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粹•老子的管理思想体系•孔子思想对现代管理的意义•墨子管理的思想•孟子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现代精神•孙子管理思想概述•韩非其人和他的管理思想体系老子的管理思想体系•老子是先秦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大无垠•他的“清净无为”的思想具有很深刻的哲理和魅力,其影响十分深远和广泛。为玄德无•长期以来,人们把《道德经》当作哲学著作,也有把它当作兵书的。•根据《道德经》上下两篇共81章的主导思想内容作出的判断,它不单纯是哲学和文学著作,更不是兵书,而是一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多方面的国家或社会管理的专著。善上若水•全书的每一章都是围绕着人类社会出现了国家、阶级和私有财产之后的状况,诸如统治阶级应该怎样管理国家,应该怎样安排人民的生活,最高层管理人员(圣人、王侯)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功绩,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怎样驾驭军事力量,怎样面对声、色和财富的诱惑,正确控制个人私欲的膨胀等等国家(或社会)管理方面重大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老子创立的一家之言,历史上称之为道家。•以其强调“道法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而得名。•全书点明“圣人之治”应该如何如何有20多处,未明言但含其义是随处可见:“圣人之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二章)•是以圣人之治……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二十七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五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七十七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九章)•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十七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三十五章)•以上足以证明《道德经》一书就其全部内容而言乃是反复论证国家如何管理的书。•现在,我们从“管理学”的视角去探索存在于《道德经》一书里有关管理的一些理念,从而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老子管理思想的体系及其内容,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挖掘其思想中的精华,为改进当前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老子关于“道”的理念•老子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大无垠•显然,老子所讲的“道”,不仅仅限于人类社会的范围,即所谓“人道”,而且还包括“天道”,“地道”,最后,天道、地道、人道都要服从于自然。所以,老子关于“道”的理念是一个“大自然法则支配一切”的概念。•这就是有名的“道法自然”这一命题的由来。道大无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道”先于物质生成之前就存在了道大无垠•二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就朦胧地感觉到有一种支配天、地、人间运行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之为“道”。道大无垠•侯外庐先生在研究中国思想史的过程中,曾指出老子的“道”的理念要比孔子和墨子的“道”的理念进步一些。•因为,孔、墨的“道”带有宗教性;而老子的“道”具有一定的自然规律性,是带有义理性的。道大无垠•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所表现的“道”的理念完全突破了西周以来天道观的束缚。•他明确意识到有一种“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的力量。这是老子讲“道”的精华所在。•他接近于发现自然界存在着不受任何神力主宰的客观规律,这是对原始朴素的唯物论的重大贡献。道大无垠•因此,我们从管理学角度就不必像哲学家那样仔细鉴定老子的“道”论里有哪些唯物因素、有哪些唯心因素,但不可忽略对类似“道法自然”这样对国家管理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观点的应用。道大无垠老子关于人性的理念•大凡一种管理思想都与其对人性的认识有着密切关系。•纵观老子全书并没有直接谈论人性善恶问题,但是从他的一些言论中却可以分析出老子对人性是有认识和有要求的。善上若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善上若水•老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有欲、有私、贪财货的,特别受不得外界物质享受如:五色、五音、五味、田猎和难得之货的刺激,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和争斗都源于此。•依此观之,老子应属于“性本恶”的范畴中的思想家。善上若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八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而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十八章)善上若水•老子根本拒绝用仁义、孝慈、隆礼、重法这些管理和教育手段来矫正人性方面的缺陷,他认为这些手段是加重社会纷争和冲突的原因之一。•老子认为在人类社会里应该重新恢复大道的运行、废除仁义、孝慈、礼法等人为的干扰,净化人类的本性,达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境界,尤其是国家管理者(圣人)要具有这样真正的人性,才能实现理想的、长治久安的社会秩序。善上若水•老子管理思想上的误区恐怕就在于没有区别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各自不同的性质,要求人类社会完全按自然界的规律办事,那是难以实现的空想。•但是把少私寡欲,见素抱朴作为对国家管理者的基本品质要求,却是应该完全肯定的。见素抱朴老子关于管理方法论的理念•通读《老子》全书,从管理方法论而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矛盾对立统一法则的运用。•有和无、生和死、刚和柔、美和丑、善和恶、为和不为、私和不私、取和予等等相互对立的矛盾都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必然性。