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精创】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练习(1)(解析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不应忘记,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A.1840年、1856年B.1840年、1883年C.1860年、1894年D.1860年、1900年【答案】A【解析】根据史料信息“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可推知为两次鸦片战争,分别爆发于1840年和1856年,故正确答案选A项。2.清政府宣称,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是“抚远”“羁縻”政策的胜利,条约签订后可以“永杜后患”,使英人不再“有所借口挟制”。因而是“万年和约”。这主要反映出,清政府()A.改变了天朝上国的心态B.对英国殖民者知之甚少C.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D.打消了英国的侵略借口【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并不认为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使国家权力构成了巨大的损害,反而认为这是一个维护和平的条约,说明当时国家主权意识比较淡薄,故C项正确。3.治外法权是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之一,而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形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A.列强意图加强控制中国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C.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D.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治外法权是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之一,而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可知,在道光时代的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对国家司法主权的沦丧尚浑然不知,故选D项。4.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答案】A【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清政府对于外来贸易立场分明,既反对走私鸦片,又坚持正当的贸易,与此相符的是A项,正确。B项中的“各国政府”言过其实,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治外法权,D项排除。5.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知,鸦片战争失败主要是官员腐败导致,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6.1841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A.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B.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C.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D.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答案】C【解析】据题干材料,“磕头”体现了中国外交是朝贡外交而西方拒绝磕头是条约外交,反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故选C项。7.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集中反映了中国政府的软弱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答案】B【解析】据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华夷”心态,故选B项。8.近代某次侵华战争期间,中外谈判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在北京长驻公使,开放长江沿岸的新口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游历等。判断该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B【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故B项正确。9.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进一步明确规定:关税按货价计算,每百两仅征银两五钱;1861年清政府颁布《通商各口统共章程》,规定各国商人与英商享有同等关税特权。这表明中国()A.关税主权遭到了严重破坏B.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C.清政府主动开放进程加快D.取得关税“最惠国待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每百两仅征银两五钱”“各国商人与英商享有同等关税特权”可知,鸦片战争后关税主权遭到了破坏,故A项正确。1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朝贡体系来支配。朝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朝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摘编自徐中约《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2)根据史料二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答案】(1)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力强大对周边国家的优势;受儒家礼仪观念的影响。区别:明清时期中国的朝贡外交体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等级体系,受到宗藩关系的制约,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西方近代外交体制是平等主权国家为主体,受国际法的约束,有专设的外交机构。(2)特点:成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了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影响: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化。【解析】(1)解读史料一,注意紧扣史料从中国国力、国际地位、思想观念角度全方位对朝贡体制进行分析。(2)解读史料二,紧扣史料,结合当时的世界潮流,从西方殖民观念的角度,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国际法的特点及影响。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