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开出的心灵之花——贬谪诗鉴赏韩愈韩愈被贬官至潮州经过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与他同行。文化常识:左迁,在古代的意思是被贬官。解题理解诗意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一心想为皇帝清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会因为年老多病而顾惜我的残年余日。阴云遮蔽秦岭,看不见我的家乡在哪里?大雪阻塞蓝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知道你远道赶来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自由朗读这首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清人纪昀认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极凄切,却不衰飒”。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眷恋朝廷的心情英雄失路的悲叹历史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他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被贬为潮州刺史。在赴潮州途中(蓝田县),韩愈给送行的侄孙韩湘写下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他对这次横遭贬谪的悲愤。学科网zxxk有人评论,这首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请从中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鉴赏品味鉴赏首联首联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鉴赏颔联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幅画面有着怎样的特点?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气氛冷酷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前路的艰辛归路渺渺前途茫茫家何在马不前“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的作用:通过对壮阔景色的描绘.渲染出严峻冷酷的气氛,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清人纪昀认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语极凄切:“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不衰飒:景“云横雪拥”境界雄浑气势磅礴情慷慨激昂刚正不阿迁移拓展比较韩诗与柳诗,理解“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厚柳州诗,多哀怨之音”。柳宗元韩愈体会情感自由朗诵这首诗,思考:诗眼是哪个词?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愁◆因自己被贬荒蛮之地,感慨仕途风波险恶而愁绪满怀。◆因友人望而不见而生牵挂思念之愁。鉴赏品味1、自由朗读,思考:诗人是如何将满腹“愁思”表达出来的?(提示:本诗中用到了哪些意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结合诗人的遭遇,体会思想感情。)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愁思”表达出来的?哀情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哀景柳宗元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沈德潜《唐诗别裁》:“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表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婉转、含蓄蕴藉。知识拓展: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又云:“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把江流曲比作九回肠,其实是把自己的不绝愁思用九曲柳江来形容。知识拓展:汉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南朝梁简文帝《应令》:“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比较阅读2、韩、柳两首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差异?韩诗:凄切中见忠愤之气柳诗:凄苦中多哀怨之音贬谪诗鉴赏知识一、贬谪诗常抒发的情感1、英雄末路之哭2、忠而被贬之愤3、壮志难酬之怅4、生不逢时之叹5、羁旅行役之苦6、思乡怀归之情7、思乡、忠君、豁达等感情二、贬谪诗中常见的意象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李涉《再宿武关》“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韦承庆《南行别弟》“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张九龄《感遇(其七)》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李涉《再宿武关》“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韦承庆《南行别弟》“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张九龄《感遇(其七)》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江水: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香草、柑橘: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其它常见意象:风霜雨雪夕阳鹧鸪落叶孤灯……三、贬谪诗常用的表达技巧①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如:善写香草,美人之类,以屈原为代表。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描绘中抒写身世之感,语意双关暗含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惊风、密雨暗比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芙蓉、薜荔象征人格的美好和芳洁。③咏史抒怀被贬后,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4、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多用对比、衬托、虚实结合手法。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夕”贬,一日之间命运发生急剧变化。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悲愤之情寓含其中。5、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题大庾岭北驿[唐]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注】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注】刘长卿,唐代诗人,曾登进士第,但终不得志。①借景(物)抒情。诗人借“南飞雁”、“陇头梅”,将怀土思乡的感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中,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②对比。北雁南飞至此回与“我行殊未已”相对比,把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表现得更加深切。③反衬。以“江静”、潮落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使诗人悲苦的心情更加深切。④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的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最后一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是虚写,虚拟了一段情景来描绘诗人深切的怀土思乡之情。虚实结合,凄切缠绵。附鉴赏资料作者简介韩愈1、(768~826)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2、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3、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4、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作品都收在《韩昌黎集》中。写作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全诗表达了诗人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古诗今译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一心想为皇帝清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会因为年老多病而顾惜我的残年余日。阴云遮蔽秦岭,看不见我的家乡在哪里?大雪阻塞蓝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知道你远道赶来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有“韩潮苏海”之称。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韩愈以文为诗,向来亦称大家。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作者简介背景简介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即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劳民伤财,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即现在的广东东部,距当时京都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政治抒情诗。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荒蛮之地视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对比)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将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梁衡《读韩愈》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礼呢?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设置情境,引出议论)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设问)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边天涯。翻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