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9日科室:神经内科脑梗死•定义: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指•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的脑缺血、缺氧,使局部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缺血、缺氧性坏死。•分类:从发病机制的角度来分:•1)脑血栓形成•2)脑栓塞•3)脑分水岭梗死•4)脑腔隙性梗死(一)脑栓塞•病因:最常见的是风湿性心瓣膜病伴慢性心房颤动,亚急性细菌性心瓣膜病,心脏人工瓣膜等赘生物脱落,大动脉管壁硬化斑块脱落血栓形成,癌细胞栓子,气体栓子,长骨骨折后的脂肪栓子,人工心脏直视手术的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常见于青壮年,起病急剧,轻者可在数秒之间发展至最严重的程度,偏瘫、意识丧失、全身抽搐为常见症状,常因脑水肿、脑疝死亡。轻者可出现脑局部症状,如局限性抽搐、偏瘫、偏盲、失语等,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二)脑血栓形成•病因:最常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病,其次脑动脉炎,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血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在脑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动脉内膜损害割裂或出现溃疡。当血流缓慢、血压下降时,胆固醇易沉积于在内膜下层,引起血管壁脂肪透明变性、纤维增生、动脉变硬、血小板级纤维素沉着,血栓形成。血栓逐渐扩大,使动脉管腔狭窄,最后完全关闭,缺血区出现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梗死。临床表现•好发于中老年人,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者,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早期有头痛、头昏、肢体麻木、无力。常在安静休息时发病,于次日起床时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临床上分为:完全性卒中、进展性卒中、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病例简介•患者:前志立,男,65岁,特点:1、老年男性,急性起病2、行头颅CT:左侧基底节低密度灶,诊断为脑梗死。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平稳,为进一步诊治,门诊以“脑梗死后遗症”收入我科。入院时血压118/66mmHG,心率80次/分,心肺腹未见异常,于2016年8月3日8点19分门诊步行入院。•初步诊断:1、脑梗死后遗症•2、高血压•3、高血脂症•4、高尿酸血症病•主要的治疗:•1、监测生命体征•2、抗血小板凝集•3、活血化瘀•4、营养脑细胞•5、改善脑循环•6、针灸、理疗物理康复治疗•7、对症支持治疗护理诊断•1、语言沟通障碍:与语言中枢受损有关•2、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与肢体活动障碍有关•3、有受伤的危险:与肢体关节不能自主活动等躯体移动障碍有关•4、潜在的并发症:压疮、坠积性肺炎护理目标•1、短期内通过治疗和护理,使患者能够初步表达自己的意图;长期目标是经过大量的康复治疗和日常生活的护理措施。•2、短期目标是经过有规律的翻身,减少肌肉萎缩;长期目标是在大量的康复的训练基础上锻炼患者的肌肉群和肌力,预防压疮。•3、短期目标是使病人不发生跌倒、受伤,长期目标是通过治疗和康复训练使病人能够拥有避免受伤因素.•4、短期目标是使病人摄入足够的营养素,长期目标是经过治疗后保持和恢复良好的营养状态。护理评估•询问患者及家属,患者有无不良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有无烟酒嗜好:有无明显诱因,发病前有无头痛、头昏等;评估患者的神志是否清楚及住院期间有无焦虑、自卑、依赖、悲观失望等心理反应。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加强巡视,及时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体位患者采取平卧,以便较多的血液供给脑部,禁用冰袋等冷敷头部以免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而加重病情。•饮食低盐低脂饮食,选择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鲜鱼、大豆、蛋类、蔬菜。•2、经常鼓励患者看报,加强运动量,制定适宜的训练计划,合理的睡眠作息时间•3、告知病人及家属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指导病人如何摆正确的体位,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强,适度、循序渐进为宜。•4、加强患者手足训练,手腕的屈伸、手的抓握、捻动、捏持、扣纽扣、用勺筷、翻书报,建立患者的自信心。•5、强化主观性训练,即让大脑发出令患肢进行各种活动的指令,进行神经训练。•6、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消除忧郁、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关系患者,避免刺激和伤害患者自尊的言语和行为,多与患者交谈,培养病人良好的心理状态。•7、健康宣教教会家属陪人康复训练的基本方法,积极进行被动和主动的锻炼,便于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护理评价•1、病人逐渐恢复,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2、无肌肉萎缩、关节畸形;•3、未发生各种并发症;•4、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5、病人积极配合和坚持肢体功能训练。谢谢观看神经内科实习分队2016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