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品中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动物性食物中毒知多少?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两种;1.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误食引起中毒反应2.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食品中常见有毒动物中毒:①:河豚鱼中毒②: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③:有毒蜂蜜中毒④:贝类中毒⑤:动物肾上腺中毒⑥:动物甲状腺素中毒⑦:鱼胆中毒河豚鱼中毒•此处忽略...........n字有毒蜂蜜中毒•自然界的植物可分为无毒和有毒两大类:无毒植物的花期较早,多在春天。而有毒植物的花期则较晚,入秋以后,绝大部分无毒植物花期已过,有毒植物则正是开花季节。此时蜜蜂若采集有毒植物的花粉酿成蜜,多会混进有毒物质——生物碱。人们吃了这种含有毒素又未进行加工处理的生蜜,一般会出现这样几种症状:过敏,气喘,皮肤出现斑疹或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也可能造成人的精神烦躁,易怒,还会影响睡眠。•腹泻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中毒•健忘性贝类中毒•麻痹性贝类中毒贝类中毒分为腹泻性贝类毒素•中毒症状:主要为消化系统不适症状,包括反胃、呕吐、下痢及腹痛,并伴随着畏寒、头痛、发热等症状,症状至多持续2~3天。一般而言,腹泻性贝类中毒并不会造成死亡,其愈后良好且无并发症•腹泻性贝毒常见于牡蛎、日月贝等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病原藻:主要来自海洋中的单细胞甲藻,其所产生的毒素为巨蚌毒素中毒症状:主要为神经性症状,包括唇舌麻木感、皮肤刺痛、晕眩、言语困难、四肢末端灼热感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因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而致死。一般而言,如经24小时仍能存活且无并发症者,愈后良好。•麻痹性贝毒常见于淡菜、蛤蜊、扇贝等双壳贝类。淡菜神经性贝类中毒•神经性贝毒(neurotoxicshellfishpoison,NSP)主要是因贝类摄食短裸甲藻后在体内蓄积,被人类食用后产生以神经麻痹为主要特征的中毒。它的毒性较低,•中毒症状:主要为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包括下痢、呕吐、腹痛、腹泻、口舌麻木刺痛、肌肉酸痛、晕眩、冷热感异常、运动失调、头痛、倦怠等,症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一般而言,神经性贝类中毒并不会造成死亡,其预后良好,仅少数患者会有副作用预防贝类中毒•第一,不吃内脏。•第二,挑外壳平滑的。附着脏东西少,相应污染也少。•第三,清洗干净.盐水浸泡,充分加热。贝类中毒后的处理•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对病人采取如催吐、洗胃、清肠等清除毒物的措施;针对不同毒物采用相应的特效或有效解毒剂进行解毒,用输液、利尿、换血、透析等方法,促使体内毒物排泄;采取对症治疗,必要时采取特殊治疗措施;–采取病人标本,以备检验;–及时报告当地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有毒物质]组胺是组氨酸的分解产物,一般海鱼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鲐巴鱼、竹夹鱼、金枪鱼等鱼体含有较多的组氨酸,当鱼体不新鲜或腐败时,污染于鱼体的细菌如组胺无色杆菌,特别是摩氏摩根变形杆菌所产生的脱羧酶,就使组氨酸脱羧基形成组胺,一般认为鱼体中组胺超过200mg/100g时,即可引起中毒。•[中毒原因]鱼类组胺中毒是由于食用某些不新鲜的鱼(含有一定量组胺)而引起的类过敏性食物中毒,可能也与个人体质的过敏性有关。鱼类引起的组胺中毒•[预防]•1、主要是防止鱼类腐败变质,应尽量保证在冷冻条件下运输和保存鱼类,市场不出售腐败变质鱼。•2、对于易产生组胺的鲐巴鱼等青皮红肉鱼,家庭制作时,|烹饪前应彻底刷洗鱼体,去除鱼头、内脏和血块,然后将鱼切成两半后以冷水浸泡,烹饪时可加入适当的雪里蕻或山楂。可使组胺降低65%。金枪鱼动物甲状腺中毒•指因吃未摘除甲状腺的动物血脖肉、喉头气管,混有甲状腺的修割碎肉,或误将制药用的甲状腺当肉吃而引起的。•甲状腺的主要成分是甲状腺激素,化学物理性质比较稳定,要加热到600℃以上才能破坏。•甲状腺中毒的中毒量不同,有吃入甲状腺3g而发生中毒的,也有只喝一羹匙含甲状腺的炖汤而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少的只吃入1.8g甲状腺•中毒的主要预防措施为禁止食用动物甲状腺,屠宰家畜时应严格要求摘除甲状腺并妥善处理,防止在修割的碎肉中混进甲状腺,向广大群众宣传甲状腺中毒危害,预防误食。鱼胆中毒•人们日常吃的青鱼、草鱼、鲤鱼、鲢鱼以及绍鱼等,其鱼胆都有一定的毒性。•鱼胆的毒性主要为胆汁成分对人体细胞的损害作用及所含组织胺类物质的致敏作用。•鱼胆中毒发病快,病情险恶,病死率高,中毒的潜伏期很短,一般在食后30分钟发病•临床表现有恶心、上腹部不适,剧烈呕吐、腹痛、腹泻、偶有黑便等胃肠道症状。中毒较重的,可出现肝大、黄疽、肝区压痛、颜面浮肿,还有少尿、蛋白尿、血尿和无尿、腰痛等泌尿系统症状。有的还有心肌损害,出现心率快、心脏扩大、心力衰竭;部分病人烦躁不安、抽搐、昏迷。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