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教材分析四方面:第一、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认识;第二,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第三、如何选择主题;第四、如何进行活动设计。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认识性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中规定的必修课程。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有独立方式的教育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几部分。(一)性质和意义: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认识(一)性质和意义:意义——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主要途径和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实践性主题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健康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养成和人格完善,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为主要任务的必修课程。(二)课程目标:总目标(3-9学段):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认识小学3-6学段目标:了解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人及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责任的态度。了解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的品质,融入集体。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实事求是的真确态度,初步了解科学的基本方法,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认识二、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1、现有教学状况:活动材料、教学设施、活动阵地、媒体和网络等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多元化正在成为一种取向,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补充和丰富2、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基于学校和教师自主的行动,搞好这一开发,首先应对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有准确的把握,并对学校的人力和物质资源以及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历史和教育理念等有清醒的认识。3、主题的确定:认真研究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度,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可供开发的资源。三、如何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主题的选择: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可以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与学校德育进行整合,与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整合,与校本课程进行整合,这些整合,需要在活动的策划中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特别是在学校资源开发内容的选择上要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一)研究性学习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让学生学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自己生活的环境,并对其感兴趣的事物提出问题。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认识问题,尝试通过研究明白道理,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1、思维训练活动:重点:提高创造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的活动,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是按一定的规律,依据一定的途径进行的。思维训练类的活动,就是为引导学生了解思维的规律,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思维的方式,进而掌握思维的技巧而设计的。(一)研究性学习2、科学探索活动:重点: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亲身获得科学研究酸甜苦辣的各种体验,享受科学研究的快乐。孩子从小就是科学家。教师要引导孩子接触自然、科技和社会实践,目标、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3、人文探究活动:重点:可以采用的文化素材,促进学生对我国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例如:剪纸创设研究情景—提出问题—归类整理—确定主题—填写计划书4、学科课程的延伸活动重点:延伸学科知识,丰富学科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例如:探究七巧板课前搜集,丰富知识——课堂切入研究重点——制作——拼摆5、社会探究活动重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炼可供研究的内容,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设计公益广告整理知识——汇报展示——确定研究重点——分析研究内容——体验研究结果(二)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性学习、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习活动。目标:学生在实际的社会情境中,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各种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二)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内容:包括学校传统的社会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各类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各类博物馆、社区、科技园区、科研院所、部队院校、工厂农村等。实践形式:宜以年级、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内外有组织地开展。对群众生活、社会现象、典型人物、热点事件进行调查与访谈,组织开展个中生存锻炼和拓展活动。宗旨: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每学年小学生应至少走进一座博物馆或社会实践基地、参加一次社会考察、完成一项社会调查或访谈。(三)社区服务活动意义:社区服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实践的的社区中,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社会使命感,同时形成公民意识、服务意识、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目标:社区服务属于义工或者志愿者活动性质,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领域中,通过多方面体验,应用所学的只是提供各种对社区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对社区以及对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三)社区服务活动内容:如环保卫生宣传及劳动,社区英语学习,社区体育活动,以及各类社区活动的义务工作。主动为社区特殊人群开展拥军优属、敬老服务、扶贫帮困等生活服务。形式:配合社区,组织学生通过制作宣传板报、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环保、卫生、科技、文明礼仪等多方面的宣传活动。宗旨:学校、教师和家庭依据学校周边环境,与社区共同制定服务方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实际在社区服务中形成特色。三、课程的设计:宗旨:关注学生的一切(1)活动选题:是活动涉及的核心,主题的确定依据学校和教师、学生的情况。带他们的困惑确定了活动的主题从问题入手开始了研究性学习(2)活动目标:表示学生通过活动应该取得的收获,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收集交流激发体会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3)活动的形势和方法:形式是活动内容的外在表现,同一个内容可以有多种形式,其中有优劣之分,为活动设计提供了选择的余地。活动方法是将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整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调查”、“考察”、“访问”、“设计”、“实验”、“探究”分别运用到计算机、摄像、测量、几何、表达等综合知识,体现了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4)活动过程是将活动自始至终形成几个环节以及每一个环节上师生可能采取的措施、做法,特别是教师需要的策略。完整的活动过程应该包括:激发兴趣、研究探索、汇报交流、进行评价等几个基本的阶段。提倡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调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选题开放活动主动精心设计精心准备。学习方式的运用:分组、小组分工、讨论、表达、提问、调查、考察、访问、互动式讲座、汇报、展览、论文等。参与、交流、分享、体验、合作、小组分工、观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展览……评价方式的运用:过程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差异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激励性原则。(5)活动的准备是指教师为顺利组织活动进行的精神和物质的准备工作。(6)注意事项是说为了使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和学生都要引以为戒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