生有无相•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见素抱朴•老子要求最高层的管理者不应该为了张扬美名而去搞管理,这样的美名反而会转化为丑名;不应该张扬善行而去搞管理,这样的善行就会演变为恶行。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会相互转化的,所以,圣人治理国家就应采取“无为”的理念,有了这种“为无为”的理念,最后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见素抱朴•“无为”•很多人在读《老子》时,往往只抓住“无为”二字,而忽略在此二字之前还有一个“为”字•老子说的是“圣人之治……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所以,老子讲的还是“为”,全书最后的结论也结在“为”上。这是我们运用老子管理思想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为玄德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三十七章)为玄德无•“无为”和“有为”都是“为”的表现形式,老子在方法论上主张“无为”,大概是因为他认为:“无为”要比“有为”为得更高明一些,效果更好一些。用现代的语汇来表述,老子似乎已经意识到要把有形的干预,更多地变成无形的手。这个道理是很值得我们深刻领会的。为玄德无老子关于管理目标的理念•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章)生有无相•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以其能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生有无相•这是在老子书中有两个相互对立但只在理论上可以达到统一的管理目标。•看来“小国寡民”是他的近期目标,而“百谷王”则是他的远大的长期目标,所谓“百谷王”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实际上老子也主张实现统一天下的。他认为按照他的管理理论的实践运用,通过“小国寡民”阶段是能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百谷王”阶段的。生有无相老子关于管理稽式的理念•“稽式”是老子独创的术语。•据注家注释,稽式即楷式,亦即典范的型式。•先秦诸子的管理型式不外乎集权管理型、分权管理型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上,而老子却独自创出一种无智型。济刚柔相•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也。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为元德。元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知大顺。(六十五章)济刚柔相•老子认为对于智识很丰富的人民,反而很难管理,所以,不能采取以智治国的型式,那些集权型、分权型或集权分权结合型,均属于以智治国的类型。而应采取无智治国的型式,老子提出了一种无权力型的组织理论,它让国家机器变成一支无形的手。•实行这种楷式是国君又深厚、又远大的“元德”,国君与多智的人物都能返朴归真,这样就能达到“道”所要求大顺于自然的至治境界。济刚柔相孔子思想对现代管理的意义•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对西周天道观的继承和发展。仁•西周的天道观,一方面认为天帝是世界一切的主宰,天帝的意志即天命是不可抗拒的,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以统治者的德性为转移的。和•人们修善明德,便可获致天命,反之就会丧失天命。•天命的得失,取决于人们自身行为的善恶。这种既敬畏天命的无上权威,又相信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可以改易天命的天命观,是周初统治者对殷商以来宗教哲学思想的重大改造和发展。礼•孔子的哲学思想,以这种天道观为基础,既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后文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十分敬畏天命,又认为只要不断修明德行,就可以知天命。特别是君子,是应该知天命的。•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自称“五十而知天命”(《为政》)。•这种既承认天命,但又不唯天命的思想,使得他在天命与人事的关系中,更强调人事,视人事重于天命,发展出了他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奋斗的实践精神。和•孔子对天命观中人的主体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对于我国传统思想中,以人为本发扬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管理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礼•孔子认为客观世界是可知的,这是孔子认识论的重要方面。•他自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承认自己的知识是通过学习和教育实践获得的。•因此他主张“学而时习之”,反对“道听途说”,这是具有辩证思想的学习态度。仁•孔子的认识论中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后者主要来源于他的长期教学实践,形成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这一实事求是、辩证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它成为我国传统管理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予继承和发扬的。和•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严格的等级制度,要求实现尊王大一统和树立君主在政治上的领导权威,这在当时已不合时宜。•但作为治国安邦的管理思想,确立领导权威,形成统一意志,以及使行为与职位相称的思想,对于现代管理来说,无论是宏观管理或微观管理,都是十分必要的。礼•孔子十分重视政治领导人的思想道德品格的素养,认为对于实现有效管理具有决定的意义和作用。•“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仁•他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为理想楷模,赋予他们以崇高的政治品格,塑造了完美的圣王形象:他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上俭约克己,工作上勤政廉政,礼贤下士,任贤使能;对百姓博施济众,造福于民。心怀天下,而不以天下为已有;以德服人,使近者悦远者来。和•孔子所阐发的