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本章的知识结构:一、教育与政治二、教育与生产力(经济)三、教育与文化四、教育的独立性本章知识逻辑结构政治生产力文化教育决定促进促进影响政治生产力教育文化一、教育与政治(一)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二)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政治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促进教育决定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传播思想和制造舆论政治(一)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3、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组织手段:政府、执政党往往对教育机构从组织上进行领导。组织上的控制还表现在对教育者的培养和委任方面。方针政策:包括总的方针、政策,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及与教育相关的其他领域活动的方针、政策。法律手段:法律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能起到方针、政策所不能起的作用。2、政治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在阶级社会里,受教育的权力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例如:唐代的“六学二馆”。在现代社会,受教育者接受不同类型教育的资格也有明确的限制。例如:军校、党校。案例:唐朝“六学二馆”官学入学资格二馆崇文馆收皇帝的近亲及宰相的儿子。弘文馆六学国子学收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太学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四门学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书学收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律学算学3、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奴隶社会:培养维护奴隶制度的统治人才。“明人伦”。封建社会:为封建王朝培养官僚和武士。“学而优则仕”。资本主义社会:把资产阶级的子弟培养成能够掌握国家机器和管理生产的人才,把无产阶级的子弟培养成掌握生产技术的普通劳动者。(二)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1、教育通过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和制造舆论,促进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1、教育通过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任何一种政治制度,要想得到实现和巩固,都需要培养一定的社会意识的政治人才作为支柱。尤其是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治活动的复杂化,政治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通过系统教育的方式来培养。案例:世界各国政治人才集中的学校学校数量描述英国剑桥、牛津首相:30/50;议员:80%美国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分之二以上毕业于三校;总统:哈佛(6)耶鲁(5)日本东京大学70%以上的高级政府人员中国保定、黄埔、清华、党校30%以上案例: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介:保定军校一共培养了10000多名军官,1600多人获得将军的头衔。代表人物:蒋介石吴佩孚孙传芳李济深叶挺张治中傅作义顾祝同陈成熊式辉白崇禧案例: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共产党将领:元帅5人: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大将3人: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胡宗南张灵甫郑洞国宋希濂毛人凤李仙洲李默庵李延年李弥胡琏黄维戴笠案例:现任国家领导人的毕业学校胡锦涛清华大学吴邦国清华大学温家宝北京地质大学贾庆林河北工学院李长春哈尔滨工业大学习近平清华大学李克强北京大学贺国强北京化工学院周永康北京石油学院清华其他14届2515届2516届4517届36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和制造舆论,促进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1)教育对青少年一代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和思想,起着重要作用。(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某种形式(言论、讲演、文章、教材、刊物等),宣传思想,制造舆论,影响群众的政治态度和国家的政治决策。甚至通过游行、集会、罢课的方式作出激烈反应。案例:日本右翼势力试图篡改历史教科书日本右翼势力一直试图通过篡改历史教科书来扭曲历史事实,从而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在日本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存在以下明显的错误表述:•1、关于中国抗日运动;•2、关于“伪满”;•3、关于“南京大屠杀”;•4、关于所谓无休止的战争;•5、关于所谓大东亚会议;•6、关于战争的目的和实际情况;•7、关于战争的思考;•8、关于所谓学生出征;•9、关于远东军事法庭及其审判。案例:解放前历次学生运动1、1919年,五.四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2、1935年,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3、1945年,一二.一运动:“反内战、争民主”4、1947年,五.二0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二、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培养人才的规格教育结构通过教育决定培养劳动力创造新的科学技术教育内容和手段传播、推广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制约培养人才的规格3、生产力制约教育结构4、生产力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1、生产力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任何社会办教育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办多少学校,有多少人受教育,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生产力水平越高,教育发展的规模越大,经济增长速度越快,教育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依存关系。案例:1980-2008年我国高校规模与经济水平1980年1998年2008年高校规模114.4万340.9万2900万经济水平4545.6亿84402.3亿300670亿050010001500200025003000198019982008高校规模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198019982008经济水平2、生产力制约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规格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生产知识。例如:蒸汽机时代,要求初等教育水平;电气化时代,要求中等教育水平;信息化时代,要求专科以上水平。