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苏轼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艺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称为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可以咏物写志抒情的文体.古人常将“辞”、“赋”合称,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参差错落。赋苏洵、苏辙三苏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文)辛弃疾苏辛(词)黄庭坚米芾蔡襄苏黄米蔡(书法)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前后篇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作背景乌台诗案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其弟也高中进士,一时“三苏”名声鹊起。但适逢母亲病故,苏轼归家服孝,于1059年期满,重回汴京。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66年逢其父于汴京病故,再一次扶丧归家。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也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遭到李定、舒亶(dǎn)、何正臣弹劾,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在当时苏轼已是认定自己必死无疑。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注: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听读录音,注意字音与朗读的节奏。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樽()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籍()9、旌旗()18、枕藉()19、少焉()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shǎo朗读课文指出下列各字的通假字1、属——2、冯——3、缪——4、狼籍——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修辞手法()嘱缭凭藉互文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修辞手法()对偶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修辞手法()比喻讨论:1、本段可分为几层?2、描绘风景的句子有哪些?3、这些美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4、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背诵第一段第二段讨论:1、本段可分为几层?2、本段包含哪些情感?3、本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第三段讨论:1、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中吹奏出充满悲哀的箫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的缘由是什么?2、客是如何抒发当时的情怀的?(解答思路:①抒发了什么情怀?②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怀?③这种情怀表现了什么?)客的感情是悲伤的,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况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3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解答思路:要回答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理是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标准答案:文章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暂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理);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是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既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自己的观点)一般的人在忧患与感到人生短促或空虚时,他会怎么做?-----喝酒,及时行乐。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诸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他凭借哲学武器,使自己超脱于悲观,从而进入了一个更新的境界。第四段讨论: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第五段讨论: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作答)3、你以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这么一番主客问答吗?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应当如何认识?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凉的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我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朗颂吟唱“明月”和“窈窕”的篇章。既望:农历十六日的特称,既,已经,望,农历十五日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于:介词,在.下:方位名词兴:兴起,同风雨兴焉属:zhǔ,通“嘱”,意思是劝,请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白濛濛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泛光和天空连成一片。任凭小船向何处漂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是那么浩瀚啊,船儿象凌空乘风而行,不知道将要飞向何方;我们轻快地飘起啊,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的神仙。徘徊:古今异,徘徊是明月停留纵:任凭一苇:比喻小船如:动词,到凌:越过冯虚御风:乘上太空驾驭风其:那,那里遗世:离弃人世1、本段的层次怎样划分?可分三层。第一层,第1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第二层,第2、3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第三层,第5——7句,先写景后抒情,是月出之后的情况。2.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3、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以喜悦为主。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为何而乐?景美人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棹:划船的工具,像船桨空明: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渺渺:悠远的样子怀:心思美人:古今异义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然:……的样子袅袅:婉转而悠扬的曲调舞、泣:使……舞、泣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第二段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我的情怀很悠远。我心里想得很悠远啊,眺望着‘美人’啊,却在天的那一边。”有位吹洞箫的客人,随着歌声伴奏。那洞箫声呜呜地响,象怨恨,象思慕,象抽泣,象倾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线延绵不断。使得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跳起舞来,使得孤独小船上的寡妇哭泣起来。1、本段可分几层?主要内容是什么?两层。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本段刻画了一个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2、本段的“喜”从何体现?本段的“悲”从何体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本段上层的“喜”可和下层的“悲”形成更大的反差。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4、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5、本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转折过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客为何而悲?第三段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我顿时脸色改变(愀,悲伤),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互相环绕(通缭),草木茂盛(的样子)苍翠,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占领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斟酒,横握长矛吟诗,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英雄业绩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第三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何况我和您在江中小洲上捕鱼打柴,和鱼虾做伴侣,与麋鹿交朋友,驾着一片叶子似的小船,拿着(以匏为樽)简陋的酒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携带着飞仙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2、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悲伤。13、“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况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天地阔远而自身渺小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欲求仙而不得托遗响于悲风第四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