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工作制度1、入室后应更衣换鞋,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各工作区的管理规范。2、每日定时下收下送,保证供应物品的质量,认真做好科室质量监测工作。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并建立差错登记上报制度。4、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技术操作常规》,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技术。5、根据各科室需求配发物品基数,根据使用情况及时调整,以保证临床需要和减少储备。6、各种器材、敷料准备均应达到标准要求。7、一次性用品按计划报设备科(采购中心)。8、定期征求临床科室意见并记录,及时完善工作规程。9、工作人员应在岗在位,禁止随意串岗。10、严格执行各区的工作流程及操作规程。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1、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技术操作常规》,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技术。2、工作人员上岗衣帽整洁,进入各区规范着装、换鞋。3、工作区内经常保持清洁,每日擦拭桌子、椅子、地面二次,有污染及时处理,每周一次大扫除。4、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与污染区;清洁物与污染物,灭菌物品与未灭菌物品分开存放。5、下收下送车辆必须洁污分开,分区存放,每日清洁;下收下送均应采用专人专车,专线运送。6、灭菌包外均应贴上化学指示胶带,注明灭菌期、失效期,灭菌指示带应呈现黑色条纹才能发出。7、各种灭菌器每次灭菌过程均应进行工艺监测,并记录关键参数。8、每月对灭菌器进行生物监测。新灭菌器使用前及每次维修后均应根据要求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9、回收再用的一切物品,均需按清洗消毒灭菌常规操作。10、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年体检一次,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供应室工作。灭菌组工作制度1、消毒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2、负责全院待消毒物品的灭菌工作,当天的灭菌任务必须当天完成。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证灭菌器的灭菌效能,灭菌时注意物品的摆放及装载量,应尽量将同类物品一批灭菌。4、认真做好灭菌器的灭菌效果监测记录(每天做一次BD测试,每月一次生物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与护士长联系及时处理。5、待消毒物品与已消毒物品必须严格分开,避免混淆。6、保持发放的无菌物品符合标准(储槽开孔的关闭、化学指示胶带正常变色、包干燥不湿),不合格者重新灭菌。7、认真做好灭菌器的保养维护工作,保证灭菌器柜内的清洁,排气孔无异常堵塞。8、认真做好每月的工作量统计。9、保持室内的清洁整齐,每日空气消毒和卫生保洁。包装组工作制度1、入室应更衣换鞋,洗净双手,所有物品都应清洗后才能进入清洁区,未经清洗的物品一律不得进行包装。2、各种包布要一用一洗不更换,保证无缺损。3、各种器械应保证其使用功能。4、根据待灭菌物品的性质选择正确的灭菌方法及包装材料,严禁密闭容器(铝饭盒或搪瓷盒)做包装材料用于压力蒸汽或环氧乙烷的灭菌。5、正确包装等灭菌物品,灭菌包的体积和重量不得超过正常范围。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防差错发生。7、做好每日的工作量统计。8、保持室内物品放置有序清洁、整齐,每日清洁地面、桌面二次。发放组工作制度1、无菌区须专室专用,专人负责,限制人员出入,入室须二次更衣换鞋,洗净双手;外出的工作服不得穿着入内;非无菌物品严禁进入。2、无菌物品应固定位置分类、按失效期顺序放置并发放取用,过期一律不得发放,应重新灭菌,储存的有效期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3、一次性无菌物品进入无菌区前,应先除去外包装,以减少污染。4、认真做好每天发放物品的数量及每月的统计工作。5、做好每月的空气培养及无菌物品的细菌培养。6、严禁存放杂物,载物架应由不易吸潮、表面光洁、易清洁的材料制成。7、每日清洁地面、桌面、载物架二次,清洁用具专用。8、无菌物品应存放于距离地面20cm、离天花板50cm、离墙5cm储物架上。回收组工作制度1、进入污染区应二次更衣、换鞋。2、回收物品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避免错误收回。3、回收的物品应根据污染程度及种类进行分类,选择合适的清洗方法,保证清洗质量。4、认真做好清洗机的保养工作,每日启动清洗机前,先检查腔体内滤网是否清洁,如有污秽,应予清洗,检查酶清洗剂、润滑油的量是否够用,及时添加。5、配制有效氯消毒液,每周更换二次,每天测试浓度一次并记录。如浓度降低,应及时更换。保持室内物品放置有序,清洁、整齐,每日用消毒液擦洗桌面、地面二次。6、认真做好室内卫生清洁工作,每晚空气消毒一小时并记录。工作人员自身防护制度1、回收清洗物品时,应穿防水围裙、戴橡胶手套、口罩、帽子、防水袖套,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必要时戴防护镜、穿雨鞋。脱掉手套后应立即洗手。2、皮肤表面一旦染有血液、其它体液、各种消毒液及酶,应立即用清水彻底清洗。3、如被利器刺伤,应按医务人员利器伤防护条例处理。4、使用灭菌器时,应注意防止烫伤,操作时防止爆炸燃烧。5、使用环氧乙烷灭菌器时,应保持空气流通,防止中毒,燃烧爆炸事故,并定期检测环境中气体浓度,防止职业损害。6、加强工作人员防护教育,防止各类意外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