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周围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病人的护理掌握: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弹力绷带的使用;熟悉: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及治疗要点;常用辅助检查;了解:护理目标、解剖生理。概述: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表浅静脉扩张、伸长、迂曲形成曲张状态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常并发慢性溃疡。1.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主要病因是:①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缺陷(基本原因)②静脉内压力增高(诱发因素)2.继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常继发于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阻塞及深静脉外病变等疾病。病因病理:大隐静脉瓣破坏→影响其远侧和交通支静脉瓣及小隐V。离心愈远,静脉壁和瓣膜强度愈差,而承受的压力愈高。特点:后期比早期进展迅速,曲张静脉在小腿比大腿明显。浅静脉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中大分子物质渗入组织间隙→皮肤和皮下组织摄取营养障碍→皮肤和皮下组织水肿、纤维化→皮下脂肪坏死、皮肤萎缩、坏死→溃疡。【健康评估】(一)健康史评估病人的身体状况,有无慢性咳嗽、妊娠、习惯性便秘。了解病人的工作性质是否为长期站立或重体力劳动者,了解病人有无家族遗传病史。(二)身体状况典型表现:浅静脉隆起,扩张,蜿蜒成团,站立时明显。原发性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为主,少数严重病人伴小隐静脉曲张。早期在站立过久后感下肢酸胀沉重,逐渐出现浅静脉迂曲、扩张。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足靴区皮肤萎缩、毛发脱落、瘙痒、脱屑、色素沉着、足靴区湿疹,甚至踝部肿胀。主要并发症①慢性小腿溃疡——可恶变为皮肤癌;②血栓性静脉炎——疼痛、皮肤红肿;③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三)心理-社会状况病人常为之苦恼、焦虑。部分病人还会为体象改变、手术预后担忧。(四)辅助检查1.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佩尔特试验)患者站立,在患肢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向心回流,然后嘱患者交替伸屈膝关节10~20次,以促进下肢血液从深静脉系统回流。若曲张的浅静脉明显减轻或消失,表示深静脉通畅;若曲张静脉不减轻,甚至加重,说明深静脉阻塞。考点!2.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特伦德伦堡试验):用来测定大隐静脉瓣膜的功能。方法:平卧位,下肢抬高,排空浅静脉内的血液,用止血带绑在大腿根部卵圆窝下方处。站立后,10s内解开止血带,大隐静脉血柱由上向下立即充盈,则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浅静脉如缓慢地(超过30s)而逐渐充盈,属于正常情况,是血液由毛细血管回流入静脉内的缘故。如果病人站立后,止血带未解开而止血带下方的浅静脉迅速充盈,说明小隐静脉或某些交通静脉功能不全。3.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普拉特试验):病人平卧,抬高患肢,在大腿根部扎止血带;先从足趾向上至胭窝缚缠第一根弹力绷带;再自止血带处向下,扎上第二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解开第一根弹力绷带,一边向下继续缚缠第二根弹力绷带,如果在两根弹力绷带之间的间隙内出现曲张静脉,即意味着该处有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2.静脉造影3.其他下肢静脉压测定可了解有无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超声多谱勒血流仪和光电容积描记议检查可明确静脉有无逆流等。(五)治疗要点与反应1.静脉曲张非手术疗法(1)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避免久坐和久立,间歇抬高患肢,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等可改善症状。适用于病变轻又不愿手术者,妊娠期发病或年老体弱、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弹力袜:循序减压弹力袜在脚踝部建立最高支撑压力,顺着腿部向上逐渐递减,在小腿肚减到最大压力值的70%-90%,在大腿处减到最大压力值的25%-45%,压力的这种递减变化可使下肢静脉血回流,有效的缓解或改善下肢静脉和静脉瓣膜所承受压力。(2)硬化剂注射疗法:原理:将硬化剂注入曲张的静脉内,静脉内膜发生无菌性炎症,使血管腔粘连闭塞。适用于:少量局部的病变而静脉瓣膜功能良好者、术后残留病变及术后复发者。