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脂类性质及其作用第二节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第三节必需脂肪酸第一节脂类性质及其作用1.概念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有机溶剂能量价值高,是动物营养中重要的一类营养素种类繁多,化学组成各异常规饲料分析中将这类物质统称为粗脂肪饲料化学范畴内:乙醚浸出物一、概述2.组成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有机化合物大部分由C、H、O组成含P、N、S等物质的类脂3.脂类的分类真脂肪/中性脂肪/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类脂(compoundslipide),复合脂类(磷脂、糖脂、蛋白脂)腊类(wax):由脂肪酸和甘油以外高级醇类组成的酯甾类(steroid):固醇类化合物萜类:色素物质真脂肪C、H、OCH2OHCH2O·CORCHOH+3R·COOHCHO·COR+3H2OCH2OHCH2O·COR甘油脂肪酸甘油三酯R为高级脂肪酸的羟基,可相同或不同,分别称为同酸甘油酯/单纯甘油酯,以及异酸甘油酯/混合甘油酯已发现100多种脂肪酸,绝大多数为偶数碳的直链高级脂肪酸脂肪酸通式:Cx:yx:碳原子数y:不饱和双键数CH2O-CO-C15H31CHO-CO-C17H33OOH∥∣CH2O-P-O-(CH2)2-N≡(CH3)3∣OH类脂卵磷脂皂化油脂用强碱水解,得到脂肪酸的钠/钾盐和甘油,高级脂肪酸的钠盐——肥皂!皂化:酯的碱性水解过程(不可逆)非皂化脂类可皂化脂类脂类简单脂类复合脂类磷脂类鞘脂类糖脂类脂蛋白质固醇类类胡萝卜素类脂溶性维生素脂类的组成与分类1.脂类的熔点取决于脂肪酸成分脂肪酸有固定熔点饱和度相同,与碳原子数成正比碳原子数相同,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低脂肪硬度直接与其饱和度有关熔点越低、鱼和虾对其消化率越高碳原子数:双键数熔点(℃)玉米油(%)大豆油(%)黄油(%)牛油(%)猪油(%)饱和脂肪酸丁酸4:0-63.2已酸6:0-21.8辛酸8:0160.8正癸酸10:0311.4月桂酸12:0443.8肉豆冠酸14:0568.3棕榈酸(软脂酸)16:0637.08.527.027.032.2硬脂酸18:0702.43.512.521.017.8花生酸20:076不饱和脂肪酸棕榈油酸16:11.5油酸18:11345.617.035.040.048.0亚油酸18:2-645.054.43.02.011.0亚麻酸18:3-147.10.80.50.6花生油酸20:4-50熔点(℃)202028-3636-4535-45碘价数105-125130-13726-3846-6640-70皂化价数87-93190-194220-241193-200193-2202.脂类的水解特性一切油脂都可被酸、碱、脂肪酶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对脂类营养价值没有影响,但水解产生某些脂肪酸有特殊异味或酸败味,可能影响适口性脂肪酸碳链越短(特别是4~6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异味越浓3.脂类氧化酸败天然脂肪暴露在空气中,经光、热、湿、空气或微生物作用,逐渐产生特有臭味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被氧化,生成分子量较小的醛、酸及其衍生物的混合物光、热、高湿可加剧这一反应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情况下,脂肪经微生物作用水解,脂肪酸转化为低级酮所产生的醛、酮、酸等化合物有剌激性异味,且氧化过程中一些脂溶性维生素被破坏——降低饲料适口性和品质脂类氧化酸败自动氧化自由基激发的氧化,是一个自身催化加速进行的过程微生物氧化一个由酶催化的氧化过程甚至产生毒性(氢过氧化物)酸败程度可用酸价表示中和1克游离脂肪酸所需的KOH毫克数酸价大于6的脂肪可能对动物健康不利脂肪的水解型酸败饲料中的油脂由于微生物、酶的作用而产生臭气油脂的劣化现象——油的耗败水解型酸败是酸败的一种植物细胞中的或由霉菌产生的脂肪酶作用,生成酪酸、乙酸、辛酸等低分子脂肪酸含水、蛋白质的条件下进行影响油脂氧化酸败的主要因素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双键的数目以及双键的位置温度温度升高氧化速度加快水分水分活度控制在0.3~0.4之间,氧化最慢重金属的含量铜铁锌锰在1ppm水平就可催化油脂氧化4.脂肪酸氢化在催化剂或酶作用下,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得到氢而变成饱和脂肪酸脂肪硬度增加不易氧化酸败,有利于贮存损失必需脂肪酸碘价:100克油脂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1.