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汇总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5、互补性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使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称,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它们之间的联系我国学制改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2、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教育、延长普及教育的年限3、中等教育中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国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老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和创造性2、连续性和广延性3、长期性和间接性4、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成长起着关键作用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建立教师的威信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教师的专业素养1、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2、教师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3、教师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反思能力)4、职业心理健康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3、发扬教育民主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他成固定的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意义: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全面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3、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教学过程应遵循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目的准确2、内容准确3、结构合理4、方法适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1、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使学生的思维活跃3、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能够使个别学生行得到照顾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4、课外辅导5、学业成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中小学德育的主要任务1、培养学生枝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的基本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8、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班级常规管理是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班级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当前班级管理存在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班级管理的功能有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如果你是老师,你将如何解决学生听课分心的的问题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安静、教室布置的简朴等。另一方面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第一学习内容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保护好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3、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4、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5、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6、培养创造人格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途径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的想象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如何运用遗忘规律合理地组织复习1、要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合理选择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4、运用多种感官参加与复习5、复习方式、方法要多样化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如何根据人格特点,科学选拔与合理使用人才1、人格特点: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2、每个人的气质都有差异,性格也有较大的差别3、通过有效的测验,鉴别人的人格特点4、合理使用人才,使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结合教学实际论述教育心里学的意义1、帮助老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老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问题,预测并及时干预学生4、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学习动机的培养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归因训练5、表达明确的期望,合理运用外部奖赏6、提供明确、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运用表扬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2、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3、培养学生发现和识别问题的能力4、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5、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试策略创造性的培养1、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意识2、培养创造性人格3、培养创造性思维良好品德与态度的培养1、言语说服(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2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逐步提高要求)2、榜样示范3、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奖励与惩罚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影响课堂管理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怎么样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1、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3、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4、结予学生合理的期望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2、合理运用处罚3、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留给学生违纪的时间4、进行心理辅导论述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1、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新时代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有1、教学的设计者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3、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4、教学的反思者与研究者5、平等中的首席6、终身学习者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2、组织的有效于预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十二五”纲要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礼家庭对未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明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化化国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办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指导思想:高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教育、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4、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教育基本政策5、把提高质量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战略目标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2、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3、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4、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5、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质战备主题1、坚持以为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