常用5%鱼肝油酸钠注射后穿弹力袜或缠绕弹力绷带,大腿维持压迫1周,小腿维持压迫6周左右。注意绷带不可过紧,防止影响肢端血液运行。2.静脉曲张手术疗法是根本治疗方法。步骤:①大隐静脉高位结扎;②大隐静脉主干与曲张静脉剥脱术;③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自腹股沟韧带向下作弯向内侧的纵行或斜行切口。分离大隐静脉切断大隐静脉分支结扎后,切断大隐静脉结扎剥离器头部上、下端静脉剥离器插入剥离器推进剥离器切断远端静脉抽出静脉后压迫包扎3.慢性溃疡治疗通过换药有所控制局部感染后,尽早对曲张静脉手术。如果溃疡仍难以治愈则可切除溃疡,经植皮后愈合。【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肤营养障碍、并发感染有关。行走障碍——与患侧下肢静脉瘀血、感染有关。体象紊乱——与静脉曲张、慢性溃疡有关。潜在并发症——血栓性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与病人进行沟通,使病人了解有关静脉曲张的知识,积极配合治疗。加强营养,抬高患肢,指导病人下床活动时要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2.病情观察注意观察病人局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选择手术时机。手术后注意观察足背有无水肿,绷带包扎的松紧度要适中。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了解有无患肢疼痛等不适,及时发现血栓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3.治疗配合(1)非手术及术前护理①抬高患肢减轻肿胀。②并发溃疡及水肿者加强换药。③手术前严格备皮。④手术前用甲紫或记号笔画出曲张静脉的行经。⑤注射硬化剂的部位用无菌敷料覆盖,弹力绷带包扎。(2)手术后护理①术后24~48小时内给予止痛剂,抬高患肢30°。②协助病人做足背部伸屈运动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③手术后将患肢用弹力绷带自足背向大腿方向加压包扎,维持2周。④术后24~48小时鼓励下地行走,避免久站、久坐。⑤及时换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4.心理护理与病人沟通,使病人了解静脉曲张的有关知识,消除其顾虑和担忧,积极配合治疗。并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病情变化给予正确的解释和处理。5.健康指导①避免站立过久、外伤,防止便秘。②适当休息,抬高患肢,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弹力绷带。③保持适当的运动和戒烟。④告诉病人术后半年到一年内,还可能有下肢酸痛和麻木感,应适当锻炼。正确使用弹力绷带注意宽度和松紧度适宜,能将一个手指伸入缠绕的圈内为宜。包扎前排空静脉,时间最好安排在清晨起床前。从肢体远端向近心端缠绕。注意观察肢端皮肤色泽、患肢肿胀情况。考点!第二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的护理概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称Buerger(伯格)病,是一种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性发作的慢性血管闭塞性疾病。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静脉,尤其是下肢血管。好发于男性青壮年。病因病理: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主要相关因素有:①吸烟:是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吸烟者占60~95%。戒烟能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病情缓解,再度吸烟又可使病情恶化。②寒冷、潮湿环境:我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率以比较寒冷的北方为高。可能这些因素引起血管痉挛和血管内皮损伤,并导致血管炎症和血栓闭塞。③感染、营养不良:许多患者有反复的霉菌感染史。人体对霉菌的免疫反应,诱发血液纤维蛋白原增高和高凝状态可能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有关。④激素紊乱: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80~90%),而且都在青壮年时期发病。前列腺功能紊乱或前列腺液丢失过多,可使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前列腺素减少,并有可能使周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血栓形成从而导致本病。⑤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吸烟等因素可改变血管抗原性,产生自身抗动脉抗体,由此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患者的血管导致血管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病理特点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两段之间血管比较正常。