3、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与此相应,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横向结构:学校类型结构、专业结构纵向结构:各级学校之间的比例4、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内容和手段(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14世纪,自然学科只有算术、几何、天文学16世纪中叶,增加地理学、力学18世纪,增加了代数学、三角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2)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手段的发展与更新古代(西方中世纪),使用黑板、粉笔、模型、地图;近代(19世纪下半叶),照相机、幻灯机、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等现代(20世纪-21世纪),计算机、卫星远程教育(二)教育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来促进生产力发展2、教育通过传播、推广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教育通过直接创造新的科学技术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来促进生产力发展(1)教育通过培养掌握一定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普通劳动力来促进经济发展(2)教育通过培养掌握从事脑力劳动的科学家、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来促进经济发展案例: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与工时效率的关系教育年限效率文盲0.95初小(3年)1.03高小(5年)1.06初中(8年)1.08高中(10年)1.09大学(14年)1.10我国四个机械工业企业调查,具有10年工龄的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其工时效率分别是(假设小学1到2年级为1)如右图:案例:“汤浅定律”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总结出“汤浅定律”,该定律说明:一个国家的重大科学成果数和该国同时期杰出科学家的数是成正比例的。凡是科学人才荟萃的国家也都是科学活动中心的所在地。目前,科学活动的中心是美国、日本、西欧。2、教育通过传播、推广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教育与生产力的角度看,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传递文化科学技术,它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经过有关人员有目的的选择、提炼、加工、概括后进行传递和传播;它可以用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使他们与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不断产生的科学技术得以及时的推广和应用。3、教育通过直接创造新的科学技术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据统计,美国有60%以上高级研究人员集中在大学,近40年来,在获得诺贝尔奖的149位科学家中,有118位是在美国大学学习和获得博士学位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日本大学承担的基础研究就已占到全国的57.7%,此外大学承担的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也已分别占到全国的35.8%和6.5%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三分之二,863计划项目的三分之一,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14%。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主要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它包括:(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作用(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影响教育的观点影响教育的内容促进教育影响文化的选择功能文化的融合功能文化的传递功能文化的创新功能(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作用1、文化对教育观点产生影响2、文化对教育内容产生影响1、文化对教育观点产生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尤其是哲学和政治思想往直接影响到教育观点上。例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教育上要“求教于心”,引发人的善性。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教育上要矫正人的本性。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提出“从做中学”。2、文化对教育内容产生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化,往往会引起教育内容的的相应变化。例如: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文化大量输入中国,中国的学堂里增加了洋学堂的内容。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中小学增加计算机课程。(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4、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续功能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其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教育的文化传承作用,使人类积累的文化代代相传,并且由少数人传向多数人,由一个地域传向另一个地域。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选择标准: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二是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3、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两种途径:•直接途径是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包括新的作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间接途径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育通过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直接从事文化创造活动。4、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教师的出国访问、学术交流等实现文化的融合。•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吸收、借鉴其中的精华部分对原有文化进行完善、改造。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含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的是教育的某些因素并非直接地、被动地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的影响,而是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表现:(一)教育的历史继承性(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一)教育的历史继承性1、教育思想的继承,如循序渐进、教学相长、以身作则。2、教育制度的继承,如大、中、小学。3、教学内容的继承,如自然科学、语言文字。4、教学方法的继承,如讲授法、谈话法。(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性1、教育思想与社会发展不同步(1)教育思想落后于社会发展(2)教育思想领先于社会发展2、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同步(1)教育发展落后于社会发展,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2)教育发展优先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优先于经济发展。表现为教育发展速度适当高于经济发展速度。案例:英国教育发展滞后于社会发展例如,19世纪中叶,英国已完成了产业革命,堪称世界上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但当时英国的教育却比若干欧洲国家明显落后,而近代生产尚处起步阶段的普鲁士早在1819年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令,英国迟至1870年才着手普及初等教育,其进程也比较缓慢。为什么当时英国教育明显滞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又能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生产力优势,其原因主要在于近代生产的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科学技术含量还比较低下,人的智力素质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还不明显。社会要发展,教育要先行何谓“教育先行”?《学会生存》:“教育先行”主要指各国政府平均支出的教育经费比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得快。所谓“教育先行”,是指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为了发展经济,必须注意首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