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篇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是指运用手法(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的穴位(特定穴)起到调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来达到防治小儿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包括手法、穴位、操作、次数、时间)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出生后,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完善。脏腑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中医学谓之“稚阴稚阳”之体,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小儿另一个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迅猛,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着完善成熟方向发展,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欣欣向荣,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纯阳”。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等营养物质需要迫切,因而常见“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若治疗及时易趋康复。由于小儿脏腑功能柔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外易为六淫侵袭,见易为饮食所伤,更不能耐受突然的强烈刺激,易受惊而病。小儿患病后病情变化迅速,邪气易盛,正气易虚,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调治不当,易生他变,使轻病变重,重病转危。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且病因单纯,又少七情的所害,在患病之后,若能调治及时,则好转也快,容易痊愈。小儿推拿临床辨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将临床所获四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在四诊当中,以望诊为主,闻、问、切诊为辅。新生儿不会说话,较大小儿也不能全面准确地诉说病情,因此儿科又有“哑科”之称。在临床上问诊大多是通过患儿家属间接进行的。闻诊虽然反映一定的病情,但也不够全面。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就诊时多哭闹,气息易乱,造成切脉不易准确。只有望诊不受各种条件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从八纲辨证来看,小儿属“纯阳”之体,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热,因而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为多,虚实夹杂次之,纯虚证较少。临诊时应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仔细观察、辨证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由于小儿的肌肤娇嫩,故在治疗操作时,一般要借助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这些介质不仅有润滑皮肤、防止擦破皮肤,还有助于提高疗效的作用。临床选用介质时也宜辨证应用。小儿推拿手法应用着重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年稍长的可参照成人推拿手法的要求。小儿推拿治病在辨证的基础上强调手法的补泻,常用的补泻方法有手法轻重补泻、快慢补泻、方向补泻、经络补泻(又称为迎随补泻法或顺逆补泻)、次数补泻及平补平泻法等。临证时要根据病证选择应用、以达功专力宏,方能体现补泻。小儿推拿穴位大多数为小儿所特有,称之谓小儿特定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且以手掌手背居多,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在小儿推拿穴位上,采用适当的操作次数、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则能使疾病尽快痊愈。若次数、时间、力度太过,则可损伤皮肤或加重病情;若不及则无济于事。故在临床上可根据患儿病症的虚实、年龄的大小等,酌情增减、灵活掌握。由于小儿发病方面的特点,临床上以外感、饮食内伤、热性病居多,故在治疗上多采用解表、2清热、消导等方法。对于治疗大寒、大热的穴位及泻法、重刺激手法等,要中病即止,以免损伤小儿正气。另外,小儿患病,传变迅速,易生他变,临诊时必须谨慎果断,不可贻误病情。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第一章小儿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与成人手法有所不同,有的手法相似,有的手法虽然在名称上和成人手法一样,但具体操作要求上却完全不同(如推法、捏法等)。有些手法只用于小儿,而不用于成人,如运法(运水入土、运土入水、运内八卦)等。因此要很好的进行手法的练习。手法的练习方法较多,但小儿推拿手法练习以进行人体操作为主,学龄前期以上及部分肥胖患儿可参考成人推拿的手法练习。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的时间,一般来说以推法、揉法、运法次数为多,而按法、捣法次数宜少,摩法时间较长,掐法则重、快、少,在掐后常继用揉法,按法和揉法也常配合应用。在临床应用上,小儿推拿手法经常与具体穴位结合在一起的,例如补脾经、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清脾经、清肺经(向指尖方向直推),揉一窝风(用揉法于一窝风穴),掐人中(用掐法于人中穴)等等。捏脊法等刺激性较强的手法,一般应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刺激过强,使患儿哭闹,影响操作治疗。第一节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小儿推拿手法的种类较少,清·张振鋆在《厘正按摩要术》中首次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列为小儿推拿八法。随着小儿推拿的发展,许多成人推拿手法也变化运用到小儿推拿中来,成为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本节主要介绍推、摩、按、揉、掐、捏、运、捣法等8种常用手法。一、推法推法包括直推法、分推法、旋推法、合推法四种。1.直推法用拇指桡侧边缘,或食、中指末节罗纹面,附着在穴位上作单方向直线推动,称直推法。【动作要领】操作时宜作直线推动,不宜歪斜,同时配用适量介质;推动时要有节律,频率大约200-300次/分钟;用力均匀,始终如一。【临床应用】本法主用于线穴、面穴等小儿特定穴的操作,如推三关、推大肠、推脾经、推肺经、退六腑等。有调阴阳、和脏腑、理脾胃等作用。在某些穴位上推动的方向与补泻有关,应根据不同部位和穴位而定。2.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两手食、中、无名、小指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作分向推动;或作“∧”形推动,称分推法。【动作要领】作分向推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致,用力勿忽大忽小;根据患儿病证的寒热虚实,调节两手用力的大小。操作的频率200-300次/分钟。【临床应用】本法多用于面穴、线穴及平面部位穴位的操作,如分推膻中、分推腹阴阳、分推大横纹、推坎宫、分推肩胛骨等。