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学设计厦门三中薛明石羡主题: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历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会考、高考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总体思路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主题,以孙中山三民主义基本内容的形成与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开展问题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文精神。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文科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世界史的眼光来看待所学知识。而且经过一个多学年的学习,已经基本适应了高中历史学习,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较有兴趣,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教学侧重于重、难点的分析。但我校高中生源一般,整体素质不太理想。通过平时的交流了解,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的主动性明显不够,比较习惯于在老师的明确指令和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思维方式和辨析能力,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也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注重历史学习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运用恰当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完成教学任务。三、教材分析本课出自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第一节内容,所需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体现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方略。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学说,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其后,他紧跟时代潮流,对三民主义进行了重新解释,使之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史的进程。1.教学重点三民主义及新三民主义的内容。2.教学难点⑴对三民主义的评价⑵对孙中山的评价四、教学目标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历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会考、高考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⑴分析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时代背景,逐渐认识“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⑵通过分析三民主义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形成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⑶学习三民主义的内容、作用,逐步形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和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⑴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相关史料,导出问题,并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⑵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法、阅读法、讨论法、想象法等方法学习探究问题。⑶在谈话、分析、讨论等过程中,进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思维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习惯以及辨证思维能力和初步的唯物史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理论成果;⑵树立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与时俱进、坚毅不扰的进取精神,逐步形成追求远大理想、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努力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⑶逐步形成实事求是、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科学态度;树立关心国家、民族历史命运,关注社会发展,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的历史情怀。五、教学过程设计步骤1:(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预设任务(5分钟)教师展示孙中山的图像、孙中山的生平、孙中山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世界近代时间轴,请同学们思考回答:“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从时间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潮流是什么?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视野,促使学生站在世界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调动学生情绪,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为下面的授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步骤2:(二)问题激发,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完成新课内容(25分钟):1.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展示,(1895-1911年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概况;时局图;1900年后中国思想界的变化;孙中山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到革命的思想转变。)【情景创设】:通过提供图文材料,创设情境,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背景。设计意图:此内容与高一必修一、必修二内容密切相关,这一设计让学生复习了高一内容,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又学会利用图片、图表培养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通过想象参与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为学习三民主义的内容作好铺垫。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开展自主学习,掌握三民主义是怎样提出的,三民主义的内容。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点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3.通过问题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情景创设】:如果你作为孙中山,会在主题报告中如何解释具体内容?如果你作为会员正好在场,你会从三民主义的内容中分别得到怎样的鼓舞?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在各组讨论、发表意见后,学生可就不甚明白的问题向同学、老师提问。如学生讨论、提问不够充分、深入,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去分析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归纳总结学生观点,逐步导出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每项措施的核心内容和作用。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确三民主义的内容,理解其内容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起的作用。这样的设置,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4.通过问题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情景创设】:第一刊《民报》被散播到社会,各个阶层争相阅读,面对《民报》发刊词中的三民主义,农民、保守势力、资产阶级以及激进势力分别会有什么想法,为什么?接着展示一系列图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让学生从这些图片中去归纳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并思考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结局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在各组讨论、发表意见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去分析问题。从中归纳出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最后,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全面客观地评价三民主义。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归纳,将知识内化并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局限性的理解。5.播放《走向共和》视频——《国父的困惑》感受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孙中山的困惑以便于过渡到下一子目的学习——三民主义的发展。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视频的直观感受,来弥补干瘪的文字、概述语言的缺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孙中山的思想发生的变化,既避免了教师空洞的说教,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6.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及教材内容合作得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新”在哪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从而理解新三民主义之所以叫“新”的理由。在此过程中,教师重点讲清新三民主义如何实现,及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重大作用和影响。设计意图:采用表格对比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确新三民主义的内容,理解其内容对国民大革命所起的作用。这样的设置,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步骤3:(三)思维拓展,感悟升华(10分钟):1.引入孙中山的遗言和人们对孙中山评价的材料,引导讨论:是哪些优秀品质支撑孙中山坚持革命,屡败屡战?这些优秀品质对我们每一个人走向成功,实现梦想有什么启迪?(孙中山先生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精神;孙中山先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孙中山先生,为民族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旨在充分发挥历史课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责任意识、忧患意识。2.“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先生对于中国青年的劝诫,三民主义对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建设和文化的复兴都有很多现实意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巩固已学知识,强化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加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人说:如果民国初期实现了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农民就会富起来,中国就能避免贫富悬殊的弊端。①你认为怎样,请结合史实分析。②孙中山的民生政策对现在解决三农问题、解决贫富分化问题有何借鉴。设计意图: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策略,“以史为鉴”,面向现实、未来。这两个问题均有一定难度,有的是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就能解决,有的需要学生结合旧知再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才能理解,有的则需学生课外做进一步探究才有答案。这一设计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时代性、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进一步发展。六、板书设计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背景进展原因提出提出实践新三民主义内容影响内容结果七、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设计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根据实际情况,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为主题,以学生为主体开展问题教学,整个教学环节紧凑,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课堂变成师生互动、学生发展、智慧展现的场所,实现了主题教学的预期目标。在本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如:图表解析法,历史比较法,材料解析法等。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比较成功,但教学内容方面暴露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课堂提问内容过多,学生对历史背景知识掌握得不够丰富,不能准备有效的组织材料需要的答案,学生也没能深入体会孙中山思想前后变化。这些失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和改进。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预设上要多下功夫,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情况,多准备一些预案;二是问题设计要细化,问题设置要有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有收获;三是尽可能地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思考、探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