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改造专题研究FocusStudyontransformationofoldbuildings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无法复得的东西,很多历史建筑被成片、成街、成坊的拆除。这种建设性的破坏,已经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历史建筑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196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威尼斯通过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通称《威尼斯宪章》)这是第一个国际性的由建筑师和文物保护专家提出的以建筑遗产保护为主题的条例,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处理国际文化遗产事物的准则。从此,世界各国都陆续关注建筑遗产的保护问题。1979年澳大利亚编制了《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简称《巴拉宪章》,明确提出了针对建筑遗产的“改造性再利用”概念,即该建筑为适应新时期新功能而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大限度的保护该建筑的特色及该地区的传统地标作用,最大限度的再现该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巴拉宪章》中提到几种规定的保护手段:1.维护(maintenance)主要是一种管理手段,特别强调的是许多非建筑的遗迹,如殖民时期的牧场、森林、水池、道路和当时的一些生活、生产、交通用具都应经常维护,不要改变原状,并及时排除一些自然侵蚀。这种手段类似我国的“日常保养”。2.保存(preservation)我国通称为“防护加固”,主要是指对实物遗存采用外加保护措施,防止或延缓由于自然力引起的损伤。主要是使用现代防护材料保护岩画和一些石质雕刻、彩绘等。3.修复(restoration)我国通称为“修整”,主要是指去除后代添加的部分,恢复坍坏的部分,修补少量残缺的部分。修复的原则是只减不加,只修不建,只把现有状态修“复”到已知的早期状态。34.重建(reconstruction)我国通称为“修复”,主要是指将已缺少、残毁的部分按照已知的原状恢复起来。这种“重建”(修复)和近年来我国颇多的“复建”完全是两码事。第一,重建必须存在有较多和较完整的遗存,恢复量占现存量的少部分;第二,重建必须有充分的依据,主要的依据是残存的构件;第三,特别强调的是,重建不同于“再建”(recreation),更不同于“推测性重建”(conjecturalreconstruction)。前者指的是在已完全没有实物遗存的遗址上建造一个复制品,还有证据证明与原物相同或基本相同;后者则完全是一种推测设计,无从证明是否与原物相同。《巴拉宪章》明确指出,这两者都不属于文物保护的范围,当然更不允许用于保护对象。不过,关于已毁文物古迹的“再建”,各国的理解不尽相同。例如在俄罗斯,就把这作为一种对古建筑保护修缮的高标准手段,巳残缺的要焕然一新,已毁去的要重新建造。在中国,有些复建是必要的,也有充分的依据,但也确有既无必要又无依据的,而且数量颇多。5.改建(adaptation)我国通称为“功能更新”,主要指为适应现在的使用功能,对原有建筑进行适度的改造。改建与文物古迹的“相容用途”(compatibleuse)直接关联。大家都承认,文物古迹应当加以利用,但这种利用必须与原物“相容”。这里的“相容”有三种涵义:一是不会改变能体现原有文化意义的实物;二是改变了的部分大体上仍能修复回原状;三是改变后造成的影响不大。《巴拉宪章》的这一条规定,与其说是放宽了对保护的要求,毋宁说更有利于保护。近年来各国的实践证明,保护与利用既可能产生矛盾,也可以相互促进。提出在“相容用途”的前提下允许适度改建,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保护观念。4建筑改建后再利用并不是近代才有的发明,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大师米开朗其罗就曾把罗马时期的浴场改建为教堂。目前,建筑界对旧建筑改造更新与利用常采用如下策略:对于陈旧且无保留价值的大量性建筑采取彻底拆去重建的方式,如:居住区拆迁重建。对于遭到严重破坏的文物建筑采取在遗址上重建,努力恢复其原貌,如:圆明园工程。对于在某一区域有一定的标志性/景观性的旧建筑采取整体保护,局部改造或室内更新,使其适于新的功能需求。产业建筑遗存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现状原有物质功能的逐渐丧失产业建筑遗存曾经在城市特别是大工业城市的城市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城市的空间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兴起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使传统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很多老的工厂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另一方面,城市的扩张使老的产业建筑夹杂在新建成的区段中,显得格格不入,城市规划也有意识地将老的工业区向新兴工业区或郊外转移。