早期:血管痉挛→血管壁全层非化脓性炎症改变→淋巴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血管内膜增厚→血栓形成→血管狭窄,甚至完全闭塞后期:代偿性侧支循环形成,症状可有所缓解。随着病变的发展、反复及加重,最终可造成肢体远端坏疽或溃疡。动脉周围有广泛纤维组织形成,常包埋动脉、静脉和神经,形成硬索状物。【护理评估】(一)健康史询问病人有无长期吸烟史。生活环境是否寒冷和潮湿。有无损伤和感染病史。了解病人有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以及遗传史。(二)身体状况发病早期感觉患肢发凉、怕冷、麻木,足部及小腿有酸痛。继而出现间歇性跛行,最后发展为静息痛,尤以夜间为甚。查体:下肢肢端皮肤呈紫红或苍白,皮温降低,皮肤乾燥,小腿肌肉萎缩,趾或足发生溃疡及干性坏疽。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的搏动消失。间歇性跛行与静息痛间歇性跛行是指病人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出现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致跛行,但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由于跛行呈间歇性出现,故称之。静息痛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极度缺血期的表现,当安静或不动时,患肢疼痛剧烈,病人长抱膝而坐,不能平卧,非常痛苦。•静息痛的原因为郁血、炎症和溃疡。静脉阻塞时,远侧血液回流障碍,肢体可发生酸胀、沉重和胀痛,严重的可有灼痛,伴有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等。根据病变的进展程度,国外常使用Fontaine(方丹)分类法将本病分为4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分期临床分期身体状况病理特点Ⅰ期患肢发凉、麻木、皮肤温度较低,苍白,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患肢动脉有局限性狭窄Ⅱ期表现为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降低、苍白明显,指(趾)甲变形可出现皮肤脱屑、干燥,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患肢动脉狭窄,侧支循环代偿Ⅲ期主要症状是静息痛,持续性剧烈疼痛。病人屈膝护足,辗转不安,患肢被迫下垂位。指(趾)腹色暗红,肢体远端浮肿动脉狭窄严重、广泛,侧支循环失去代偿能力Ⅳ期静息痛等症状加重,指(趾)端出现干性坏疽或缺血性溃疡,继发感染后出现湿性坏疽或全身中毒症状患处动脉完全闭塞(三)心理-社会状况患肢剧烈疼痛、反复发作,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生活等常使病人焦虑、悲观。加之病人对疾病知识的缺乏,病人往往对生活和治疗失去信心。(四)辅助检查1.一般检查测定双侧肢体对应部位皮肤温度,相差2℃有诊断意义。记录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检查肢体远端动脉的搏动情况、做肢体抬高试验。2.特殊检查肢体血流图、超声多谱勒、动脉造影可以了解动脉狭窄的程度、病变部位、范围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五)治疗要点与反应1.一般疗法严禁吸烟,防止受潮、受冷、外伤感染,不做热疗。选择有效的止痛方法,做肢体运动,促进侧支循环建立。2.药物治疗血管扩张剂能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痉挛。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的繁衍。中医中药活血化瘀通络。并发感染的病人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3.高压氧疗法提高血氧含量,改善组织缺氧。高压氧疗法4.手术治疗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增加肢体血液供应,改善因缺血引起的后果。手术方法:动脉重建术、腰交感神经切除术、分期动静脉转流术、大网膜移植术及截肢术。【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1.焦虑——与知识缺乏、病痛有关。2.慢性疼痛——与肢体反复缺血,血管痉挛有关。3.行走障碍——与患肢缺血、疼痛有关。4.潜在并发症——感染,肢端坏死。【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指导病人加强患侧肢体运动和行走锻炼。保护患肢,注意保暖,但不能局部加温。注意营养,提高机体修复能力。2.病情观察测皮温,观察疗效,患肢皮温较正常侧低2℃以上,定期测皮温,两侧对照,并记录,以观察疗效。密切观察患肢远端的皮温、色泽、感觉和脉搏等。行抗凝治疗的病人,应注意其出血倾向。3.治疗配合①疼痛的护理早期病人可遵医嘱给予血管扩张药物及中医中药治疗。中晚期病人疼痛剧烈,常需使用麻醉性镇痛药物,应注意成瘾性。疼痛难以解除者可实施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②防治感染有足癣者及时给予治疗,发生坏疽应保持干燥,感染的部位用抗生素湿敷。③术后病人护理血管重建术后患肢平置。静脉重建术后卧床制动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