脂类的供能贮能作用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含能高,适口性好热增耗低转化为净能的效率比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高5~10%特定动物的主要能源额外能量效应脂肪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脂肪作为能源物质的优越性有机化合物如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氧化分解时,结构中C-H键裂解,释放能量脂肪化学组成中H较多,O较少,比同等重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产热能多,约为2.25倍最佳能量贮备形式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脂肪的增效作用饲粮中添中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额外能量效应的机制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间存在协同作用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时间,提高营养素的消化吸收率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内影响因素多动物体内主要的能量贮备形式体内脂肪沉积规律早期表现为细胞增多,后期表现为细胞容积增大体内各部分脂肪沉积量和速度不一致:皮下脂肪(颈部腿部胸部)腹部脂肪肌肉组织褐色/棕色脂肪是鱼虾准备越冬利用的最好能量形式2.脂类可作为机体结构物质动物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膜:细胞器:线粒体、微粒体、高尔基体中的磷脂组织:肌肉、骨骼、皮肤、血液、神经内脏器官:肝、肾、肺遍布各组织器官中,动物生长新组织、恢复旧组织,必须由饲料摄取脂肪或形成脂肪的原料细胞膜结构二.脂类的营养生理作用3.脂类是机体内、外分泌物质的原料激素(麦角固醇-VD2;胆固醇-性激素)动物产品乳、蛋黄、皮脂、毛3.其他作用脂类可供作动物体内的溶剂和载体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转运提供必需脂肪酸作为绝缘、衬垫物质隔热保温,保护脏器、关节节省蛋白质,提高饲料蛋白利用率鱼类对脂肪有较强利用率,分解功能效率达90%以上,减少分解蛋白质功能四、油脂在饲料加工中的作用提高能量水平改善适口性降低粉尘第二节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一、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转运非极性水溶性乳糜微粒脂类水解水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微粒小肠黏膜摄取微粒微粒在小肠黏膜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进入血液循环乳糜微粒十二指肠空肠血液小肠黏膜脂肪脂蛋白(一)非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脂肪酶:胃(酶活性低)、胰、幼小动物口腔脂类需乳化至直径<0.5㎛才便于水解酸性环境不利于乳化,脂类在胃中不易消化主要在小肠中被胰脂酶水解胰液、胆汁作用下,胰脂酶、胆盐协同完成磷脂、胆固醇也在胆盐和相应酶的作用下水解1.消化消化道前段口腔:幼小动物口腔脂肪酶胃:胃脂肪酶、逆流进胃中的胰脂酶十二指肠:胆汁激活胰脂酶、乳化脂类;甘油三酯水解产生甘油一酯和游离脂肪酸;磷脂水解成溶血性卵磷脂;胆固醇酯水解生成胆固醇和脂肪酸;胆酸、脂类消化产物、脂溶性维生素、类胡萝卜素等形成混合乳糜微粒。消化道后段的消化大肠:与瘤胃中类似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变成胆酸混合乳糜微粒在与肠绒毛膜接触时即破裂,释放出的脂类水解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被吸收,并释放出胆盐吸收的长链脂肪酸(12C以上)在肠粘膜上皮细胞中,与甘油一酯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乳糜微粒CM)中、短链脂肪酸直接经门静脉血转运猪、禽吸收消化脂类的主要部位是空肠2.吸收胆盐的吸收猪等哺乳动物主要在回肠以主动方式吸收能溶于细胞膜中脂类的未分解胆酸在空肠以被动方式吸收禽整个小肠都能主动吸收,但回肠吸收相对较少各种动物吸收的胆盐,经门脉血到肝脏再从胆汁分泌重新进入十二指肠,形成胆汁肠肝循环脂类水解产物的吸收通过易化扩散过程吸收鸡的吸收过程不需要胆汁参加吸收进入细胞是不耗能的被动转运过程,但进入细胞后重新合成脂肪则需要能量重新合成的甘油三酯、磷脂、固醇与特定蛋白质结合,形成CM和VLDL,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实际上从肠道吸收脂肪的过程也消耗了能量,只有短链或中等链长的脂肪酸吸收后直接经门静脉血转运而不耗能3.