其临床除见身热、面红、气粗、烦躁等症状外,又突然出现四肢厥冷(但身热不恶寒)、脉象沉伏(但沉数有力)等假寒之象73.阴阳亡失,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74.亡阳,临床表现多见冷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精神疲惫、神情淡漠,甚则见昏迷、脉微欲绝等症状。75.亡阴,临床表现多见汗出不止、汗热而黏、手足温和喘渴烦躁,或昏迷谵妄、身体干瘪、皮肤皱褶、目眶深陷、脉疾躁无力等症。76.气、血、津液失调病机,气失调:主要指气不足和气行失常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血失调:是指血不足和血行失常(出血和血瘀)的病理变化;津液失调:是指津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津液不足和输布排泄障碍的病理变化。77.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未病的预防思想。78.未病先防,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79.既病防变的基本措施,早期诊治,控制疾病的传变。80.康复康复,在中医学中多指病后身心的恢复。81.康复的原则,形神共养,调养气血阴阳82.常用康复疗法,药物康复和康复器械的辅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康复法,体育娱乐康复法,自然康复法。8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84.基本原则,审内察外,整体统一,四诊合参,辨证求因,审因论治85.四诊,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是诊察疾病的方法,又称为“诊法”。86.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质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了解疾病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87.望色的临床表现和意义,白色主虚寒证、失血证,黄色为脾虚、湿蕴的征象。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为阳黄,多属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多属寒湿,赤色主热证赤为血色,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戴阳证,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及惊风证,小儿高烧,鼻柱、两眉间及口唇青紫--惊风的先兆88.望形体强、弱、肥、瘦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肥人多痰,瘦人多火”89.望头形主要观察头的形状及动态,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肾精亏损,囟门迟闭,头项软弱不能竖立者--肾气不足,发育不良90.望头发主要望发的质和色的变化,发稀疏易落,或干枯不荣--精血不足证91.望目色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小儿睡眼露睛---脾虚,气血不足,瞳孔散大---精气衰竭,白睛黄染---黄疸目眦淡白,属气血不足92.望耳鼻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鼻柱溃烂塌陷---麻风病或梅毒93.望唇、齿龈、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口角流涎(或睡时流)---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亦见于虫积,口歪斜---中风94.望齿,应注意色泽、润燥、形态几个方面,牙齿干燥---胃热炽盛、津液大伤,干燥如枯骨---肾精枯竭95.斑疹斑和疹都是全身性疾病反映于皮肤的一种证候表现,斑疹常见于外感热病,亦可点大成片,或红或紫,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谓之斑;色红疹点小如粟,高出于皮肤,摸之碍手(亦有不高出皮肤,抚之无碍手之感),谓之疹,深红如鸡冠色---热毒炽盛;色紫暗者---热毒盛极、阴液大伤96.白(疒咅)又名白疹,多系湿郁肌表,汗出不彻所致。97.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98.望苔色,①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②黄苔:主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