这样,许多产业建筑就丧失了其物质功能,并因为长时间地被空置、遗弃而日渐破败,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负担。仍然承载着重要的精神功能产业建筑遗存曾是我国某一时期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的代表,是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一环,是城市完整形象和历史沿革的见证。20世纪上半叶,我国完成了工业化积累的重要阶段,在积极地向世界科技先进国家学习的过程中,产业建筑的设计更多地受到西方新建筑的影响,较多地采用了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代表了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同时产业建筑亦承载了劳动者和建设者对于特定历史年代的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讲,产业建筑遗存是城市历史的记忆载体,记载着我国近代产业发展历程的文化景观。随着时间的流逝,产业建筑遗存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必将日益显示出其历史文化价值与精神审美意义。上海原怡和纱厂的废纺车间在当时率先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锯齿形屋顶上海杨树浦煤气厂的炭化炉房采用了铆接工字钢构架结构上海密丰绒线厂仓库使用无梁楼盖上海啤酒厂使用无梁楼盖6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的意义(1)具有对保护历史的意义工业建筑是一个时期的产物,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承载了许多社会的记忆,对一些废弃的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再利用,是保留了工业时代的痕迹,同时也保留了城市的记忆。把工业废弃地进行更新再利用,赋予其新的功能,让其存在的更有意义,不仅缓解了城市发展的用地紧张,同时也增加了用地的可识别性,赋予其历史意义。(2)具有一定的环保意义将旧的工业厂房、仓库作为现存的环境资源开发再利用,不仅避免了因拆毁重建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减少了垃圾及粉尘污染,对周边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与建筑想协调的景观又会使环境质量提升,因此,对就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是一项对城市环境有效的环保措施。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景观师运用生态景观的思想,将地块改造成公园,保留的厂房、废旧的材料成为景观装置,不仅使废弃地复苏,同时也提升了环境质量。(3)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大大降低了建筑重建的费用,同时一些具有创意的改造设计,又会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可谓是低投入,高回报,这是其显性的经济效益;而改造好的旧建筑同时会促进地块内部和周边的经济,甚至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复苏,起隐性的经济效益更大。例如北京798艺术工厂,原为七星华电集团名下的几个废弃的工厂厂区,起初被一些艺术家用低成本,为自己设计的工作室,其对旧建筑进行了保留和增添,融入了许多现代艺术形式和语言,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和文化冲突,现在,这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注入,很多的个性店铺在这里开设,改造后的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容低估的。7在中国的旧建筑改造中,主要以旧工业建筑改造为主,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旧工业建筑类型大致分为三类:“大跨型”旧工业建筑是指单层跨度大的建筑,其支撑结构大都为混凝土刚架和拱架等,形成内部无柱的开敞高大空间。这类建筑常见于重工业厂房、大型仓库等。这类旧工业建筑可以改造成博物馆、美术馆等要求有高大空间的建筑,改造费低,一般控制在总造价的10%-20%,却极具实用价值。