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41题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程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原创)传统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这种屈辱直至1949年方才终结。现在有许多人认为: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使命,它是用侵略的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人也许至今仍在封建专制的黑洞中三跪九叩。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是强盗式的侵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为此,我们应该感谢鸦片战争。毋宁说,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耻辱,倒不如说,正是这场战争使中国开始觉醒,促进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步。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作用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观点一: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史实:外交上,签定《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外交自主权。政治上,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上,利用特权和优势,压制民族工业。殖民主义的掠夺是导致中国近代贫困落后的根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观点二: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促进中国迈向近代化。史实:首先是使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其次,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经济上,封建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和最终造成的影响来看,给中国造成的破坏是主要的,后果最主要的方面是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观点三:认同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同时指出揭开中国近代化序幕,从辩证的角度分析。解析:材料评析题题型设置与前两年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依然是主要观点加材料分析模式。解答此题一方面从材干中明白“冲击—反应”模式的内涵,另一方面结合图示的材料对此观点进行评析,由题目设置可知答案的灵活性,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史与论的结合。在做题要求里明确说明,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题目提供的“冲击——反应”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课标全国卷文综历史第41题设计思路与解题要领通史视野多元同值逐年有变行文有范采意为宗刀笔独裁不变有二:信息多元,选择提取以史证论,因论据史特点——评述题两目标:综合的认知力、圆融的思辩力技法:把评(析、述)性大设问拆分成依次几个具体的小问题(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等),分别解答。解题要领: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解题三段式——观点(提炼—表态—阐释)论证(论点或角度1—实证;论点或角度2—实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要清晰。)结论(升华、补充、拓展、评判)41题观点论证的程式化评析一:(1)材料观点: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2)我的观点: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或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全面的等)(3)理由:我认为这个观点(正确的或错误的或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全面的等)的理由是------(列举史实等证据)惰性的史实:动力的史实:(4)小结:惰性与动力大小的比较和相关结论评析二:(1)材料观点: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2)我的观点: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或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全面的等)(3)理由:我认为这个观点(正确的或错误的或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全面的等)的理由是------(列举史实等证据)西方冲击的史实;中国巨变的史实(4)小结:西方冲击和相应中国巨变关系深浅和相关结论参考答案示例:观点:“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冲击”,中国“反应”其“冲击”,这种模式突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同意这一观点。论证: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应,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参考答案示例: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共产党宣言》所述“资本主义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世界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常常又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常成为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总结:总之,中国社会踏上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近代化道路,当然我并不赞同西方的一些史学家的论断: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的近代化。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即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确实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链条,给中国提早走向近代化提供了一种契机,使19世纪的中国由封建落后走向了近代化。示例: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题目所给的材料来看,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救民族危亡;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治上,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