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张淼摘要:垃圾分类是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保障环境安全的有力措施,日本自1975年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政策,成功使日本从“二恶英”污染大国转变为“零垃圾”国度;立足教育的视角,日本幼儿园通过实施亲近自然的教育、游戏中学习垃圾分类、主动体验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的垃圾分类教育对培养我国幼儿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和意识,以及热爱自然的情感有重要的启示。关键词: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一、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的特点(一)垃圾分类教育的理念——自然主义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以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基础,让幼儿在爱中学会垃圾分类,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shan)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归于自然”,即在自然环境中和自然状态下激发人的天性和能力。幼儿天生就对自然及其元素非常感兴趣,例如植物、动物、水、火、土、风等等,他们的情绪和心智都深深卷入其中,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考虑到幼儿的这种天生的定位、好奇和兴趣非常重要。[1]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以自然主义为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提供幼儿接触自然的机会。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并不能自发地让他们尊重环境、合理利用自然,教育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幼儿的这份好奇和兴趣来引导他们感受自然、热爱自然,进而保护自然。日本幼儿园通常有较好的自然环境,有很多园所掩映在绿树红花中,并且注重让幼儿进行户外游戏和接触自然的活动。例如在草丛中寻找昆虫,观察它们的形态、习性和生存状态,在种植区和饲养区鼓励幼儿积极地探索,幼儿直接参加种植与饲养不仅可以认识观察,更重要的是通过关心照料动植物学习完成工作任务,培养责任意识和对自然界事物热爱的情感。[2]其次,重视情感教育。日本“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会”明确提出:幼儿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亲近自然教育,形成对环境的丰富感知。环境教育学者赖纳·多拉瑟也指出,环境教育“情感基础第一”,[3]要想让幼儿真正学会垃圾分张淼,1990年,汉,女,河南南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全文总字数6299个2类就必须让他们先学会热爱自然,了解到乱扔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以及进行垃圾分类的意义,因为只有先热爱环境,才能保护环境。日本幼儿教育深受自然主义思想影响,鼓励儿童在大自然中尽情游戏,主动探索,发展智慧与情感……使幼儿密切接触大自然,[4]让幼儿在大自然中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体验和欣赏自然的美,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删除)总而言之,日本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教育从教育理念、环境创设到游戏活动等无不渗透着自然的因素,努力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为垃圾分类教育奠定了情感基础。(二)垃圾分类教育的方式——寓教育于游戏中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和存在方式,以游戏为载体,将垃圾分类的教育内容巧妙镶嵌其中,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需求。首先,游戏的整合性,为垃圾分类教育提供了入口。儿童的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完整反映,垃圾分类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会在幼儿的游戏中得到反映,不管是角色扮演、表演游戏,抑或是建构游戏,都是垃圾分类教育的有效载体,在游戏中寻找教育的生长点,让幼儿“习之于嬉”。其次,玩具和材料是幼儿的“教科书”,也是幼儿进行游戏的物质基础。在日本幼儿园经常可以看到废轮胎做成的秋千、废纸箱搭建的娃娃家、废报纸折成的帽子、旧瓶盖做成的饰品……这些玩具和材料都是师生利用废旧物品共同制作的,在这个充满创造性和愉悦的制作过程,垃圾分类的内容自然的渗透其中,幼儿在无意间就毫不费力的扩充了自己的经验。(三)垃圾分类教育的过程——身体力行日本对垃圾进行了严格的分类,大致可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以及粗大垃圾,每一大类又可分为若干子项目,子项目下还可再分。以横滨为例,指导垃圾分类的册子厚达27页,条款多达518项,且分类极为细致,譬如“口红属可燃物,但使用完的口红管,属金属物。”[5]与此相配套的是种类繁多的分类垃圾桶,幼儿必须学会区别各种各样的垃圾桶,并把相应的垃圾准确投放进不同的垃圾桶,大班的幼儿必须学会区分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机会,譬如扔饮料瓶、报纸、牛奶盒、剩饭等。以日本幼儿园引导幼儿丢放矿泉水瓶为例,正确投放一个矿泉水瓶需要五个步骤,首先把里面的水喝干净或倒掉,然后将瓶盖扔进指定垃圾桶,瓶身的塑料薄膜要撕下放进另一个垃圾桶,最后再把瓶子压扁(节省空间)放进专门的垃圾桶,倘若幼儿投放错误,老师会仔细的指出,并让他重新投放。幼儿每天都会有很多练习垃圾分类的机会,通过直接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使幼儿产生具体的、实际的体验和感受,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得到变化、改造、扩充和丰富,垃圾分类的观念和知识得到内化。3(四)垃圾分类教育的模式——家、园、社通力合作垃圾分类是应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实现环境可持续的有力措施,关乎全人类的福祉,因此垃圾分类教育应该覆盖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日本已经形成政府、企业、民众全面参与的良性循环过程,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譬如由环境省发起的儿童环保俱乐部,鼓励民间自行组织儿童选择课题从事环保活动,由政府提供指导员。这些力量可以更灵活地开展相关活动,如组织儿童到下水道工厂参观,调查学校游泳池里的微生物,到市郊收集垃圾,检测河流和自家排水中的成分。这样既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又能加深他们对自然的认识;[6]日本一些知名企业,如丰田等,也会允许学生参观工厂的污水处理终端;此外日本还设有博物馆、环境未来馆、人类与未来防灾中心等专门的机构,免费供学生参观,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增加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另外,日本的家庭对垃圾分类更是细致和认真,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譬如吃完菜的盘子,要先用报纸擦干,以防一些不易分解的油脂进入下水道,剩菜剩饭要控干水分、废报纸要捆的整整齐齐、牛奶盒子要洗净晾干、锋利的物品用纸包好……幼儿从小生活在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标准的家庭环境,耳濡目染,垃圾分类很自然的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日本的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为幼儿提供了一致的、连贯的垃圾分类教育,形成了教育合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我国在幼儿园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必要性(一)环境安全遭到挑战——垃圾围城过量排放垃圾,且垃圾处理不当对环境、资源和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极大的隐患,甚至危害社会和谐。