“特异型”旧工业建筑是指一些具有特殊形态的构筑物,如煤气贮藏仓、贮粮仓、冷却塔等。这类形态特异的建筑,对改造形成很大的制约,但同时也为再生创作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这类建筑适合改造为大小不一的建筑,如艺术中心、娱乐中心和各类工作室。“常规型”旧工业建筑是指层高较“大跨型”低而空间开敞的建筑,这类建筑常见于轻工业的多层厂房、多层仓库等。其灵活的建筑空间适合改造为餐厅、办公楼、住宅、娱乐场所等多种建筑形式,这种改造类型的数量也占到改造项目的绝大部分。8旧工业建筑的特点:(1)建筑历史时间短,易于操作。工业建筑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距今不过150多年,与古代建筑相比,存在的时间并不久远,我国大部分的工业建筑是在70、80年代建造的,距今不过几十年,因此在修复及改造过程中,房屋的安全质量较高,降低了安全隐患。同时这些工业建筑结构完整并原理简单易识别,修复材料容易获得,多为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砌砖,大大减少了准备工作量,便于改造。(2)建筑形式具有自身特点,可识别性高。旧工业多为一些大型的制造厂、冶炼厂、仓库、机械厂等遗留下来的建筑群体,其结构和形式,留有很多的工业痕迹,如废旧的铁皮、钢架结构等等,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因此在对其进行保留和改建后,能够形成很强烈的场所感,形成一种可识别性的建筑群体。有很多旧工业厂房改造后成为了地标性的建筑。(3)改造空间大,易于创新。一般旧工业建筑都为废弃的工业厂房,其建筑空间大,大跨度的钢架梁柱、中性化的使用结构、宽大的楼层空间,都为空间的重塑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能,对一些创新形式的元素产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同时建筑的取材和工艺与现代技术水平相差不大,在改建时也有利于拆移清理和创造性地发挥。案例介绍CaseIntroduction9CaseIntroduction三、案例介绍人的行为活动与空间环境之间存在着双向联系,一方面人在空间环境中起主导作用,但同时环境又限定人的行为.空间体验的人性化通过对建筑形式的精心设计,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充分考虑人的价值观念与建筑美学的相互影响。使由客观物质构成的几何空间转向以人为主的主观感受空间,人不再是观赏者,而是空间的主角,是建筑设计的核心,旧建筑改造中的人性化设计要从人对空间的真实体验出发,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活动平台,使改造充满生机活力和人性色彩。德国Ferropolis博物馆纪念了德国的褐煤开采史,它既是一座纪念物,同时还是一个巨大的钢铁雕塑和地区主题公园。5台巨大挖掘机的高度都超过30m,长度超过150m,人们可以爬上这高大的金属物眺望景色,而且通过与各种游戏和娱乐设施相结合,这个超级大怪兽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形式。挖掘机围合起来的空间形成了巨大的露天剧场,演奏流行的摇滚乐,刺激、魔幻的灯光打在巨型机械上,与重金属音乐形成绝配,吸引大量年轻人,丰富了这一地区的文化活动,剧场可以容纳25000余人,同时这里还可以表演歌剧,举行各种体育活动,与建筑融为一体,使得这里充满了生机。Ferropolis博物馆1通过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开展游览参观活动1.1将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工业景观,让它成为热闹的“游乐场”德国煤炭业联盟煤厂将旧工业建筑与人的活动完美融合,巧妙地将游览与工业时代的机器结合起来,创造出奇妙的体验。完整保留的采矿设备依然可以“运转”,不同的是人代替煤炭成为了传输的对象,游客可以搭乘送煤的运输带,穿越一个隧道空间进入炼焦厂改造成的展馆。其中最具创意的是游览摩天轮将游客带入炼焦厂内部,体会工业机器的威力。德国煤炭业联盟煤厂11鲁尔区的改造是一个奇迹,是20世纪最独特的文化景观,这些得益于其对于人性的关怀和对体验的关注,设计师通过新颖大胆的改造设计,使建筑空间具有了更强的趣味性,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大大提高了人的参与性。杜伊斯堡A.G.Tyssen钢铁厂改造是这个奇迹的先锋。设计师在其中倾注了对于人的全部关怀,使它成为一个对大众开放的休闲公园,同时可以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各种训练基地,为电影拍摄提供场地等等,通过提供各种有趣的活动,人们积极地参与到这些旧工业建筑中,让它们重现昔日的生机勃勃。巨大的水泥构筑物成为攀岩训练场,,吸引了各种年龄的攀岩爱好者废弃的瓦斯储放槽经过加固变成了潜水训练基地,放入一艘沉船和一辆汽车,成为救难训练的道具巨大炼焦厂水池冬天用作溜冰场,开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