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清姓名:班级: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蝉蜕.(tuì)涨.红(zhǎng)一霎.时(shà)B.水藻.(zăo)姊.妹(zǐ)仿膳.(shàn)C.黄晕.(yùn)徘徊.(huái)诀.别(jué)D.应.和(yīng)憔.悴(qiáo)贮.蓄(chǔ)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特级老师的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B.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C.有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是评价一个优秀学生的标准之一。D.巴金老人的一生,是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一生。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4、填空:(1)《次北固山下》中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句子是:,。(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题的一句是:。(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4)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5)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阅读理解(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1)、选出对这段话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花图,主要是抓住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写的。B、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万木争春图,主要是抓住桃树、杏树、梨树的特点写的。C、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意图,主要是抓住花、蜜蜂和蝴蝶的特点写的。D、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春园图,主要是抓住春天花园中的果树和动物的特点写的。2)、选出对这段文字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虫、树、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B、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花朵、果实、野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C、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树上、花下、遍地的次序安排结构的。D、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树木、花朵、昆虫的次序安排结构的。3)、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三个句子的句序不能颠倒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A、这三个句子是按颜色由深到浅的次序安排的。B、这三种颜色是和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一一对应的。C、“火”、“霞”、“雪”是按照从热到冷的次序安排的。D、这三个句子是按照春花开放的先后次序安排的。4).下面分析理解不正确的是()A.“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一词由实到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B。写蜜蜂闹和蝴蝶飞与春花图的描写是侧面写春花,用蜜蜂、蝴蝶的繁忙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C。这段文字使用的修辞方法有排比、比喻、拟人对比。D。“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个“闹”字用得极妙,不禁使人想起古代诗人宋祁的一句诗:红杏枝头春意闹。5)、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这段文字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②作者写树上的花,是从花多、花艳、花甜三个角度来写的。③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多、艳、甜。④“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闪亮摇摆的野花,也暗写了阳光和轻风。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春》①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②可别恼。③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④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⑤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⑥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⑦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用“别恼”一词的作用是()A.劝别人不要生雨的气。B、写出江南春雨的特点。C.表现作者将要把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传达给读者。D.从物写到人,由近写到远。2)、下面是对划线部分几句描写顺序的表述,正确的是()A.先动景后静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B.先静景后动景;先远景后近景;先绘物后写人。C.先静景后动景;先近景后远景;先绘物后写人。D.先动景后静景;先远景后近景;先写人后绘物。3)、用双竖线给文段划分层次,正确的是:()A①②Ⅱ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Ⅱ⑥⑦C①②③④Ⅱ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Ⅱ⑦4).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春雨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分别写出了春雨多(或细)、闪亮、绵长的特点。B.“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江南春雨的多,作者用“看”字领起,状写春雨的可爱。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细密迷蒙的情状。D.本段描写的对象是春雨,突出对小草儿和树叶儿的描写是正面描写,作者通过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出春雨的可爱。5).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是()A.“静默”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该词写雨中的房屋的妙处是:“静默”一词用得最妙,是拟人的手法,传达出春雨中安静平和的气氛,这种静态的美,着力渲染了沐浴春雨的温馨,写出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B.……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这个词,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很有感情。)C.……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这个词原意是造酒,文中形容春天的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越来越醇。这一句从嗅觉的角度表现了春风的馨香与醉人。)D.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斜织”这个词形象地写出了细密、轻盈的春雨在春风中的动态特征。)6).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下面一句最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是()A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道少;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7).文段含蓄地写了春风,从下面哪一句话可以看出?()A.雨是最寻常的B.密密地斜织着C.笼着一层薄烟D.稀稀疏疏的8).文段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觉是()A.春雨绵绵,令人喜爱B.春雨寻常,忧伤烦恼C.清亮温馨,宁静和平D.凄神寒骨,撩人思绪(三)《济南的冬天》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1).划分层次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⑧④⑤/⑥(2).对本段文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A”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顶”字准确写出小雪落在矮松上的样子。B第④句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C.“带水纹的花衣”指的是“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D.“叫你希望看见更美的山的肌肤”是说“希望看到更美的山色,表现出对春天的憧憬和希望”。E.“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3).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是()A“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济南小雪后的山景主要“妙”在“像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和“薄雪害了羞,露出粉色”两个方面。B用“日本看护妇”来比喻白雪覆盖下的矮松树尖。这个比喻贴切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C“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用与老天商量的语气,说怕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D“忽然害了羞”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一个“羞”字,不仅画出了雪景的“色”,与“粉色”相贴切,而且绘出了雪景中的情和内在美。(4).这段文字描写景物的顺序是()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5).这段文字主要描绘()A.山上秀美的景色B.冬天小雪的秀美C.雪后山景的秀美D山上的雪松(四)《观沧海》(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映衬的形象,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2)下面是曹操《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沧海,大海,因海水呈苍色,故称“沧海”。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星汉,银河。C、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D、结句“幸”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3)下面对《观沧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B.诗中对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动荡不安的特征。C.全诗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4)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