影响脂类、脂肪酸吸收率的主要因素C链长度短链长链饱和程度双键多双键少存在形式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脂肪瘤胃脂肪酸甘油饱和脂肪酸异构化脂肪酸完全氢化部分氢化挥发性脂肪酸微生物分解支链脂肪酸奇数碳脂肪酸微生物合成•混合乳糜微粒小肠(二)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瘤胃尚未发育成熟的反刍动物,脂类的消化与非反刍动物类同瘤胃脂类的消化,实质上是微生物的消化脂类的质和量发生明显变化1.消化脂类在瘤胃的消化不饱和脂肪酸氢化,必需脂肪酸减少部分氢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异构变化脂类中的甘油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微生物酶解的产物是甘油而非甘油一酯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增加脂类经过重瓣胃和网胃时,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在皱胃,饲料脂肪、微生物与胃分泌物混合,脂类逐渐被消化,微生物细胞也被分解进入十二指肠的脂类由少量瘤胃中未消化的饲料脂类、吸附在饲料颗粒表面的脂肪酸以及微生物脂类构成由于脂类中的甘油在瘤胃中被大量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反刍动物十二指肠中缺乏甘油一酯,消化过形成的混合微粒构成与非反刍动物不同脂类在小肠的消化成年反刍动物小肠中混合微粒由溶血性卵磷脂、脂肪酸及胆酸构成链长=14C的脂肪酸可不形成混合乳糜微粒而被直接吸收成年反刍动物小肠粘膜细胞中的甘油三酯通过磷酸甘油途径重新合成进入十二指肠的脂肪酸总量可能大于摄入量消化损失小+微生物脂类瘤胃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主要通过瘤胃壁吸收其余脂类的消化产物,进入回肠后都能被吸收空肠前段呈酸性环境,主要吸收混合微粒中的长链脂肪酸中、后段空肠主要吸收混合微粒中的其他脂肪酸2.吸收脂类的转运血中脂类主要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CM、VLDL、LDL、HDL中、短链脂肪酸可直接进入门静脉血液禽类淋巴系统发育不健全,所有脂类基本上都是经门脉血液转运游离脂肪酸(FA)通过被动扩散进入细胞内,甘油三脂经毛细血管壁的酶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后再被吸收;未被吸收的物质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进行代谢脂蛋白的种类乳糜微粒(CM)转运外源性脂肪极低密度脂蛋白质(VLDL)转运内源性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质(LDL)转运内源性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质(HDL)将吸收的或肝外组织中合成的胆固醇脂、磷脂运到肝脏三、脂类代谢饲料脂类在体内代谢极为复杂,受遗传、动物种类和营养的影响在饲粮脂类和能量供给充足情况下,体内以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为主饥饿条件下则以氧化分解代谢为主脂肪代谢脂肪细胞中贮存过多的能量,通过脂肪代谢循环向血浆提供游离FA肌肉细胞中氧化供能肝细胞中摄取血中游离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或脂蛋白,转运至其它组织器官脂肪合成的部位猪和反刍动物主要在脂肪组织人主要在肝脏禽完全在肝脏,过量则沉积于肝中鼠、兔肝脏和脂肪组织肥肝Foiegras脂肪肝出血综合症脂肪合成与畜体脂构成饲粮不饱和脂肪酸在猪、禽体内不经氢化直接沉积在体脂肪中鱼和虾、马、兔体脂肪的饱和程度仍受饲料脂肪较大的影响反刍动物体脂肪硬度大、熔点高、饱和脂肪酸含量多脂肪的氧化供能肌肉细胞中的脂肪饲粮和内源代谢供给的脂肪酸心肌——氧化β-羟基丁酸供能脂类的代谢效率脂肪沉积的效率营养素(前体)脂肪(产物)效率%饲粮脂肪体脂肪70-95乙酸棕榈酸酯72葡萄糖三棕榈酸酯80蛋白质(鱼粉)体脂肪65脂肪氧化供能的效率棕榈酸净生成129molATP=(12×8+7×5-2),效率43%乙酸38%,丙酸39%,丁酸41%,己酸42%,硬脂酸43%,甘油44%第三节必需脂肪酸1.有关概念PUFA:高度不饱和或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的脂肪酸EFA:必需脂肪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