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考试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2、上司承诺:是指承诺指向是直接上司的时候,表现出为情感、连续和规范的承诺。3、积极性: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4、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5、规范:是指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某一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6、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7、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的统称。8、需要:是指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9、优势动机:在人的行为的整个动机结构中,总只有某一动机最为强烈,成为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最强烈的动机就成为优势动机。10、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11、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12、组织承诺:一般是指个体认同并参与一个组织的强度。13、晕轮效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特性为依据,而忽略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14、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与群体中多数人行为保持一致的现象。15、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由两个以上的人所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组合体。16、组织变革: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17、凝聚力:是指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18、冲突: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者行为上的矛盾。19、组织:是指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20、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二、简答论述1、态度对行为的影响。答:(1)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可支配和决定人们的行为。(2)行为本身不是态度,它是态度的外显,是在态度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对态度对象的具体化。(3)了解一个人的态度,不能只靠直接观察,还要借助他的外显行为去推测,才能了解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倾向。2、组织与管理的关系。答:(1)组织是管理的载体,管理是组织实现目标的途径。管理的对象是组织,所以说组织是管理的载体。而一个组织想要实现目标,就需要通过管理的手段来实现协调,实现效率最大化,所以说管理是组织实现目标的途径。(2)管理是一个群体演变成组织的表现,组织的性质又决定管理的方向。(3)组织和管理都是为特定的目标服务。组织是把未来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要素加以集中,而管理的目的是使这这些要素更加协调的组合在一起,使之更好的为达到目标服务。(4)组织和管理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也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没有管理的组织谈不上科学意义上的组织。而没有组织的管理,管理的要素都没有了,就说不上管理了。3、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答:动机与行为有着复杂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2)同一行为可以出自不同的动机。(3)一种行为可能被多种动机所推动。(4)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5)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4、自我实现人的最佳管理方式。答:(1)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有利于人发挥潜能的工作环境,管理者的职能应从监督、指挥变为帮助人们克服自我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障碍。(2)激励方式应从外在激励变为内在激励为主。(3)在管理制度上应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分享权利。5、团队与群体的区别。答:(1)绩效取得的来源不同。群体的绩效依赖于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团队的绩效不但取决于每个成员的贡献,还应产生团队工作的共同成果。(2)责任承担的主体不同。在群体中,个人只为个人的工作结果承担责任,群体不会为某个人承担责任,个人也不必为群体承担责任;而在团队中,工作结果的责任被视为团队共同的责任。(3)团队不但和一般性的群体一样有着共同的目标,而且还要对这个目标作出承诺。(4)在群体中,群体成员的技能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而在团队中,团队成员的技能通常是互补的,他们各尽其能,共同实现团队的目标。6、领导者的作用。答:(1)指挥作用:领导者能帮助人们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2)协调作用:协调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各种关系,解决各方面的矛盾,使整个组织和谐一致,使组织成员的工作同既定目标保持一致。(3)激励作用:领导者要为员工排忧解难,激发和鼓舞他们的斗志,发掘、充实和加强他们积极进取的动力。7、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答:(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2)、加入群体的难度(3)、群体规模(4)、群体的性别构成(5)、外部威胁(6)、群体以前的成功经验。8、对待非正式组织的正确态度。答:(1)接受并理解非正式组织。(2)采取行动时要注意引导非正式组织发挥积极作用。(3)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利益发生分歧时,要适当考虑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利益。(4)注重培育合作的非正式组织,但不应当使其处于支配地位。(5)正确影响非正式组织的组织规范。(6)重视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作用。(7)加强与非正式组织成员的沟通。9、兴趣与爱好的区别。答:(1)二者维持的时间长短不同。兴趣是指短时间一点的,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次性的对某项事物保持热衷的态度,并产生愉悦的心情。而爱好是指长时间一点的,一般是一个人在某一年龄段,甚至是终生都在保持着对一项事物的热衷,并产生愉悦的心情。(2)二者的心理状态指向不同。兴趣是想去做,有实践的含义,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而但爱好是具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加,包括兴趣。(3)爱好是兴趣的结果,兴趣是爱好的基础。一切爱好都是兴趣经过实践而演变成的。10、组织的特征。答:(1)组织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组织的愿望和外部环境结合的产物,没有目标就不是组织而仅是一个人群。(2)组织拥有一定的资源。这种资源主要包括5大类:人、财、物、信息和时间。(3)组织保持一定的权责结构,这种权责结构表现为层次清晰,任务有明确的承担者,并且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4)组织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和开放性。所有组织,无论是社会组织或生物组织都具有目的性、整体性和开放性这三个主要特征。11、期望理论的管理意义。答:(1)管理者不要泛泛地抓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抓住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2)管理者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价值。(3)适当加大不同人之间实际所得效价的差值,加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4)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5)期望心理的疏导。12、反对组织变革的原因。答:(1)心理因素造成的阻力。①组织变革会打破原有的稳定格局,破坏某些人的职业认同感、依赖性,使他们产生某种程度的不安全感,因而抵制变革。②组织变革会使人们感到风险增大,预期不稳定,因而抵制变革。③组织变革可能会造成个人地位、职权发生变化的不好影响,因而抵制变革。(2)经济因素造成的阻力。如果组织变革会使个人直接或者间接的收入降低的话,人们必然会抵制变革。(3)社会因素造成的阻力。组织变革可能会打破群体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态度乃至行为规范,致使群体维持生存的基石丧失,因而会遭受群体抵制。13、组织文化的结构。答:(1)物质层。它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组织创造的组织的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组织文化,是形成组织文化精神层和制度层的条件。(2)行为层。即组织行为文化,它是组织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包括组织经营活动、公共关系活动、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3)制度层。它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次,把组织物质文化和组织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4)精神层。即组织精神文化,它是组织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员工群体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是组织的道德观、价值观即组织哲学的总和体现和高度概括,反映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和共同认识。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14、社会人的最佳管理方式。答:(1)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上。(2)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而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3)在实际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4)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有所改变,他们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一方面,要倾听职工的意见和了解职工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向上级呼吁、反映。(5)提出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即让职工和下级不同程度地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15、组织文化的特性。答:(1)阶级性(2)民族性(3)整体性和个体性(4)历史连续性(5)创新性16、“三我”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答:(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17、组织文化的作用。答:(1)导向作用:把组织成员的行为动机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2)规范作用:使组织成员的行为趋于和谐、一致,并符合组织目标的需要。(3)凝聚作用:把不同的人团结在组织目标的旗帜下,并使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命运与组织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产生深广的认同感。(4)激励作用:使组织成员的精神需要获得满足,从而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激励作用。(5)整合作用:组织文化用共同的核心价值、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去整合组织有限的资源,往往可以获得最大的综合效果。(6)辐射作用:使人们可以了解到组织与众不同的特色,以及在其后面深层次的价值观。18、气质研究的管理意义。答:气质是人们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方面所具有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动力特征,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对人的行为、对人的活动效率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对组织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1)首先,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合理用人。要尽量使人的气质特点与工作的特点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利于工作。(2)其次,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增强团体战斗力。气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合理调整不同气质的人员,形成气质互补的组合,可以克服气质的消极影响,发挥气质的积极作用,从而达到增强凝聚力、战斗力的目的。(3)最后,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做好思想工作。对不同气质的人,做思想教育和人的转化培养工作的重点应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