调查显示,自2009年起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约80多万亩[7],垃圾堆积不仅侵占本已稀缺的土地资源,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资源,并且给周围居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据《南方周末》报道广东东莞某乡镇,10年内12人因为附近的垃圾填埋场患癌症去世,该乡镇因而被众多媒体冠以“癌症村”的称号。因此改进垃圾处理问题,减少垃圾总量势在必行,否则因为垃圾带来的危机必将要整个社会付出高昂的代价。面对垃圾围城的困境,有识之士开始呼吁进行垃圾分类,全国范围内也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广州市2014年4月颁布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对个人、单位、都做出细致、严格的要求:“个人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城市生活垃圾,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每次50元罚款……”经济处罚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督促民众积极垃圾分类,但缺乏内在的、自觉性的有效机制,同时需要配套监管机制,安排专门管理人员才能见效,市民和监管人员形成了猫和鼠的关系,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垃圾分类没有真正深入4人心,垃圾分类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二)垃圾分类教育困境重重——民众环保意识淡薄我国垃圾围城的状况以及垃圾分类的窘境表明在中国进行垃圾分类的现实困难——民众环保意识淡薄。民众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垃圾混杂的习惯根深蒂固,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需要配备大量的宣传人员及监管人员,使垃圾分类阻力大,效果差。此外,这也表明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我国幼儿园阶段的垃圾分类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我国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第一,幼儿园与企业及社会其他环保单位联系较少,缺乏进行有效垃圾分类的环境教育资源。在日本,幼儿园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垃圾焚烧厂,亲身观察和体验垃圾分类与否对垃圾减量和空气污染的差别。第二,垃圾分类教育的目标定位有误,更多时候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并没有真正的在幼儿园扎下根来。要想真正发挥垃圾分类对保护环境的作用,需要民众树立环保观念,自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幼儿阶段的教育是这条道路的起点,然而很多幼儿园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幼儿园目前开展的垃圾分类教育并不是幼儿园根据社会的需要自发进行的,而是来自上级的行政命令,因而它只是集中出现于上级检查验收时期,检查结束,那些标语、道具随即束之高阁,直到下一次检查的到来。第三,多数幼儿教师还不具备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能力和素质,自身对垃圾分类的意义、基本常识还不明确。这就使得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内容没有针对性,且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渗透性,未融入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无法对幼儿产生持久的影响。(三)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垃圾分类不仅是一种观念的树立,更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期是树立环保意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的关键时期。正如陈鹤琴先生曾说的那样,“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如果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易建造了。小孩子……对于各种常识也是容易吸收的,各种美德也是容易养成的。[8]所以,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幼儿时期如果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便会形成持续一生的、稳定的行为,而这正是我们期待的。最后,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还会影响到幼儿整个家庭的行为变化,幼儿会将从幼儿园学到的垃圾分类的知识完整的带回家庭,并“严格”要求父母执行,而父母因为爱和尊严则会积极配合,完成家庭内部的垃圾分类。恐怕除了幼儿之外,也没有其他人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可以使父母这么积极和甘愿5的做出改变,这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力量。三、日本幼儿园垃圾分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一)抓住关键期,将垃圾分类教育纳入幼儿园教育垃圾分类教育大致分为两类,对成人而言是改掉旧观念,养成新习惯;对幼儿而言则是单纯的习惯的养成。成人在接受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容易受旧有的观念和不良习惯的影响,阻力比较大,较难取得效果。而幼儿没有或更少具有不良的经验,接受垃圾分类更快,模仿性更强,较容易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此外,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变成不需要意志维持的本能行为。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对成人进行垃圾分类所面临的困难,也凸显出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多数时候,幼儿教育被简化为只具学习方面的功能,而幼儿教育的其他功能,例如童年、家庭和性别等方面未受到重视……我们应当强调幼儿教育兼顾社会和教育的双重功能……这些内容都是其他教育体系中所没有考虑和涉及的”[9]可见幼儿教育的功能是多样的,它不仅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能力,而且在横向上它联系了社会、家庭、幼儿园三个主体并且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网络系统;在纵向上,它不仅作用于人类的幼儿时期并且指向未来,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因此,将垃圾分类教育纳入到幼儿教育的范畴中,必然会对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起到重大的作用。(二)教师、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弗洛伊德认为幼儿期最大的愿望就是快快长大,做大人能做的事,即便由于生理发展的限制,幼儿还不能参加成人的活动,他也努力通过游戏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愿望。因此,在幼儿的眼中,成人代表着力量、强大,他们好奇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他们,观察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并不加甄别的模仿,在他们简单的观念里面,成人的就是好的。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对成人是那么敏感,以至于成人在某种程度上支配者儿童的生活和行为,一个成人对儿童所讲的话,就像用刀刻在大理石上的字一样,深深的印在儿童的脑海中。”[10]家长和老师是幼儿的权威和主要的模仿对象,一定要意识到自身的言行会给幼儿造成重大的影响,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