具有调阴阳、和脾胃、宣肺理气、止咳化痰、解表等作用。33.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推动。【动作要领】操作速度较运法快,用力较指揉法轻。【临床应用】主用于手指罗纹面等部位的穴位。如旋推肺经、旋推肝经等。4.合推法以两拇指罗纹面自穴两旁向穴中合拢推动,称合推法。【动作要领】此法操作方向与分推法相反,用力要均匀,轻快柔和,平稳着力于皮肤,不宜使皮肤向中间起皱。每分钟200-300次。【临床应用】主用于大横纹的治疗,有行痰散结等作用。二、摩法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称摩法。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动作要领】本法操作时手法要轻柔,速度均匀协调,压力大小适当,频率大约每分钟120-160次。【临床应用】摩法多用于头面部、胸腹部的“面”状及“点”状穴,如摩囟门、摩中脘、摩腹、摩脐以治疗肠胃疾患,对急性扭挫伤,可用摩法消肿。本法具有理气活血,消肿退热,消积导滞等作用。在某些穴位上摩法的方向与补泻有关,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穴位而定,如顺时针摩、揉腹部有消食和胃通便之作用,逆时针摩、揉腹部有温中健脾止泻的作用。三、按法以指、掌等节律性地按压施术部位,称按法。按法一般以指按与掌按两种按法应用较多,常与揉法结合运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动作要领】1.指按法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置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作与施术部位相垂直的逐渐向下按压。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量后,要稍停片刻,即所谓的“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使按压动作既平稳又有节奏性。2.掌按法以单手或双手掌面置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垂直逐渐向下按压。施力原则同指按法。按法用力宜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肌体组织的深部。按压的用力方向多为垂直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手法操作要有缓慢的节奏性。不可突施暴力。【临床作用】按法同摩法一样,具有刺激强而舒适的特点,易于被接受,可补虚泻实。指按法接触面积小,刺激较强,常在按后施以揉法,有“按一揉三”之说。一般多用于面部,亦可用于肢体穴位;掌按4法面积较大,沉实有力,舒缓自然,多用于背腰部、下肢后侧、胸部及上肢部。四、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鱼际,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称揉法。亦可分别称之为中指揉法、拇指揉法、掌根揉法、鱼际揉法。【动作要领】操作时压力轻柔而均匀,手指不要离开接触的皮肤,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每分钟大约200-300次。【临床作用】本法具有调和气血,祛风散热,理气消积等作用。指揉法常用于“点”状穴及经穴,根据病情需要,亦可二指并揉或三指同揉,如揉二扇门以发汗解表,揉天枢、揉肚脐以调理大肠等。鱼际揉和掌揉法适用于“面”状穴。五、掐法用指甲重刺穴位称掐法。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掐时要逐渐用力,达深透为止,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故临床上常与揉法配合应用,称掐揉法。【临床作用】本法适用于头面部、手足部点状穴位,以救治小儿急性惊症,如掐人中,掐十王等。具有定惊醒神,通关开窍的作用。六、捏法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动作要领】操作时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不可拧转。捏得太紧,不容易向前捻动推进,捏少了则不易提起皮肤,捻动向前时,需作直线前进,不可歪斜。【临床作用】本法主要用于脊柱“线”状穴的操作,用于治疗疳积,故称为“捏脊(积)”。操作时,可捏三下提拿一下,称之为“捏三提一法”。本法具有调阴阳,和脏腑,培元气,强身体,健脾胃,通经络,行气血等作用。主治先、后天不足的一切虚弱病症,治疗小儿积滞、疳证、厌食、腹泻、腹痛、呕吐、便秘、惊风、夜啼等症。七、运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动作要领】运法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要在体表旋绕摩擦推动,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频率一般每分钟80-120次为宜。【临床作用】运法是小儿推拿手法中最轻的一种,常用于线状穴、面状穴及点状穴等小儿头面及手部特定穴的操作,如运内八卦、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水底捞明月、运太阳、运板门等。具有寛胸理气,调理脾胃、止咳化痰、清热安神等作用。5八、捣法用中指指端,或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作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方法,称捣法。【动作要领】操作时指间关节要自然放松,以腕关节屈伸为主动,捣击时位置要准确,用力时腕部要富有弹性,捣后指端立即抬起。【临床作用】本法常用于点状穴,如捣小天心等。具有镇惊安神、宁志明目及利尿清热等作用。对小儿夜啼、惊骇恐惧、惊风、斜视、癃闭、口舌生疮等病症具有一定疗效。第二章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小儿推拿穴位主要应用特定穴,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这些穴位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小儿推拿特定穴临床应用时有以下特点:一是穴位与手法往往合起来称呼,如推三关、揉板门、掐老龙等;二是手法操作时间往往是以“次数”为计算。穴位中标示的“次数”仅作为6个月~1周岁患儿临床应用时参考,临诊时还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而有所增减;三是小儿推拿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上肢,次头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也可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或患儿体位而定先后顺序,年龄较大患儿可配合经穴使用。四是上肢特定穴位,习惯于推左手,一般不分男女。第一节头面部穴位1.天门(攒竹)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30-50次。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应用: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无汗、发热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捣小天心、掐揉五指节、揉百会等合用。2.坎宫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推眉弓。30-50次。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揉肾纹、清天河水等合用。3.太阳定位:眉后凹陷处。操作: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该穴,称揉太阳或运太阳。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